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8篇.塞内加尔游记(二十六)奴隶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38篇.塞内加尔游记(⼆⼗六)奴⾪岛
从距离达喀尔市中⼼不远的海鲜餐馆LAGON 1向海⾯眺望,可以眺望到⼀座风光迤逦的⼩岛。

这座名叫⼽雷岛(L'Ile de Gorée)的⼩岛俗称“奴⾪岛”,与塞内加尔⾸都达喀尔隔海相望,直线距离⼤约3公⾥。

该岛长
约900⽶,宽约300⽶,岛上只有不到2,000居民,但这座⼩岛在塞内加尔的历史上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因为这个岛曾是当年欧美殖民者关押贩卖⿊奴的重要贸易基地,数以千万计的⿊奴被从⾮洲⼤陆掠来后集中在这⾥被贩卖到欧洲和美洲。

当年这⾥⾎迹斑斑,它见证了⼈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暗的⼀页。

如今,⼩岛以其深厚的⼈⽂资源和优美的风景被联合国教科⽂组织(UNESCO)确定为历史⽂化遗产,众多游⼈纷⾄沓来,南⾮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还曾在此参观是体验监牢的滋味,美国著名⾦融⼤亨乔治.索罗斯也被这⾥旖旎的风光吸引,在岛上购置了房产。

如今,岛上遗留下来的曾经关押过奴⾪的牢房和堡垒,依然向前来参观的⼈们揭⽰着⼈类历史上最为野蛮的⼀⾯,默默翻动着⿊奴的⾎泪史。

从海岸上眺望⼽雷岛(奴⾪岛)。

⼽雷岛既是⼈类发掘研究的考古遗址,也是旅游胜地和⾃然保护区。

⼽雷岛拥有良好的⾃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进⼊⾮洲⼤陆的天然跳板,同时⼜是⾮洲⼤陆距北美⼤陆最近的岛屿,因⽽成为连接⾮洲与欧、美⼤陆海上航线的重要枢纽。

正是这⼀缘由,⼽雷岛成为了昔⽇西⽅殖民者争夺的要塞。

奴⾪岛长约900⽶,宽约300⽶,是个⽞武岩⼩岛,因地处⾮洲最西端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良好的避风港湾⽽成为早期欧洲殖民者登上⾮洲的落脚点。

1444年葡萄⽛船长迪斯尼•费尔南德斯发现了距⾮洲⼤陆仅⼏公⾥的⼽雷岛。

当时这个⼩岛是恩达鲁⿊⼈的晒鱼场。

由于这⾥有出⾊的海港和三处淡⽔⽔源,所以在⼀个多世纪⾥,这座岛⼀直被葡萄⽛⼈当作航⾏印度的中转站。

葡萄⽛⼈在这⾥娶妻⽣⼦,繁衍出⼏代⾮欧混⾎⼉。

1619年荷兰的“印度公司”占据该岛,他们在⽯砌的码头上⼤声宣布:这座岛叫“⼽雷”。

⼽雷在荷兰语中意为“好的避风港”。

1671年法国海军上将德•埃斯特雷在去往安德烈群岛的途中,对这座⼩岛颇有好感,他命令⼠兵抢占海滩,在杀死不少居民后,把法国国旗竖起在奴⾪岛上。

从此以后,法国历任塞内加尔总督都把奴⾪岛当做西⾮头等战略要地。

他们在岛上修建了炮台、城堡、⾏宫、教堂。

1633年英国海军也看中了这座岛,同法国展开了⼀场殖民地争夺战。

最后,法国还是赶⾛了英国⼈。

为⽅便游⼈和岛上居民出⾏,每天从早上6点多⾄深夜,有⼗⼏班渡轮往返于达喀尔港和奴⾪岛。

渡船有固定时刻,很⽅便。

单程航⾏时间⼤约20分钟。

船票价格分为三种:外国⼈5000西⾮法郎;塞内加尔⼈和其他西⾮共同体国家⼈员1000西⾮法郎;岛上居民200西⾮法郎。

这是从渡轮上看到的奴⾪岛。

但⼽雷岛的著名,不是因为那优越的⾃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是从15世纪起,⼽雷岛就被西⽅殖民者⽤来贩运关押⿊⼈奴⾪,成为了当时西⾮最⼤的⿊奴转运站。

