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生入学以后,要学许多学科,其中一门是语文。
何谓语文?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
学习语文,就是在课堂上,随着老师学
会说话,学会作文。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鲁教五年级上
册语文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
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
写《四时田园杂兴》。
4.知道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酷爱美好事物的乐趣,感受农民勤劳朴素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知道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进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
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楚,官吏的残暴等都有
反应,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料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摸索: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
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知道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
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换。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
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当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说明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动,目的
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朴素的生活)
引导学生视察图画、描写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
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苦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浑厚,富有泥土气味。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知道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
色的精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
面看好像余外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非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进程设计】
一、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读书——展现
3、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生字学习,并汇报
三、再读课文。
摸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小组交换——集体讨论
1、(1——9)调查情形了解原因
2、(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3、(14)开渠引水兴建水利
四、重点词语朗诵并讲授
荒芜——田地因无人看管而长满野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形容很惧怕。
面无人色——脸色跟土的色彩一样,没有血色。
五、探究学习
分段学习1—9自然段。
出示: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学生读懂题意
2、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摸索,边用笔画一画,小组讨论
3、汇报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4、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5、摸索: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学习10——13自然段
1、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请你们读10——1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2、默读、边读边摸索。
交换——汇报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
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
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革除了。
3、朗诵10——13自然段
4、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奇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摸索——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
收获都很好。
学生朗诵——练习复述
七、朗诵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八、板书设计
西门豹
巫婆官绅为民除害严惩首恶
给河伯娶媳妇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为民造福兴建水利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知道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根据语言环境选用合适的动词。
4、能体会作者对培养自己成长的母校的酷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
流连。
唤起自己对母校的迷恋不舍之情。
【教学进程】
一、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照,激发情感,引出课题。
2、媒体出示课题:母校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
我重返母校,跨入( ),漫步( );想起了五年的( )。
走出( ),( )涌上心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师小结:我们跟随作者跨入拱门,漫步操场,走出校门,每到一处
熟悉的地方,都让我们回想起五年中的喜怒哀乐,唤起千种情思。
这就
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触景生情。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媒体出示句子:
我好像又尝到了与小伙伴们手拉手喝彩着跑入拱门的欢乐,好像
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幽香,好像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
流连之情。
2、读句子,发觉了什么?
3、指导朗诵。
4、这三个好像包涵着作者跨入拱门那一刻的欢乐(板书:欢乐),如果你是那位作者,你好像想起了什么呢?
(二)学习2 — 8小节
过渡:从大门到操场,路不长,但在作者写来却是十分优美。
1、媒体出示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清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沃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2、“沿着、穿过、踏着”都有“走”的意思,可是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你从这三个动作中又好像体会到了什么呢?
3、指导朗诵。
4、下文中还有一句和它结构相类似的句子。
5、媒体出示句子:
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6、不看书,你能挑选不同的动词来说说吗?
7、媒体出示作者写的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我漫步在操场上,观赏着花木,触摸着幼苗,聆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0、来到操场,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两位同学来读读4—8小节。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感受? (板书:兴奋)
11、朗诵体会
(三)学习9 — 11小节
1、媒体出示:
我渐渐来到拱门下,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渐渐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2、学习词语:迤逦
①读准音
②看清字形发觉什么?
③看看这两个字,再看看这幅图,你发觉了什么?
3、是啊,在这迤逦的阳光下,熟悉的校园中,唤起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呢?读读课文,找一找。
(板书:流连)
4、出示第10 — 11小节
这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发自内心肠读读吧!
5、指导朗诵
四、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熟悉、欢乐、流连之情、松柏常青、津津有味、甜蜜蜜、稚气
2、仿照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写一写。
媒体出示:
例:
我漫步在操场上,观赏着花木,触摸着幼苗,聆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我驻足在教室里,,五年的喜怒哀乐,像,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五、拓展作业
1、作者对母校的爱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没过几天,我们就
要毕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
喜怒哀乐,千种情思呢?
今天母校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明天我们将放飞理想。
最后
让我们带着万分不舍向母校辞别吧!
齐读: 母校,再见!母校,再见!
2、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附板书:
36、母校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认真视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神机
妙算。
2.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垂头丧气、成竹在胸、中意洋洋、讥笑”等词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忌嫉妒、冤仇:猜疑。
怕,恐惧:顾忌。
禁戒:忌酒。
败战争或比赛中失败(与“胜”相对):胜败乃兵家常事。
讽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讥笑、讽刺、嘲讽
蔑小;轻:藐视。
无;没有:蔑以复加。
赢胜:输赢。
获利:赢余。
2.要求会写的词语:
猜疑藐视赢利讥笑讥笑反唇相稽
垂头丧气成竹在胸中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文章语言简单,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两次赛马进程中,同样的马匹,只是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比赛结果,这其中的秘密值得分析。
同时,文章对齐威王、田忌、孙膑都有一定描写,恰当的反应出人物的性情特点,这也是孙膑能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所在。
2.教学重点:
了解孙膑究竟是如何使田忌转败为胜的。
3.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情特点,从而感悟孙膑的神机妙算。
4.教学突破点:
从两次比赛截然不同的结果入手,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同样的马匹调换了出场顺序后,就改变了比赛结果。
从而分析人物的性情特点,知道体会孙膑的神机妙算。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聪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膑、蔑”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事件。
(四)小组研究学习赛马进程。
自由读文:
1.找出文中具体写赛马进程的段落。
2.赛马进程可以概括为几部分?
