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礼治秩序》《走出乡土》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礼治秩序》《走出乡土》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
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须规律”。
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
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
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二
费孝通创建的新名词——长老统治,确实抓住了教化权力在乡土社会里的本质。
乡土中国里能形成这种教化权力,确实是来自稳定的文化。
这种教化权力,既不是横暴权力,也不是同意权力,因为其年龄因素决定了经验的多少,而经验又是文化稳定下讨生活的优势,从而“长老”就拥有了这种教化的权力。
如果我们深入事实考察的话,这种教化权力其实不仅仅来自年龄上的“长”或者“老”,长老的权力,还来自于辈分、地位、声望等因素。
他的权力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他们平时给村民东家西家评理说事儿,是中间协调人,他们组织各种村民活动,“情面”很大,也是这种声威和情面,使他们取代了诉讼在乡村里维持司法公平的功能。
他们与地方官一样在传统社会里承担有教化功能。
小说《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就是一个例子,他是族长,在村里的作为就有“长老统治”的味道。
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渐进入乡村,自发的“长老”与上级中意的人选不少时候是不一致的,这样就产生冲突。
同时,因为文字下乡,新生代知识阶层进了城,也很难找到优秀的人才来继替原来的“头人”,20世纪初废科举,在知识西化,也就是按照西方的学
科体系安排语文数理化等课程之后,新兴知识阶层在乡村找不到用武之地,就奔向了城市,乡村没了传统的维持地方秩序的绅士阶层。
在这个过程中,长老统治逐步弱化。
“文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一切都是新的。
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千年难逢的年代,剧烈的变迁,让老年人一下子成了“弱者”的代名词,长老统治的基础几乎荡然无存。
当农村有了电视之后,年轻人迅速了解了许多外面的东西,老年人则很不明白了。
邓丽君和崔健让年轻人的活力火上浇油,时代如滚滚列车,火车头则是年轻人。
那是个人才辈出、理想勃发的年代,但这些都不属于“长老”们。
早期的进城打工潮的先锋队是年轻人。
如今,村民大都到各地的城市谋划自己的生计,空洞的村庄,再也没有了“长老统治”的土壤。
即使在学校,师生关系也不同于传统了,以知识为消费品的教育,几乎脱离了乡土社会里教育是为了“知书达理”如何做人的学问。
这一点似乎预示着,我们已经把乡土社会甩了很远。
但是,称呼中的“长”和“老”的长幼尊卑文化,仍然还会存在一定的时期,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消失。
中国文化会有自己的逻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摘选自《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C.在乡土社会里,长老拥有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特殊教化权力,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
D.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年轻人有优势的、“长老统治”被削弱的时代,但乡土社会中的长幼尊卑文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古典经济学里认为自由竞争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所以反对用任何方法来维持经济秩序。
C.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D.目前乡村治理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长老”变成了“弱者”的代名词,缺少对“长老”的人文关怀。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中长老角色的一项是()
A.衣食起居的保障者B.邻里纠纷的协调者
C.伦理纲常的教化者D.集体行动的召集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给“礼治社会”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案】
1.B
2.A
3.A
4.材料一主要论述乡土中国是礼治秩序。
首先提出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其次,论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礼治”。
接着,阐释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5.礼治社会是将礼作为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以合于礼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并依靠传统来维持这种规范的社会形态。
或礼治社会是将礼作为行为规范的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特点是合于礼和依靠传统维持。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于文无据。
关于“礼”的内容是“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这里只是说“礼”和“法”是由不同的力量维持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正确。
原文材料一第五段、第六段有阐释。
第五段“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所以反对用任何方法来维持经济秩序”说法错误,原文是“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不是“反对用任何的方法来维持经济秩序”。
C.“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文中并没有说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优越,只是谈到了“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其主要原因是‘长老’变成了‘弱者’的代名词,缺少对‘长老’的人文关怀”说法错误,原文说“老年人一下子成了弱者的代名词”而不是长老。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衣食起居的保障者”不属于乡土社会中长老角色。
原文“长老的权力,还来自于辈分、地
位、声望等因素。
他的权力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他们平时给村民东家西家评理说事儿,是中间协调人,他们组织各种村民活动,也是这种声威和情面,使他们取代了诉讼在乡村里维持司法公平的功能。
他们与地方官一样在传统社会里承担有教化功能”,说明长老是邻里纠纷的协调者,伦理纲常的教化者,集体行动的召集者,但不负责衣食起居的保障者的角色。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乡土中国是礼治秩序。
首先,原文1——3段,“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可以归纳出,文章先提出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由文章4——5段,“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归纳出接着论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靠“礼治”。
由文章6——7段,“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可以归纳出,作者阐释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为礼治社会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下定义首先要注意是用一个判断的单句。
句式是“礼治社会是……的社会形态”。
由文章中这些信息,“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可以概括为“礼治社会是将礼作为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以合于礼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并依靠传统来维持这种规范的社会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