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

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一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一家庭一国家一世界一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

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

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
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都提倡以人为本。

不同在于是强调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群体为本。

B. 家庭是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的社群单位,后被扩大至国家;“天下为公”的“公”指国家。

C. 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由内向外向多个向度不断拓展,确认个体对社群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D. 西方自由主义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反对用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尾两段通过对比强调了在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社群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观点。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

C. 《论语》《礼记》中的话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了、扩充了。

D. 文章写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比写西方的多,是因为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更为优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主张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有责任。

B. 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既不能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也不能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C. 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会层级,因此家庭关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关系。

D. “能群、保家、报国”等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社群的认识和对国家的要求。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天下为公’的‘公’指国家”错误。

结合“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分析,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公’指国家”推断不当。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是因为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更为优越”错误。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比写西方的多,是由其为了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故选D 。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所以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有责任”错误。

结合“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分析,“所以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有责任”强加因果。

B 项,“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既不能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也不能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错误。

结合“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分析,“一个离群索居的人……能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表述绝对化。

C 项,“因此家庭关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关系”错误。

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分析,原文只是说“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故选D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
食品购买欲的下降。

农村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

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都需要提高。

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

比如食品龙头企业要开展各类工厂旅游、行业博物馆、参观走廊、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该如何提升食品安全教育?还是要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本,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有删改)材料二:
消费者购买食物时考虑的因素
(资料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有删改)材料三:
《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

其实“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

专家称,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

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全认知仍需专业引领》,有删改)材料四: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
治理,食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目前食品行业实行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出现“打架”现象。

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

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

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突出。

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

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

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摘编自张天任《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都有待提高。

B. 超过两成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价格而不是食品的安全性。

C. “重组牛排”因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卡拉胶而成为不安全食品,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

D. 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对食品行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但是食品安全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缺乏专业的引导。

B.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C.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把食品价格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说明我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低下。

D. 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的方法。

【答案】4. C 5. D
6. 从监管者来说,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量和技术监控手段,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从经营者来说,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要拓宽开放渠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从消费者来说,要建立食品安全观念,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有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因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卡拉胶而成为不安全食品,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错误。

结合“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分析,是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缺乏专业的引导”错误。

结合“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分析,“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缺乏专业的引导”强加因果。

B项,“最主要的原因是”错误。

结合“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目前食品行业实行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出现‘打架’现象”分析,原文没有讲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是最主要的原因。

C项,“说明我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低下”错误。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说明我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低下”于文无据。

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目前食品行业实行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出现‘打架’现象”“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

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等分析,从监管者来说,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量和技术监控手段,
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

结合“食品源头污染较为突出。

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等分析,从经营者来说,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要拓宽开放渠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结合“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等分析,从消费者来说,要建立食品安全观念,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有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

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

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

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

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千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

十几
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

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

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

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

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

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

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壁,侯七见这玉壁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

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

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

”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

其实候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

”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

”侯七大惊。

他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

”“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忧惚地出了萧宅。

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候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中裹住玉璧,一会儿侯七再拿起玉璧
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

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

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

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

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

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

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
变化,正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两个儿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对玉的喜爱。

C. 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十分精明,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怕侯七离开一品轩,这里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D. 小说结尾处使用陡转技法,师傅董玉轩在临终时说出玉璧的真相,出人意料,有引人深思、震撼人心的作用。

8. 小说为什么详写萧老鉴玉情节?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7. D 8.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充分表现侯七有理想但急于求成性格,明明只是“懂皮毛、三脚猫”却一心想当老板,必会失败。

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波澜起伏。

详写“买玉、鉴玉”的希望与失败,正是侯七人生命运重大改变的必然,也让小说有起有伏,跌宕生姿。

突出主题,意蕴深刻。

侯七正如一块玉,几经磨砺,琢玉成器,启迪人心。

9. (1)成功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自身的反复磨砺。

(2)做事要脚踏实地、专心向学,不可急于求成。

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终于明悟“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3)做人应光明磊落、安守本分,不可投机取巧。

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是教训,而董玉轩用“欺骗手段”留住爱徒虽用心良苦但也令人深思。

(4)学海无涯,唯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