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慧德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石市慧德学校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郡县制度
2.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A.采取高度中央集权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
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5.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
是()
A.大臣地位不断削弱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

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D.工匠水平的高超
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8.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10.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

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D.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1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1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13.观察如图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的早期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14.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5.“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
①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6.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
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
18.王亚男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纵观中国官僚制度……每经一个朝代,表面好像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但仔细观察起来,其内容是代有变更。

”下列制度符合既是“重复”,又是“再生产"的特点的是( )
A.郡县制度 B.郡国并行制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19.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0.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封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以分封的办法抚慰了异姓功臣
C.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削弱地方王国实力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0分)
21.材料一(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
﹣﹣《明史》材料三清代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
﹣﹣《檐曝杂记》
(1)结合示意图,说明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

(2)与以前的朝代相比较,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哪些?(3)自秦至清,中央机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

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

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

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

并评价这种制
度。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石市慧德学校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
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郡县制度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
【解答】家谱(又称族谱、祖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研究家谱可以佐证宗法制度,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
A.采取高度中央集权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解答】在分封制下,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考点】18:郡县制.
【分析】本题是逆向思维的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不正确切入,结合郡县制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
这些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D.
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考点】1H: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这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学习时应留意此类的题.【解答】秘阁,宋官名.北宋宋太宗端拱元年,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元丰改制,并归秘书省.通判,宋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因此符合这一时间的只有宋朝.
故选D
5.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
A.大臣地位不断削弱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变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图一表现的是大臣上朝可以坐,说明其权力很大;图二表现的是大臣站着奏事,说明大臣的地位有所下降;图三表现的是大臣跪奏军国大事,反映的是君权进一步加强,大臣只是皇帝的奴仆,由此可知,反映了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图示,应排除.
故选A.
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D.工匠水平的高超
【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理解中央集权制度根本上是由于自然经济决定的,由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自然灾害、外族入侵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需要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从材料中的三个大的建筑工程来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
力,并在统一的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秦朝当时是封建社会,不是奴隶制社会,故排除;
材料中“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关键体现了三个浩大的工程能够建造,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统一的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它主要体现如何同时能够运用全国的力量,因此正确决策和工匠水平高超不是最主要原因,它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关,故BD排除;故选C.
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考点】1K: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O: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不悉其行”的“行”指的是品行,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应排除.
故选D.
8.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考点】1O:科举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出科举制的主要特征来作答.
【解答】A.从材料可知,要体现的是教育公平,材料中描述的中国古代的这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富贵权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世袭制.
B.材料中描述的古代制度,勿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公平选拔,而察举制没有考试这一环节.
C.九品中正制是按门第来选官的,与材料不符.
D.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公平的选官制度,他不受世袭等级财富权利,世俗偏见的影响,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成熟的标志,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故选D.
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考点】1S:明朝的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具体考查明朝内阁的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内阁的作用,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
A项材料无法体现宦官专权,排除;
B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C项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
D项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设置的,排除.
故选B.
10.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

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D.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对中央机构进
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分析理解,结合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知,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相互制约和监督,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不是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相互制约和监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11.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考点】17: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托古改制适合“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A项错误.
B项只是表面现象,应排除.
嬴政自称“皇帝”,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故C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从西汉武帝开始的,是董仲舒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1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
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需要掌握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措施和体现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措施的分析理解,归纳出趋势.
【解答】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13.观察如图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的早期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
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解答】漫画体现了嫡长子在家庭中的宗主地位,是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典型写照,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4.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解答】A.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秦朝对天下的统一,并不是指交通发达.
B.海内皆臣,特别强调臣服的意思,并不一定表达疆域辽阔.C.海内建成体现了,皇帝统治天下,国家统一.
D.法律严苛,从海内皆臣中看不出来.
故选C.
15.“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
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
①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
【解答】注意时期限定词“秦”, 结合所学可知,②③④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正确.
①分封制度属于西周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时期不符,故B项正确.故选B.
16.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考点】18: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并正确掌握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解答】①.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②.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③.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在全国设十个行省,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不符.
④.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使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D.
17.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
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的理解与认识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的信息“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来看,“领地国家”指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地内享有征收赋税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但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西周.
故选A.
18.王亚男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纵观中国官僚制度……每经一个朝代,表面好像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但仔细观察起来,其内容是代有变更。

”下列制度符合既是“重复",又是“再生产”的特点的是( )
A.郡县制度 B.郡国并行制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郡国并行制的目的和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重复”、“再生产”、“时代有变更”,结合郡国并行制的目的和内容解答即可.
【解答】注意题干信息“重复”、“再生产”、“时代有变更”,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度是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的新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汉初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统治又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体现了“重复”、“再生产”、“时代有变更”,故B项正确.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实行的新措施,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制度上的一大发展和创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19.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