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赵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五代史·赵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赵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新五代史·赵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赵风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赵凤,幽州人也,少以儒学知名。

凤好直言而性刚强,索与任圜善。

圄为重诲所杀,而诬以谋反。

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重诲惭不能对。

有僧游西域,得佛牙以献,明宗以示大臣。

风言:“世传佛牙水火不能伤,请验其真伪。

”因以斧斫之,应手而碎。

是时,宫中施物已及数千,因凤碎之乃止。

天成四年夏,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秘书少监于峤者,自庄宗时与凤俱为翰林学士,而峤亦讦直敢言,与凤素善。

及凤已贵,而峤久不迁,自以材名在凤上而不用,因与萧希甫数非斥时政,尤诋訾凤,凤心衔之,未有以发。

而峤与邻家争水窦,为安重诲所怒,凤即左迁峤秘书少监。

其后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诏彦温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

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

”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

”风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

”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扶持也。

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日:“卿言是也。

”遂族彦温等三家。

其后重诲得罪群臣无敢言者独风数言重诲尽忠明宗以凤为朋党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废帝入立,召为太子太保。

病足居于家,疾笃,自筮,投蓍而叹曰:“吾家世无五十者,又皆穷贱,吾今寿过其数而富贵,复何求哉!”清秦二年卒于家。

(节选自《新五代史·赵风传》)
译文:
赵风,幽州人,年轻时以儒学出名。

赵凤喜欢说直话而性格刚强,
素来和任圜相处很好。

任圜被安重诲杀害,而诬告他谋反。

这时,安重诲正当权,即使唐明宗也不能责问他,惟独赵凤大哭呼叫安重诲说:“任圄是天下的义士,难道会谋反!而你杀了他,拿什么向天下人解释?”安重诲羞愧不能回答。

有一个和尚游历西域后,得到佛牙来进献。

唐明宗拿给大臣们看。

赵风说:“据说水火都不能损伤佛牙,请允许我检验这个佛牙的真假。

”于是用斧头砍佛牙,佛牙应声而碎。

这时,宫中施舍的物品已达数千件之多,由于赵凤砸碎佛牙才停止施舍。

天成四年夏,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秘书少监于峤,自从唐庄宗时和赵风都任翰林学士,而于峤也敢于直言揭短,和赵凤素来很友好。

到赵凤显贵后,而于峤长久不得升官,自认为才能名声在赵凤之上而受不到重用,因而和萧希甫一起多次抨击时政,特别毁谤非议赵凤,赵凤对他心怀不满,没有找到机会发泄。

而于峤和邻居争夺水井,为安重诲所不满,赵凤就把于峤降职为秘书少监。

后来安重诲被边彦温等人诬告发动兵变,唐明宗召边彦温等人到朝廷责问,都伏罪承认自己欺诈,明宗立即杀掉了他们。

几天后,赵凤在中兴殿上奏事情,说:“我听说有诬告安重诲的坏人。

”唐明宗说:“这是小事,我已经处理了,你可以不过问了。

”赵凤说:“我听说的事情,关系国家利害,陛下不能认为无关紧要。

“于是指着殿屋说:“这个殿之所以庄严宏伟,是由于有栋梁柱石的支撑。

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况且安重诲出身微贱,经历了艰难危险,才使陛下成为中兴的君主,怎幺能让坏人动摇他呢!”
唐明宗改变脸色道歉说:“你说得对啊。

”于是将边彦温等三家灭族。

后来安重诲获罪,臣子们没有敢说话的,只有赵凤多次说安重诲竭尽忠诚。

居明宗认为赵凤是同党,罢他为安国军节度使。

唐废帝登位,召为太子太保。

赵风因脚病住在家中,病得严重,自己用蓍草占卜,扔下蓍草叹息说:“我家世代没有活过五十岁的人,又都很贫穷低贱,我现在年龄超过五十而且富贵,还有什幺要求呢!”清泰二年在家中去世。

2、《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原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

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

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

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
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

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

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

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

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

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

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

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

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

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
3、《新五代史·周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周臣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

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__。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

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

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

”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年轻时考中进士。

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

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

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
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__,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

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

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

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

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

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

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

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

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

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

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

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

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

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

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

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

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

”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

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

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追赠王朴为侍中。

《新五代史·周臣传》
4、《新五代史·冯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冯晖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冯晖,魏州人也。

