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三:
因此,美形成于整个实践过程,从“美的需求——美的 关系——美的感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存形 式或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然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解的 一种内在的运作机制。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实践每一个具体环节也在不 断发展改变,但美始终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体验 过程。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存在于实践中。
我国关于美学哲学的研究与讨论在集中在五十至八十年 代,并在“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论, 甚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朱光潜作为中国美学的开创者提出“主客观统一” 的理论,并在后期将马克思哲学引入美学,使主客观统一 论更加完备。随后李泽厚、蒋孔阳、朱立元、杨恩寰等学 者在其基础上不断从新的角度进行尝试,初步形成了我国 美学哲学体系。
思考二:
通过对我国美学大家观点的研究,我们认为朱光潜、李 泽厚所提出美存在于实践过程中这一观点更为赞同,但我 们有以下两点异议: (1)他们的实践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实践作为美的前 提,人在实践过程中找到美。但这对“自然美”就存在矛 盾,人无法对自然事物产生实践,如“月亮、星空”,而 如果将人心理过程称为实践,那么这又变为主观唯心主义 了。 (2)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社会生产实践、物质实践,其 也不能将艺术欣赏、精神活动从实践中分离出来。无论是 “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美的表现,因 此美存在与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各个方面。
思考四:
主体来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后的对象化,就客体 来说,美就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 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时,才是美。 美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把关注的重心放 在美的现象上。 诸如星空、中山陵、三危山等的美,比如星空的美,我们认 为至少是由以下因素所构成: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其次,要有 太阳光的反射;第三,要有黑夜的环境;第四,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 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 具有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 这里包括四个层面:自然物质层、直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 心理意识层。“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直 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情感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 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 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美的哲学的核心在于主体对应的美的事物。李泽厚将实 践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提出“自然的人化”与 “人的自然化”,说明了无论是主体或客体都是在“人化 自然”的过程中生成的,人和自然间首先是实践的关系, 其次才是审美的关系,主客体之所以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 得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中介【5】。因此,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 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他认为应该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人对自然的社会性 的生产活动中来讲美的规律,说明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形成实践美学派。
二、关于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 理解:
在美学史上,很少有人以极端的主观或是极端客观来 理解美,所谓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分歧,不在于是否承认 必须有一个客观对象的物作为美的条件,而在于是否承 认美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的本身中【1】。 因此,大多数人都走折中的路线,都将美臵于客观与 主观之间,因此不同的人对于“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不同。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前期)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2)美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现实事物必须先有某些 产生美的客观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必须与人的阶级意识、 世界观、生活经验这些主观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美。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前期)
美的哲学核心是美本身,认为美就是“客观方面的某些 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 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美既有客观性,也 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既是客观性与主观 性的统一,也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前期)
受到自身客观条件 及社会价值观的影 响
例如盲人、或是 对真、善的不同 理解