奴⾪⼀到⼽雷岛,他们的脖⼦上要套上⼀个铁环,然后⽤⼀条长链⼦拴住。

奴⾪们就这样终⽇戴着镣铐⼲活,从事砸⽞武⽯砖建雅致的⽯头建筑、装卸货物等繁重的劳作,⼥⼈则被迫做奴⾪贩⼦的家庭仆⼈和⼩妾。

不⼯作时,他们就被塞进那些狭窄⿊暗的奴⾪房⼦,⼩孩⼦们往往被关在另⼀个房⼦与他们的母亲隔开,不顺从的奴⾪往往被戴上⼿铐脚镣⽽且多半要被沉⼊⼤海。

据统计,历史上⾄少有2000万⿊⼈奴⾪从⼽雷岛被转卖出去,更有500万⼈死于岛上。

岛上这座堡垒是曾经⽤来进⾏奴⾪贩卖交易的城堡市场,现在已被辟作博物馆。

也许是因为民族⾃尊,⾥⾯是不允许拍照的;进去以后是⼀圈不同⼤⼩的屋⼦,屋顶遍布着炮台。

奴⾪岛上的第⼀座奴⾪堡垒始建于1536年,后来鉴于塞内加尔相对其他⾮洲国家更接近美洲,⼽雷岛四⾯环海,奴⾪⼀旦进⼊万难逃脱,因此西⽅殖民者在岛上相继兴建了许多堡垒。

