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谱市嫩翠学校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赛察州蜜谱市嫩翠学校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新人
教版必修3
1.(2015·郑州调研)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解析:选C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前提条件之一是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在增长过程中存在出生和死亡,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种群密度除了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的影响,还受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影响,其中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可以用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而性别比例则只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b为年龄组成,C正确。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就达到了最大值,此时由于种间关系、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会使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
2.(2015·湖州调研)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解析:选 C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解析:选 B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选项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选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4.(2015·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选 D 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有: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致使体形较小的鲫鱼捕获不到;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大;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造成误差偏大;重捕时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对估算结果无影响。
5.(2015·合肥调研)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
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进行培养。
以下哪项预期结果较为合理(——表示甲中种群,——表示乙中种群)( )
解析:选 B 据题意:在一定量的自来水中添加少量饲料,此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较少。
在补充饲料之前,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数量变化相同,乙水槽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较甲水槽中快,由于空间和营养物质是有限的,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的数量仍呈“S”型增长。
6.(2015·东北三省四市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析:选 B 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
7.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
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个体总数=初捕标记数
×重捕捕获数
重捕标记数
=(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数量,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
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
(2)两次捕获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获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
(3)根据“年龄结构”图可知,甲种群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属于稳定性。
答案:(1)144 高(2)8/9(或32/36) (3)乙稳定甲增长
8.(2015·萧山模拟)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选D 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
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
9.(2015·武汉调研)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选B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故B错。
10.(2015·衡水调研)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
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
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选B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因此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由于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因此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11.(2015·潍坊质检)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解析:选 D 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
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图丙中两种群落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12.(2015·咸阳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解析:选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应不断增加,因此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在此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A项错误;据表中“植被干物质的量”的变化可知,B项正确;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且随群落演替垂直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C项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主要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关,D项错误。
13.(2015·杭州联考)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选 C 由于是采伐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若人为再次采伐群落由⑤→①,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造成影响;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14.(2015·北京顺义模拟)某研究小组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海拔890~1 290 m范围内,按80 m间距划分6种梯度样带(分别以A、B、C、D、E、F表示),在每个样带内选3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按距地表深度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四层进行采样。
统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1)
________选取。
(2)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________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________减少。
(3)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解析:(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有机物减少,土壤动物个体数逐渐减少。
(3)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类群数逐渐减少。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
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随机(2)逐渐减少分解者分解有机物(3)逐渐降低(4)异养型分解者和消费者
15.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
解析:选B 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消费者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获得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传递给下一级消费者(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中获得有机物,最终通过呼吸作用产
生CO2释放到大气中。
16. 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成分:B________,C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填字母)
(4)图中最主要的成分和最活跃的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解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 B (4)D A
17.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解析:选C 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
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
若兔大量减少,鹰会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故鹰不会大量减少。
18.(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选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项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19.(2015·北京检测)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选D 图中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引入消费者4后,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造成消费者2数量的减少以及生产者2数量的增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消费者体内的部分代谢产物(如CO2)可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20.(2015·九江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解析:选D 图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甲虫和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根据能量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即桉树、合欢树;该食物网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2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并且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体内所含有机物的量如表所示: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
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解析:选 D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中,丙为生产者,甲为初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若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甲的种群数量增多,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22.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
D.a与c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选C 从图中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c→b→a),但由于图中可能没有显示生产者,故不能确定c就是生产者,且a与c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3.(2015·阜阳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的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解析:选 B 在食物网中,食草鸟属于初级消费者;猫头鹰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蜘蛛和蟾蜍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可从草中获取的能量变多,所以数目会增多。
24.(2015·郑州质检)为了了解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某生物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所处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乙与丙的关系是________;庚的同化量的去路有被分解者分解、________、________。
(4)庚为外来物种,当其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已知庚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在图乙中画出庚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解析:(1)表中列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未列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由表格提供的信息,甲为生产者,被捕食者中无庚,庚处于最高营养级。
表中包含的食物链有:①甲→乙→丙→己→庚;②甲→丙→己→庚;
③甲→丁→戊→庚;④甲→戊→庚。
(3)乙和丙都能以甲为食,为竞争关系;丙又能以乙为食,两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
(4)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意味着之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4 丙、己、戊、庚庚(3)捕食与竞争呼吸消耗未利用(4)如图
25.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
解析:选B 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消费者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获得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传递给下一级消费者(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中获得有机物,最终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
26. 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成分:B________,C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填字母)
(4)图中最主要的成分和最活跃的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解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 B (4)D A
27.(2015·北京检测)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选D 图中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引入消费者4后,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造成消费者2数量的减少以及生产者2数量的增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消费者体内的部分代谢产物(如CO2)可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28.(2015·顺义模拟)如图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全部生物构成群落
B.鹰与鼬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与捕食
C.能量在该食物网中按箭头方向流动
D.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解析:选A 构成群落的生物不仅包括动植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A错误。
29. 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
解析:选 B 从图中三者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30.(2015·无锡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解析:选 B 微生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营腐生的,一种是营寄生的。
营腐生的是分解者,营寄生的是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是热能,不能被绿色植物所利用。
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蓝藻、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而分解者也不都是微生物,如蚯蚓、蜣螂等。
31.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