[1]李泽厚. 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试再论美的客观性和 社会性. [J] 学术月刊 .1956. [2] 阎国忠. 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 辑展开. [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3] 夏中义. 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 [J]文学评论. 2011 [4] 阎国忠. 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 河北大学学 报. [J] 1996. [5] 栗军.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J] 开封 大学学报. 2006. [6] 刘广新. 李泽厚美学思想评述. [D]浙江大学. 2006.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主客观统一”也在于实践,但美只在于生产 实践、物质劳动,而非艺术实践、精神劳动。因为人类的 生产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艺 术生产、精神活动单独来看,也必须通过物质材料将意识 物化,所创造的艺术品也是某种物质存在,也可说是生产, 但其本质与前者却有根本不同。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是 属于经济基础的一种“物质变革”,而艺术生产则是属于 上层建筑并远离基础的一种“思想形式”,两者必须严格 区分清楚【6】。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后期)
美的客观论和主观论,认为美是一种有自身定性和历史 的、通过认识可以把握的实体,而朱光潜的“统一论”纠 正了这点,使人们回到了普遍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本身【4】。 它否定了美的实体性 实体性——独立自在的、必然的、有限的 美不具有,而是一种境界 它否定了美的知识性 知识性——可认识、可分析、可效仿 美只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后的体验,而非认识 它否定了美的恒定性 恒定性——观念理念不变、形式形象不变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后期)
关于实践的观点,朱光潜受到了马克思《经济学—哲学 手稿》的启发,通过实践的三个特点“自由性——自觉 性——审美性”【3】,推理出美形成的过程。 自由性:在于人对狭隘物欲或生理需求的“超越性”。 自觉性:自然的人化;人事先明白内心想要,进而付 出实践。 审美性:人在超出狭隘物欲和看到自身所改造世界后, 所产生的“欣赏的”、“喜悦的”情感。
三、思考与探讨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朱光潜、李泽 厚两位大家在对实践美学的开辟与发展有着 重要地位,但经过前面的剖析,可以看出也 有其不妥的地方,以下是我们的经过查找资 料讨论得出的思考与探讨。
思考一:
美学哲学的探讨,从极端的“主观论”“客观论”到主 客观统一论,但这种统一是统一于一个过程,一种美的 “关系”与“活动”。因此应该由单纯剖析美在主观方面 与客观方面的表现,或是怎样以客观为前提主观在其基础 上发挥作用,变为对美的感知过程的讨论。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一个过程,即“一元论”的角度 来探讨美的主客观统一 。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后期)
朱光潜关于美的哲学理论研究后期,提出美是一种物质 创造,其基本原则在于“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着重人与自然通过物质实践所构成的关系。 这个实践过程,就是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自然中, 使自然得以人化的过程。而美,就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所以美之中包含有人与自然两种因素,人是通过实践在 自然中实现了自己的人;自然是通过实践打下了人的印迹的 自然。人的物质实践,这是一切美的真正本源,如果没有 物质实践,人本身就无法同自然区分开来,因而与其它动 物一样,不可能知道有美。因此,朱光潜用“实践”的观 点去解释美及美的本质,将美的主观与客观统一于实践。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前期)
因此,朱光潜的“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实有的物,而是 “形象”,心也并非是整个主观世界,而是“情趣”,心 与物的关系是情趣与形象的关系,“情趣”是借“形象” 而生,“形象”又借“情趣”而发。 “形象”的意义仅仅在于“恰好表现一种情趣”,它的 审美价值完全取决于“情趣”;而“情趣”却不依赖于“形 象”,它与概念、意志无关,只是一种“表现”,一种 “直觉”。所以说来说去,还是美在于“心”,在于“直 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际上是主观吞噬了客观。
思考五:我们讨论得出的美产生的框架图
美需要建立在生产实践所 带来的物质基础上
马斯洛需求理论
只有在满足物质、 生存、安全的条 件下才会引起美 的需求 例如对自然美的 欣赏、或是在社 会活动中改造
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 作用与现实生活中的对象 产生一种关系
实践所产生的关系, 可以是欣感知
思考四:
由上我们得出:美不是一种实体,或一种属性,而是由人通 过实践后整合在一起的各种关系,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 程。 所谓审美关系,就是在实践创造中被整合的关系,具有主导 和决定意义的是主体,但这不是直觉、想象、意识或感性实践的 主体,而是包容这一切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总体,即马克思讲的人 的全部本质力量;与人作为生命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也不仅仅是 感性的物质存在,还包括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 不断变化着的完整的世界;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主客体所累 积的各种关系通过审美直觉或想象在刹那间的碰撞和整合。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他的美学思想是在批判朱光潜与蔡仪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
尤其解释了关于“自然美”的观点,否定了“自然客观 事物没有美”、“自然美 存在于事物自然条件中”两种观 点,揭示了美是人通过实践与事物产生的关系,而人也不 仅仅作为“鉴赏者”存在,说明自然美也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又具有社会性而存在的。
Thanks.
09旅管 钟竹岭 杨文彩
客观,是说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主观,是 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使客观事物加上主观 的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也 就是“意象”,这才是美。 例如:花这个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感觉,人对花 得到一种感觉印象,经过人的主观意识的加工,感觉印象 的意识形态就成为“物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美所形容 的对象。由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 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 果,所以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意 识的物,是社会的物。因此美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作为 “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
美是什么?
——关于美的主客观统一
一、 问 题 的 提 出 :
如果美是客观的, 为什么对一朵花,不同 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美?
如果美是主观的, 没有花又哪来花的美?
物体是客观的,人对物的美的认识是主 观的,而导致这种不同意识的产生是客观条 件(如时代、民族、经历等)决定的,因此 美是客观与主观相互交织的状态,因此美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