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将这一提法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政策、法律上的定性、定位, 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发展的客观现实。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一、从历史经验中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今天的合理、合法地位, 历经波折, 教训沉痛而深刻。

可以说,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过程就是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艰难历程的缩影。

没有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大有作为的今天。

回顾这一认识变化的过程, 对于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有裨益。

1949年3月,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

当时认为, 民主革命胜利后, 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 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共同发展: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尽可能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

应当说,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具有创造性, 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现实的。

1956年, 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在此之前已遭到否定和批判。

1956年, 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是实行集中经营的, 但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作为补充。

”这里的分散经营只包括个体的手工业、商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并不包括其他的私有经济, 因为“三大改造”之后, 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已基本不存在。

然而, 不久社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地下工厂”、“夫妻店”形式的私营经济。

对此, 毛泽东又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
义。

”他甚至提出可以雇工, 开私营工厂。

实践表明, 把那些分散经营只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50年代末, 党内极“左”思潮抬头, 分散经营更是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

1961年, 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后, 这种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1962 年9月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89条明确规定:“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 恢复了“八大”的提法, 又加上“必要的”三字。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 由50年代开始的“左”的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在所有制上, 追求所谓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模式, 幻想只要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 就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

分散经营被消灭殆尽。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 开创了改革之路。

1982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 , “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适当发展是公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 在原有提法上, 又加了“有益的”三字。

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提出“坚持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

1987 年, 党的“十三大”又把多种经济成分的范围扩大到了完整的地步。

但所有这些都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的提法。

以上的论述表明:“十五大”之前,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主要在“对立面”和“补充”之间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非公有制经济经常被看作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异己成分, 是与公有制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而改革开放以后,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开始得到有限度的承认, 但依然被视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的补充, 其地位只是定位在“拾遗补缺”上。

直到1997 年召开的“十五大” ,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才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过去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的保护没有什么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 “十五大”报告则明
确提出:“要健全财产制度, 依法保
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显然, 非公有制经济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同属经济基础的范畴, 同属我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在此之外的异己成分。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将这一认识上升至法律的高度。

可以预见,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宪法高度的定位, 必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二、从现实实践中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目前, 我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大, 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即使是同一区域, 也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广东省, 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又有较贫困的粤北山区。

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

必须因地制宜, 根据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选择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形式。

因此,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现实的基础, 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市场经济天然地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温床。

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明晰的产权以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

而非公有制经济强烈的利益驱动, 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

同时, 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实现, 产权明晰, 符合市场交易主体人格化、契约化的原则, 能够充分履行法律和市场规则所界定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 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 必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历经二十年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下, 同步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675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则由1978年的316元上升至5160元, 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在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经济奇迹。

而在这场经济变革中, 与体制约束多、包袱重的公有制经济, 特别是国有经济相比较, 非公有制经济显然轻装上阵, 发展迅速, 在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日渐增加。

1978年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上升到1997年的24%, 接近1/4 。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增加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果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这一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

改革促进发展, 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 而二者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

由于国有企业实行体制转轨, 大量国企职工下岗, 分流下岗人员主要靠非公有制经济。

而广大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也主要依赖非公有制经济来吸纳。

1997年底, 全国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850.86万户, 从业人员达5441万余人. 私营企业96、07 万户, 从业人员达1349.26万人。

(2) 大量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从事消费品生产和服务性的第三产业, 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服务, 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3)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据统计, 非公有制经济在广州国税系统工商税收中的比重已与国有经济平分秋色。

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税源有较大增加, 税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减轻了财政收入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 也使政府财政有条件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支持。

(4) 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涌现, 繁荣了市场, 促进了市场竞争, 也鞭策公有制经济改善管理, 提高效率, 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从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同时, 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组织形式、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 )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为国有企业吸收内部职工持股、其他自然人参股以及社会法人入股创造了良好条件, 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促进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三、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在许多部门、行业都以生力军的姿态出现, 数量多, 规模大。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基本不靠国家投入, 而且所占贷款比例也极小, 这一方面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公有制经
济仍有很大发展余地, 可塑性极强。

总之,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符合“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种所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必将促进改革的深入, 必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为繁荣昌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