为效节军卒,以功迁队长。

董璋反东川,晖从晋高祖讨璋,军至剑门,剑门兵守,不得入,晖从佗道出其左,击蜀守兵殆尽。

会晋高祖班师,拜晖澶州刺史。

天福中,范延光反魏州,遣晖袭滑州,不克,遂入于魏,为延光守。

已而出降,拜义成军节度使,徙镇灵武。

灵武自唐明宗已后,市马籴粟,招来部族,给赐军士,岁用度支钱六千万,自关以西,转输供给,民不堪役,而流亡甚众。

青冈、土桥之间,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

晖始至,则推以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

然后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馀区,民不加赋,管内大治。

晋高祖下诏书褒美。

党项拓拔彦超最为大族,诸族向背常以彦超为去就。

晖之至也,彦超来谒,遂留之,为起第于城中,赐予丰厚,务足其意。

彦超既留,而诸部族争以羊马为市易,期年有马五千匹。

晋见晖马多而得夷心,反以为患,徙镇静难,又徙保义。

岁中,召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河阳节度使,晖于是始觉晋有患己意。

是时,出帝昏乱,冯玉、李彦韬等用事,晖曲意事之,因得复镇灵武。

时王令温镇灵武,失夷落心,大为边患。

晖即请曰:“今朝廷多事,必不能以兵援臣,愿得自募兵以为卫。

”乃募得兵千馀人,行至梅戍,蕃夷稍稍来谒,晖顾首领一人,指其佩剑曰:“此板桥王氏剑邪?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俯而取诸腰间,若将玩之,因击杀首领者,其从骑十馀人皆杀之。

裨将药元福曰:“今去灵武尚五六百里,奈何?”晖笑曰:“此夷落之豪,部族之所恃也,吾能杀之,其馀岂敢动哉!”已而诸族皆以兵扼道路,晖以言譬谕之,独所杀首领一族求战,即与之战而败走,诸族遂不敢动。

晖至灵武,抚绥边部,凡十馀年,恩信大著。

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

广顺三年卒,追封卫王。

子继业。

(节选自《新五代史·冯晖传》)
【注】①出帝:后晋皇帝石重贵的帝号。

译文:
冯晖,魏州人。

曾当效节军卒,因军功升为队长。

董璋在东川造反,晖跟随晋高祖讨伐董璋,大军到剑门,有守把兵,不能够进入,
冯晖从小路到剑门左边(东面),把蜀地守城的士兵几乎消灭完。

当晋高祖带领军队胜利回国,升迁冯晖做澶州刺史。

天福中年,范延光在魏州造反,派冯晖袭击滑州,未攻下,于是到魏州为延光守城。

不久出来投降,授义成军节度使,移镇灵武。

灵武自从唐明宗以后,卖马买粟,招来各少数民族,赏赐军士,每年开销支出六千万钱。

自潼关以西,转运供给的徭役多得令民众无法忍受,因此流亡的人数非常多。

青岗、土桥之间,氐、羌等部落在商道上抢劫,经商旅行都要用军队保护。

冯晖刚上任,就用恩德信义推行政事,各部族感念他的恩惠,停止了侵犯和掠夺,然后冯晖让士兵大规模的屯田并且减少粮饷转运费用,建设了一千多处仓库、亭馆,不增加百姓赋税,管辖区内治理得很好。

晋高祖下诏书进行褒奖和赞美。

党项的拓拔彦超是当地的最大部族,各族向背常常以彦超(动向)来行动。

冯晖到灵武后,彦超来拜见,(冯晖)立即把他留下,为他在城中建筑房舍,给予丰厚的赏赐,务必使他满意。

彦超留下后,各部族争着送羊马到市上交易,(冯晖)一年中得马五千匹。

晋帝看到晖买了那么多马又得少数民族的欢心,反而把冯晖视为忧患,让他镇守靖难,又迁移到保义。

年中,召回朝当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领河阳节度使,晖这时才察觉晋有防备自己的意思。

在这时,出帝昏庸无道,冯玉、李彦韬等掌权,冯晖违背己意侍奉他们,因此得到再次镇守灵武的机会。

当时王令温镇灵武,失了各部落的民心,成为严重的边患。

冯晖便请求说:“现在朝廷多变故,一定不可能派兵援助我,希望能够自己募兵来自卫。

”就募兵千余人,走到梅戍,吐各个部族纷纷前来拜见,晖看看其中一个首领,指着他的佩剑说:“这是板桥王氏的剑吧?我听说王氏剑是天下闻名的好兵器!”低头曲身从对方腰间取出剑,好像准备把玩这把宝剑而趁机杀了首领,其十几个随从也被杀光。

裨将药元福说:“这里去灵武尚有五六百里,怎办?”晖笑着说:“这部族的首领,是部族的依靠,我都能杀掉他,其他的人怎么敢有非分的动作呢?”不久各族都派兵把守道路,晖用好言语劝导他们(归顺),只有被杀了首领的那一族要求决战,冯晖立即与他们交战并打败赶走了他们,各族就都不敢再动。