(初赛失败、孙膑授计、再赛胜利)
小组成员讨论学习,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收集聪明小故事,课上交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进程:
(一)整体感知
1.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却是一败一胜,产生什么问题?
(二)学习第一次赛马:
1.指名读描写第一次赛马的段落。
一边听,一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可以用序号在书上标记,使思维更具条理。
2.小结:你能试着像体育节目播音员那样把这次比赛介绍给大家吗?
3.指名口述这次比赛,学生互评。
(三)学习第二次赛马:
1.边读边摸索:从这段描写中又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补充板书,并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
3.分析“强”与“调剂顺序”的关系。
“明明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可只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转败为胜”,你有什么疑问吗?
4.自读第二部分,再找找更关键的原因。
(找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一句)
5.分析知道这句话
(1)请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做好的六匹马的学具,试着摆一摆,想想假设六匹马一块儿跑,将是怎样的结果?
(请学生通过动手,尝试知道“快不了多少”。
)
(2)请一学生摆放马与马之间快不了多少的位置关系。
6.知道三句话的联系
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四)学习第二段(孙膑献计)
过渡:作者用精练的文笔描写了两次赛马的进程,又用杰出的对话再现了孙膑献计时每个人不同的神态,不同心理,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既适于表演,又适于朗诵,你们想怎么学?
1.朗诵和表演都应掌控人物的心态,看看初次比赛后,三个人各是什么样的神态,用文中的词概括出来:
田:垂头丧气齐:中意洋洋
孙:成竹在胸(相机知道这几个词)
2.在掌控人物的心态基础上,练习朗诵或表演。
3.台下学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评判演出。
(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4.找一找齐威王失败的原因。
(五)总结:从两千年前的这次比赛中,你遭到了什么启示?
(六)作业
如果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有所警觉,是否还会显现其它的比赛结果呢?请同学们回去试着摆一摆,画一画。
五、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一场:上—→上下—→上
第二场:中—→中上—→中
第三场:下—→下中—→下
场场失败转败为胜
善于视察,准确分析,公道安排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人物简介——孙膑田忌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在今山
东鄄城人,汉族。
孙武后代。
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
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
著作有《孙膑兵法》,久
已失传。
1972年银雀山出土,有一万一千余字。
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
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早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
的身份作齐将,他很欣赏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推荐孙膑,威王任
孙膑为军师。
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的战争。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控字词:回眸、殉难、继承、雷棣、泣不成声、了如指掌。
2.通过知道含义深入的句子,知道人物内心情感。
3.深入知道雷棣自强部新的动力,学习雷棣酷爱和平、发奋图强
的精神,激发学生酷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知道含义深入的句子,知道人物内心情感。
2.深入知道雷棣发奋图强的动力,学习雷棣酷爱和平、奋发图强
的精神,激发学生酷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进程:
一、鼓励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出示课题)
2.你们知道课题中的“盼望”是什么意思吗?
3.环绕着课题,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吗?(板书问题)
4.唯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
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同学们,读书要注意积存,老师这儿有几个词语想请同学们来
读一读。
(出示词语)
3.指名读、齐读。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知道品味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雷棣为何要盼望世界和平”这一问题,下面就请同
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查。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何盼望世界和平?
(1)保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
(“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保
护和平牺牲的。
”)
(2)保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期望。
(“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
送你一顶蓝盔。
”)
4.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保护世界和平既是
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期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
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
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
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想念,对和平的盼望。
5.(出示雷棣的信)指名配乐朗诵课文。
声声爸爸叫得人心碎,谁
再来读一读?
6.残暴的战争取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的4~6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将相干的句子在书中划出来。
(出示: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
(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7.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强烈的责任感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是否对雷棣产生了某种感情呢?
8.看来,同学们对雷棣都有自己的特殊感情,那么就请同学们在
小组中交换一下,你对雷棣场生了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
为何?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管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知道为别人着想。
(2)关心政治:他可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事情?如果你是雷棣,
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鼓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保护和平的心愿鼓励着雷棣发奋图强。
(4)谢绝帮助:雷棣为何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知道这句话的?
9.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保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盼望,我们没法禁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
断壮大和平的气力,让我们将心中的期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齐读课文最
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在你再来说说什么是“盼望”?
2.(配乐出示战争画面)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充满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暴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
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到此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