据统计,历史上⾄少有2000万⿊⼈奴⾪从⼽雷岛被转卖出去,有500万⼈死于岛上。

在奴⾪岛关押奴⾪的房⼦曾多达118个。

上图是其中保持最完好的⼀座关押奴⾪的房⼦,建于1776年。

它⼀次可关400个奴⾪。

已经辟为博物馆。

博物馆门票,500西法。

博物馆⾥是⼀座两层楼房,楼上原是奴⾪贩⼦谈⽣意和住宿的地⽅,楼下是关押奴⾪的牢房。

这个就是⼀楼进门的⼩过道。

楼房的底层是岩⽯建筑,像洞⽳⼀样地分为妇⼥室、年轻⼥⼦室、⼉童室、男⼈室和⼀个只能蹲着的惩罚室。

每⼀间屋⼦都潮湿阴暗,⾯积不超过⼗平⽅⽶,却要在奴⾪贩⼦完成交易前,分别关押15—20⼈。

奴⾪们只能在囚室⾥靠墙坐下,全⾝蜷缩才能勉强容⾝。

关押⼥奴的屋⼦则紧邻为孩⼦准备的囚室,可以想见,当时许多年轻的母亲在这⾥亲⽿听见⾃⼰的孩⼦因饥饿、⽣病⽽哭喊的声⾳,却⽆能为⼒。

这是当年关押奴⾪的⼀间间⼩屋。

⼀层有三处特别引⼈注⽬的地⽅,分别是“增肥室”,“惩罚室”和“不归门”。

所谓“增肥室”,是奴⾪贩⼦们为了增加利润⽽设⽴的。

由于交易中只有体重超过60公⽄的男奴才能卖个好价钱,贩⼦们就在这⾥对体重不⾜的在押者拼命“填鸭”,让他们终⽇饱⾷蛋⽩质含量较⾼的⾖类⾷品,以达到快速增肥的⽬的。

这是关押⿊⼈的牢房。

这是岛上奴⾪集中营的“⼩号”,是给那些桀骜不驯的奴⾪准备的。

奴⾪贩⼦们将⼀个窄⼩的地洞作为“惩罚室”,它的空间⾼度只是1⽶左右,⼈在⾥⾯不能直⽴,只能蹲屈蜷缩在⾥⾯。

这⾥只有进⼝没有出⼝,每次关押4—5名“不听话”的奴⾪。

据说,1991年,南⾮前总统曼德拉来此参观时,曾不顾保安⼈员的劝阻,亲⾝下去体验⾮洲同胞曾经历的苦难。

他在惩罚室⾜⾜待了5分钟,出来时已经泪流满⾯,估计⼀定是想起了他的27年监狱⽣涯。

这是这座奴⾪堡的唯⼀出⼝——“不归门”。

凡是被打死、饿死和⽣病的奴⾪都从这⾥弃⼊海中。

合格的奴⾪也从这个门洞出
去,押解上船运往美洲。

因此这个门洞被称为‘不归门’。

装上船的奴⾪两⼈⼀组,⽤铁链捆着⼿脚,链⼦拴着⼀个10多公⽄重的铁块。

想逃跑跳到海⾥必沉⽆疑,被扔进海⾥的奴⾪⼫体也不会浮上海⾯。

短短⼏步之遥,却从此⽣死两茫茫,永远告别世代居住的⾮洲⼤陆。

漂洋过海到北美的奴⾪被起了英⽂名字,卖到加勒⽐海地区的起了西班⽛⽂名字,卖到巴西的起了葡萄⽛⽂的名字。

当年,当涨潮时,⽤于运送奴⾪的船甲板就与门槛平齐,奴⾪们就被奴⾪贩⼦从这个门押上开往美洲的远洋船,开始美洲之旅。

站在“不归门”前,令我不禁感叹⼈⽣的⽆常。

当年被贩卖的奴⾪是⾮常不幸的,但是他们的后代,尤其是⽣活在今天美国的奴⾪后代(包括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却⼜⽐他们仍留在⾮洲的亲戚过着更为舒适的⽣活。

这应该就是⼈们常说的命运⽆常吧!
顶层的建筑结构与底层迥然不同,清⼀⾊的⽊质结构,欧式布置,房间宽敞明亮,各种⽣活⽤房应有尽有。

很显然这是奴⾪贩⼦住的地⽅。

博物馆中展⽰的当年欧美奴⾪贩⼦抓捕⿊⼈做奴⾪时⽤过的枪⽀、⼿铐脚镣等。

每⼀副镣铐上⽤铁链都拴有⼀个铁球。

从博物馆中的展览可以了解到,⼤量的奴⾪通过船只运输到欧洲、美洲,⿊奴们上船时⾐服被扒光,⼀个个被塞进船舱,像沙丁鱼罐头那样挤得满满登登。

如这幅图画所⽰,每组奴⾪每隔⼀⼈⽅向相反,⼈在⾥⾯只能卷缩,根本不能站⽴,这也防⽌了奴⾪的逃跑。

⼀路上饮⾷恶劣,病魔肆虐,能活着到达⽬的地的⼀般只有三分之⼀到⼆分之⼀。

他们⼀上岸,就被带到奴⾪市场,等待买主。

在买主挑选,讨价还价成交后,奴⾪们就被押到买主的种植园或矿⼭去当⽜做马,任⼈宰割。

⿊奴⼀般活上七⼋年就被折磨死了。

这⼀张图⽚反映的是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奴⾪们被扒光了⾐服关押在拥挤不堪的狭⼩空间⾥睡觉的情景。

这种贩卖⼈类⾎⾁的勾当,起初由葡萄⽛⼈⼀⼿把持,接着西班⽛、荷兰、丹麦、瑞典、美国、普鲁⼠、法国都参加了奴⾪贸易的⾓逐,在这场竞争中,英国凭借其雄厚资本和海上优势成为18世纪最⼤的贩奴国。

各国奴⾪贩⼦从欧洲港⼝装上普通低价商品,运到西⾮海岸,换成奴⾪,再将奴⾪运到美洲以⾼价拍卖,购买蔗糖、棉花和茶叶等物资,然后返回欧洲,沿着这种三⾓航程进⾏循环贸易前后达400年之久。

这种浸透⿊⼈⾎泪的罪恶买卖,加速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给⾮洲带来了深远的⽆法估量的灾难。

⾮洲丧失⼈⼝在⼀亿以上。

当年不同的⾮洲种族具有不同的定价,所以奴⾪贩⼦精挑细选,将个头更⾼、体格更健壮的“⾼价种族”运送到美洲,因此才造就了美洲的⾮裔运动员⽬前在⽥径、篮球等体育项⽬上有如此出类拔萃的成绩。

奴⾪贸易使⾮洲丧失⼤量优秀⼈才,使这⽚⼤陆的经济和⽂化发展蒙受了巨⼤损失。

博物馆中奴⾪贩⼦殴打⼥奴⾪的图⽚。

当年,以奴⾪岛为据点,西⽅殖民者,特别是法国西印度公司不仅垄断了与⾮洲的卡约尔、西内和塞卢姆等王国的贸易,将黄⾦、兽⽪、蜂蜡、树胶和鸵鸟⽑等贵重物品源源不断地从散落在西⾮海岸各处的贸易据点运到⼽雷岛的那些戒备森严的货栈,⽽且掠买⼤量⿊⼈为奴,从中牟求暴利。

