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019年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四季更替》修改说明与教学反思
今天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季更替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学生的表现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他们都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他们提问的问题都比较的好,基本上没有超出我的预期。
学生也都能够积极的进行猜想,而且他们的猜想都是比较的有意义。
看样子,学生的生活中经验,给他们了好的灵感和想法。
在学生动手汇报的时候,学生能将他们获得的较为准确的获得他们的结论介绍给大家。
而且其他的同学能够认真的去听。
同时我想这节课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学生分配四季更替的原因时,老师指点时要注意一些和结论极为相似的语言不要说。
2.不要做太细致的示范,这样可能使学生的活动给拘束住了。
3.应该设计实验表格,让学生进行记录和总结。
4.学生的分工需要老师进行强调。
5.实验小提示,这个环节给丢失了。
6.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将每个小组的成员职责强调清楚。
7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课件。
8、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细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细菌的学习活动中资料的整理、完善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玻片标本、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三课馒头发霉了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详细地记录和分析;愿意合作学习,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优质教案】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全册)有板书+教后反思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教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1病毒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重点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具、学具有关病毒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讲解。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五、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2.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六、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相关的问题引起的疾病症状预防教学反思本课的学习,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
在此前提下,教师多利用图片展示与内容相关的知识,推动学生展开探究。
课题:2细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六上科学 1、病毒教材简析:病毒是多种多样的,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肝病毒、SARS 病毒病毒体积十分微小,人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
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的交流、讨论,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病毒的资料,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会用多种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由病毒感染的疾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资料引用:科学教师用书,教育局资源网。
1 / 4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具学具的准备:抗击非典的场景图、有关病毒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1、2009 年在全球暴发的甲型 H1N1 流感,我们是怎样预防甲流感的呢?2、课前让同学们查看我们的防疫接种本,你从上面获得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引入课题。
问题:病毒能引起哪些疾病?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由病毒引发的疾病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由病毒引发的疾病 1、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从你的课前调查中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状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并将大家感兴趣的资料挑选出来,以便在全班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并播放视频资料。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4 食用菌教案1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 4 食用菌教案1 青岛版【教学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到的标本、查阅资料等信息源,熟悉食用菌的种类并通过观察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活动二借助放大镜观察采集到的各种蘑菇,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并引导从观察外部结构特点,然后观察蘑菇各部分的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通过《病毒》、《细菌》以及《馒头发霉了》等课时的学习,对微小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对于真菌世界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教材通过蘑菇这种常见的菌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加深入的让学生了解真菌,感受和感知真菌。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丰富学生的视野,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亲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搜集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在学生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并深入探究食用菌的各种知识。
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
【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学生今天让老师测一测你的智力好吗?(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谜面)活动进行完了问大家:同学们吃过蘑菇吗?它们的营养价值怎样?在进行总结后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食用菌,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活动1交流展示认识有关蘑菇的知识:通过课前的搜集和采集活动,我们已经对食用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的收获都不少,我感觉把我们班同学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起来的话,完全可以搞一次食用菌展览,保准让参观者大吃一惊。
今天就由你们来组织一次展览活动好吗?展览完毕后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学生展览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从颜色、种类、生长环境,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可帮助做适当的总结。
教师小结如:蘑菇大多出现在春秋季节的雨后等。
活动2看看画画认识蘑菇的结构:借助放大镜、镊子等工具观察采集来的蘑菇,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六年级共三个班120多人。
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
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3单元教案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教案青岛版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二)小组自行探究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
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
2. 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生:游泳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学生交流3. 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4. 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
(三)归纳交流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
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全套教案

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六、学习小结: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六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 科学探究的应用实例。
3. 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 难点: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
2. 教学软件:PPT课件。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科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活动,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讲授新课: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如何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归纳。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练习。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小学教育)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
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
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1)认识锈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
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
提问: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
小结: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