晖到灵武,安抚边境各部族,在灵武总共十
几年,恩信卓著。

官至中书令,赐封陈留王。

广顺三年逝世,追封为卫王,他的儿子名继业。

《新五代史·冯晖传》
5、《新五代史·唐臣传·史建瑭》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唐臣传·史建瑭》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史建瑭,雁门人也。

晋王为雁门节度使,其父敬思为九府都督,从晋王入关破黄巢,复京师,击秦宗权于陈州,尝将骑兵为先锋。

晋王东追黄巢于冤朐,还过梁,军其城北。

梁王置酒上源驿,独敬思与薛铁山、贺回鹘等十余人侍。

晋王醉,留宿梁驿,梁兵夜围而攻之。

敬思登驿楼,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

而敬思为梁追兵所得,见杀。

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自晋降丁会,与梁相距于潞州,建瑭已为晋兵先锋。

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戒常避史先锋。

梁遣王景仁攻赵,晋军救赵,建瑭以先锋兵出井陉,战于柏乡。

建瑭、周德威共击梁军,大败梁军。

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攻燕,燕王刘守光乞师于梁,梁太祖自将击赵,围枣强、蓚县。

是时晋精兵皆北攻燕,独符存审与建瑭以三千骑屯赵州。

梁军已破枣强,存审扼下博桥。

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会下博。

至暮,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

”明日,建瑭率百骑为梁旗帜,杂其刍牧者,暮叩梁营,杀其守门卒,纵火大呼,斩击数十百人。

而梁刍牧者所出,各遇晋兵,有所亡失,其纵而不杀者,归而皆言晋军且至。

梁太祖夜拔营去,蓚县人追击之,梁军弃其辎重铠甲不可胜计。

梁太祖方病,由是增剧,而晋军以故得并力以收燕者,二人之力也。

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五,有删改)
译文:
史建瑭,雁门人。

晋王任雁门节度使时,他的父亲史敬思任九府都督,跟随晋王入潼关攻破黄巢,收复京师,在陈州进攻秦宗权,曾率领骑兵作为先锋。

晋王向东追击黄巢到冤朐,返回时经过梁,在梁的城北驻扎。

梁王在上源驿摆酒,只有史敬思和薛铁山、贺回鹘等十多人侍奉。

晋王喝醉了,在梁驿(上源驿)留宿,梁兵在晚上围攻他们。

史敬思登上驿楼,射死梁兵十多人,恰逢天下大雨,晋王才能和随行的人一同逃走,从尉氏门上面吊绳子下来地出逃。

而史敬思被梁兵追上,被杀。

史建瑭年轻时在军中任副校,自从晋降服丁会后,和梁在潞州相对峙,史建瑭已是晋军的先锋。

梁兵多次被史建瑭杀死,常常相互告诫要躲开史先锋。

梁派遣王景仁进攻赵,晋军救赵,史建瑭率先锋兵经过井陉,在柏乡交战。

史建瑭、周德威共同攻击梁军,大败梁军。

因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进攻燕,燕王刘守光向梁请求军队增援,梁太祖亲自率兵进攻赵,包围枣强、蓚县。

这时晋的精兵都在北方进攻燕,只有符存审和建瑭率三千骑兵屯驻在赵州。

梁军攻破枣强后,符存审把守下博桥。

史建瑭把他的部下五百人马分成五队,自己率一队,约定各自捉取梁军割草放牧的人十个到下博会合。

到傍晚,抓到梁兵几十人,都杀掉了,各队留下一人,放他逃去,告诉他说:“晋王的大军快到了。

”第二天,史建瑭率领一百骑兵打着梁的旗帜,混在割草放牧的梁军中,在傍晚叩开梁的营门,杀死守门的士兵,放火大叫,斩杀几十上百人。

而梁派出去的割草放牧的人,各自都碰上了晋兵,有的已经不见了,那些被放回来没有被杀的士兵,回来后都说晋军快到了。

于是梁太祖在晚上拔营离去,蓚县人追击他们,梁军丢下的粮草武器不可胜数。

梁太祖这时正患病,从此更加严重。

而晋军因此能同心协力收复燕,全是他们两人的功劳。

后来随唐庄宗进入魏博,在旧元城打败刘掞,积累功劳历任贝、相二州刺史。

十八年,晋军在镇州讨伐张文礼,史建瑭率先锋兵攻克赵州,抓到刺史王珽。

《新五代史·唐臣传·史建瑭》
6、《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

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

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

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

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

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兵图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

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

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也。

”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

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

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

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

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

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

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

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十品,测节)
译文: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

年轻时因擅长骑马射箭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