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8T15:16:35.99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7期作者:赵轶凡
[导读] 支架式教学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本位和教师主导,成为新教改执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赵轶凡(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八中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支架式教学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本位和教师主导,成为新教改执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可操作性策略,成为新型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在深入理解分析支架式教学理念、原则、范式和表现形式基础上,将该策略与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相结合,提炼出适合中学信息技术特点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并且在实践中应用和优化,为新教改的执行提供可行性方法与案例,同时为更多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双主体”教学提供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信息技术;学习支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176-01
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文化和规则,加之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背景知识日趋多元化,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学习、创新思维为目标,成为教师执行“双主体”教学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操作的理论范式,是实现新教改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交流合作目标的方法和依据。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在支架式教学这个概念中,把学生当作一个建筑,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断积累、从无到有构建自己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的是脚手架的作用,辅助学生不断地构建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应该按照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来建立,依靠支架的作用促使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升到更高的台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

维果斯基理论给大家展现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好支架,学生沿着这些支架,逐步向顶峰攀登。

二、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情境导入
教师对知识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所学的知识点上。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利用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进行解答。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和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2、引导探索
引导探索,意思就是搭建脚手架。

引导探索的运用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教师要辅助学生设立学习的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第二,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的概念框架;第三,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创设问题的情境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随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增强,逐渐减少指导的次数。

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要求教师尝试着拆掉支架,让学生学会单独去探究、独自解决问题。

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应当首先给予适当的引导,然后让学生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一些难题无法解决,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支架去攀登。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有了进步之后,教师的指导次数要逐步减少,最后争取做到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能在概念的支架上进行攀登。

由于每个学生想问题的方式不同,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教师应该对小组协作学习设立相应的规则。

比如小组成员的分工,每个小组都有一些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要由小组成员轮流来担当,这样可以增强协作学习的效果。

5、效果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

评价应该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两方面来进行。

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考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潜力。

三、支架式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采用支架式教学呢?下面我们通过“网站设计与评价”这个例子来进行展示。

1、情境导入
网站的站点分为三部分:“loading”、“片头”和“网站”。

其中网站站点的前两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网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网站制作的情境中。

2、引导探索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立网站制作的目标,通过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来引导学生探索。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自主探索
教师在分配好任务后,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网站制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协作学习
学生在网站制作的过程中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成员在网站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首先在小组内部讨论来解决,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寻求老师的帮助。

5、效果评价
网站制作好之后,先让每个同学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分,然后小组的其他成员对其进行评分。

这样评价得出的结果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水平,也反映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支架式的教学方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支架式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如何让支架式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接下来思考的方向。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支架式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理论建设》,2005 年第7- 8 期.
[2]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