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
(2)认识锈对金属的破坏讲述: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的表面,看一看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光泽,是否平整,有没有小坑小洞,能不能一片片地剥下来。
学生观察。
(可用放大镜)提问:请你说一说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
小结: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
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
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1)认识锈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
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
提问: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
小结: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
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
(2)认识锈对金属的破坏讲述: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的表面,看一看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光泽,是否平整,有没有小坑小洞,能不能一片片地剥下来。
学生观察。
(可用放大镜)提问:请你说一说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
小结: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2、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生锈的条件讲述: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并不是都生锈。
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
提问:(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
谈话: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讲自己的推想。
谈话: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
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发给每组一份空白的实验方案。
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
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
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
学生进行实验。
课后观察、记录。
(由于“铁钉生锈”的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立即显示出结果,因此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教师要把他们的实验布置在教室一角,以便课后进行观察。
)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都能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
这部分内容应多花费一些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
每组选代表汇报。
谈话: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学生填写课文填空。
三、指导学生认识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学生举例回答。
学生认识到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后.小结: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
(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自由活动:1、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拓展活动: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7、铁生锈水铁生锈的条件两者同时具备氧气注意:酸性或盐溶液存在能够加速铁生锈铁制品的表面涂保护层,如:刷漆、抹油、镀金属等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改变金属的组成,如制成不锈钢等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附送:2019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I)一.填空题:(25分)1、动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温度、等。
2、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3、由多条食物来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___。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5、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的。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7、青蛙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是。
8、我国的珍稀动物有、、等二、判断题:(20分)1、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2、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3、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 )4、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6、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7、草丛、森林、湖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群落。
()8、大多数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的。
()9、绿豆种子发芽和绿豆芽的生长都可以不需要阳光。
()10、在养鱼池里种些水草,能为草鱼提供食物,还能给鱼提供氧气。
()三、选择题:(20分)1、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2、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相互利用的关系 B.吃与被吃的关系C.相互竞争的关系 D.互惠互利的关系3、苹树不宜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B、二个C、三个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A.植物B.动物C.植物和动物6、由蛇、蝗虫、高粱、青蛙可以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 )。
A、高粱、蝗虫青蛙、蛇B、蝗虫、高粱、青蛙、蛇C、高粱、蝗虫、青蛙、蛇7、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B )。
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系统8、使自然界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是()A、人为因素B、自然因素C、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9、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一个同一温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种子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冰箱里。
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
A、温度 B、光 C、水10、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阳光充足B、高温干燥C、阴暗潮湿四.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5分)狐狸老鹰兔子鼠草(1)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
(2)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__________。
(3)该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
(4)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有_____种五、科学分析(15分)美国西部是一块资源丰富、森林成片、草原辽阔、土地肥沃的宝地,是美国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粮食短缺,小麦价格上涨,促使美国中部各州的农场主纷纷赶来开发西部。
为了扩大耕地,他们把大片的森林砍倒,把大片的草原、草甸开垦出来。
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农场主们种植了粮食作物,然后通过卖粮赚了许多钱。
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灾难降临了,从美国西部刮起了一场遮天蔽日的黑色怪风,怪风携带着泥沙腾空而起,自西向东迅速蔓延,持续了整整3天3夜!① 以上资料表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生态系统就失去了。
② 破坏美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是。
③如果美国政府聘请你担任农业大臣,你改变这种状态所采用方法是:。
六、实验设计题(15分)凤仙花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还是阴暗的环境?请你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实验验证。
我的猜想(2分):要控制的条件(2分)实验的方法(7分):我的结论(4)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25分)1、动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温度、水、空气、食物、生存空间等。
2、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3、由多条食物链来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界。
5、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草羊老虎。
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羊,老虎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7、青蛙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是冬眠。
8、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等。
二、判断题:(20分)1、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2、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
( ×)3、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 √)4、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6、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7、草丛、森林、湖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群落。
(√)8、大多数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的。
(√)9、绿豆种子发芽和绿豆芽的生长都可以不需要阳光,。
(√)10、在养鱼池里种些水草,能为草鱼提供食物,还能给鱼提供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