在到达⼽雷岛之前,奴⾪们按性别、年龄和部落进⾏分类,被烙上贸易公司的徽章,并被戴上镣铐。

⼀到奴⾪岛还要在奴⾪们脖⼦上套上⼀个铁环,然后⽤⼀条长链⼦拴住。

奴⾪们就这样终⽇戴着镣铐⼲活,从事砸⽞武⽯砖建雅致的⽯头建筑、装卸货物等繁重的活路,⼥⼈则被迫做奴⾪贩⼦的家庭仆⼈和⼩妾。

不⼯作时,他们就被塞进那些狭窄的⿊暗的奴⾪房⼦,⼩孩⼦们往往被关在另⼀个房⼦与他们母亲隔开,不顺从的奴⾪往往被戴上⼿铐脚镣⽽且多半要被沉⼊⼤海。

这是描绘当年将奴⾪密封在船上的布置⽰意图,运送⿊奴的舱底⽐平时运送客⼈多出了很多,⿊压压的挤满了船底。

奴⾪贩⼦为了尽可能地多装奴⾪,⼀个紧挨⼀个,连转⾝都不可能。

⽽对于被贩卖到美洲的⿊⼈来说,他们在这种肮脏的交易中完全丧失了⼈的尊严。

奴⾪交易甚⾄可以采⽤以货换奴的⽅式。

⼀瓶葡萄酒就能换上⼀个60公⽄重的男奴,⼀⾯镜⼦就是⼀个孩⼦的价钱。

从这⾥乘船越过⼤西洋就到了对⾯的美洲⼤陆,所以当今美国很多⿊⼈名⼈的祖辈⾮常有可能是从这⾥上的船去了美
洲。

更重要的是,这些当地⼈⼀旦踏上奴⾪贩⼦的商船,就意味着失去了⾮洲⽂化之根。

因为离开奴⾪堡时,奴⾪贩⼦们不再⽤名字,⽽是⽤数字标⽰每⼀个奴⾪。

在抵达美洲后,奴⾪主通常会按⾃⼰的语⾔习惯为奴⾪改取英语、法语、西班⽛语或葡萄⽛语的名字,使他们逐渐远离⾮洲的传统⽂化,淡忘过去的⼀切。

这是奴⾪岛上最⾼的建筑物——奴⾪岛纪念碑,是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塞内加尔时修建。

这是奴⾪岛上遗留的巨炮。

在炮台旁摆放着岛上居民⽤以销售给游客的画和⼯艺品。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何炮⼝不朝向外海,⽽是朝向岛内?历史上⼜发⽣了什么事件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前还是个谜。

当年,葡萄⽛、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者蜂拥⽽⾄,最后法国⼈占据了塞内加尔和⼩岛。

⼤炮扼守着⼩岛,对岸就是塞内加尔⾸都达喀尔。

⼽雷岛南端筑有堡垒,北端⾼处有炮台扼守,岛上遍布军事设施、民⽤建筑、宗教场所,其中17世纪~19世纪所修建的防御⼯事就占据这个⽕⼭岛的⼗分之⼀。

游船在奴⾪岛周围环游⼤半圈,看到在岛的四⾯都残存有当年修建的炮台和岗楼。

毫⽆疑问,这是防⽌⿊奴逃跑的警戒,也是为了对付任何来⾃海上的袭击的。

据资料记载,当年葡、荷、英、法等国殖民主义者都先后夺占过这个岛,并修建了许多奴⾪堡,整个岛实际上就是⼀个⼤牢房。

西⽅奴⾪贩⼦们选择这个岛作为贩奴基地,看来曾煞费过⼀番⼼机。

⼀⽅⾯,四⾯环海的孤岛便于囚禁⿊奴,另⼀⽅⾯这⾥正是从西欧通向美洲的必经之路,更有利于他们进⾏罪恶的交易。

⼏个世纪以来,欧洲殖民主义者依仗着⾃⼰的枪炮,把⼤批⿊⼈作为商品奴⾪卖往美洲,接着⼜把美洲的原料和经济作物贩回欧洲,所谓西⽅资本主义的⽂明和财富,实际上是建筑在⽆数⿊奴的⽩⾻堆上的。

这个岛就是这⼀⾎泪历史的见证。

岛上为茂盛的热带植物所环抱,红赭⾊和黄赭⾊的⽡顶两层⾼住房隐映其间。

海岸边上堡垒的上层曾是奴⾪贩⼦们的住处,宽敞⽽明亮,修有朝向⼤海的阳台和拱廊,并与磨光的⽞武岩构筑的庭院浑然⼀体。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它的底层则阴暗潮湿、拥挤不堪,且有⼀半埋于地下,这⾥曾是⽤来关押待运奴⾪的⼟牢。

