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
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
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
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
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
月的西湖,切时切地。
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
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
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
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
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
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2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导航:
1.学会生字“遮”。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搜集描写夏天的好词佳句。
4.能说出古诗大意,感受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5.找找苏轼的资料,并找出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背诵《水调歌头》。
提问: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望湖楼写下的一首诗。
(出示)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
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
(出示望湖楼)
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
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
“书”写。
写什么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那是一场怎样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
2.明诗意:
出示合作小贴士:
1.选择感兴趣的一行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你研究的这行始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之中。
4.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随机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墨汁翻到是怎样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
从“黑云翻墨”中,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指导朗读
※“白雨跳珠乱入船”
跳珠:跳动的珠子。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对你写作的启发。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说话:卷地风吹走了,吹来了。
指导朗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
(湖面开阔而宁静、荷花鲜艳而润泽、空气湿润而清新……)
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
(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
)3、悟诗情: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
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禁不住提笔写下了……(生齐诵全诗)4、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出示: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云与()雨形成鲜明对比,山是()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色的。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四、拓展延伸。
苏轼对杭州西湖十分偏爱,除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他还写了(出示)
饮湖上先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同样是写西湖,同样是写雨,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交流。
总结:这首诗以贴切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向我们描绘了西湖的疾雨来也汹汹,去也匆匆的神奇。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五、检测完善。
《当堂反馈》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3
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 .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
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
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有声:翻墨,跳珠,风来。
有色:黑云,墨,白雨。
有动感:翻,跳,卷,吹。
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
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
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小结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墨水
白雨跳珠
大风忽吹散去得快
湖水水如天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