在⼽雷岛关押奴⾪的堡垒曾多达118个。

每⼀座堡垒的地下室⾯向⼤海有⼀道门。

奴⾪们⼀旦通过那道门被送上贩运奴⾪的船,他们就再别想看到⾃⼰的家⼈了。

奴⾪岛上的标志标志性雕塑——失去⾃由的奴⾪。

⼀对⿊⼈夫妻被抓来后,被带上⼿铐脚镣,将被运往不同的地⽅,从此⼀别天各⼀⽅,不知⽣死,永难相见。

这座雕塑表现了妻⼦紧紧地抱住丈夫,不忍分⼿。

奴⾪岛⾃落⼊西⽅殖民者⼿中之后,便成为他们从事奴⾪贸易的中转站。

特别是法国⼈接⼿之后,法国西印度公司更是利⽤奴⾪岛垄断⾮洲西海岸的贸易,奴⾪的贩卖也是有增⽆减。

在奴⾪贸易最猖獗时期,⼽雷岛上曾同时建有三⼗多个奴⾪贸易站。

⿊⼈奴⾪被捕奴队抓到以后,⿊⼈奴⾪就被戴上了脚镣⼿铐,步履蹒跚地被驱赶到贩奴市场。

经欧洲奴⾪贩⼦选购,买卖成交后,奴⾪⾝上被⽤烙铁打上烙印,关进地牢,准备装船。

上图所⽰位置是当年奴⾪贩⼦贩卖奴⾪的地⽅。

⼩⼩的⼽雷岛,浸透了⾮洲⿊⼈的⾎泪。

当时男奴的价格由体重和肌⾁多少来决定,⼥奴以姿⾊和贞洁为标准,⼩孩则依靠⽛齿来判断其年龄,然后定价。

他们像牲⼝⼀样被交易双⽅捏来捏去。

体重60公⽄是贩卖者制定的健壮男奴⾪的标准,不⾜重量的男奴⾪价格要低很多,⼀般⼥奴⾪只能卖标准男奴⾪1/4的价钱,但漂亮、⾝材好的⼥奴与标准男奴同价。

这⾥被贩卖的奴⾪有时就是⼀家⼈,按照性别和体格被卖到美洲各个⾓落,常常是⽗亲被卖到巴西,母亲被卖到古巴,孩⼦们到北美,从此天各⼀⽅,再难相见。

岛上矗⽴着⼀座1828年——1830年间修建的教堂,它是塞内加尔现存的最古⽼的教堂。

在不⼤的奴⾪岛上居然有⼀条街,街上全是油画,偶尔有画家坐在路边画画,但绝⼤部分画家是在附近的民居⾥⾯创作。

旅游业是当地居民唯⼀赖以⽣存的产业,这⾥的居民基本上靠门票分成和出售当地特⾊⼯艺品及绘画为⽣,但⼯艺品制作很粗糙,绘画也没有太⼤的收藏价值。

可能是因为这些画作不适合亚洲⼈的欣赏⼝味,因此很少会有亚洲⼈驻⾜观赏,卖画⼈也不会主动向黄⽪肤的亚洲⼈兜售。

想必这些油画的顾客群主要是针对欧美⼈,尤其是法国⼈吧。

这是⼀个摊点。

岛上⼤多数房屋始建于18世纪下半叶,有的已凋敝破损被弃⽤,有的经翻修后仍有⼈居住。

岛上的建筑容貌没有被破坏,这⾥被确定为UNESCO的⽂化遗产。

如今的⼩岛上已不见当年的⾎⾬腥风,但旖旎的风光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

这座房⼦现在奴⾪岛上很有名,因为它是美国著名⾦融⼤鳄索罗斯的住宅。

⼤门紧闭,估计除了偶尔来这⾥度度假外,他不会经常住在这⾥的。

房⼦位于海边,可以⼀览海上风光。

房⼦本⾝没什么特别之处,很本⼟化,红砖,⽯头墙。

开间很多,门⾯⼤约有30⽶宽。

索罗斯房⼦临街的⼏个门上都有这种写有乔治.索罗斯字样的门牌,可能是怕客⼈⾛错了。

奴⾪岛码头旁边的景⾊
奴⾪岛秀丽的风景与雅致的建筑⽆法掩饰野蛮的残迹,⼽雷岛的历史更凝聚着欧洲近代⽂明背景下⾮洲⿊⼈的⾟酸和苦难,也记录着西⽅殖民者灭绝⼈性的累累罪⾏。

岛上的风光很美,海⽔清澈见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