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及其启示
—以通用电气为例
摘要
上市公司一定期间内的盈余信息,体现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生产经营能力等基本信息。
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上市企业运营管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由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披着合法的外衣,以致监管机构往往也对其束手无策,盈余管理一旦泛滥成灾,危害性很大,所以要对盈余管理进行控制与规范。
应计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确认但尚未实现先进流入的利润部分,它们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因此应计利润项目容易被用作盈余管理的工具。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通用电气盈余管理启示
Abstract
The surplus in the listed company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reflecting the listed company's financial condition, results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other basic information. The surplu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to manage their own double-edged sword, with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role of moderat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 sign of maturity of operational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wrapped in a cloak of legitimacy, that regulatory agencies are often able to do, earnings management, once flooded, the great danger, so to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rol and specification.
Accruals but not yet advanced inflow part of the profits should be recognized on an accrual basis, they confirm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ent on the professional judgment of the authorities and accounting estimates, accruals projects easily be used as a surplus management tools.
“Key words”:Earnings management IS it a listed company Accounting method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GE's earnings management Enlightenment
目录
一、盈余管理概述及其研究回顾,研究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盈余管理的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 (3)
(三)研究盈余管理的意义 (5)
二、上市公司的主要盈余管理方法及其思考 (7)
(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法 (7)
(二)上市公司的管理现象分析 (11)
(三)通用电气为例,用何种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2)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14)
(一)合理安排公司内部的会计控制权和审计控制权 (12)
(二)加强盈余管理行为的事后监督,加大惩罚力度 (12)
(三)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完整度 (14)
(四)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14)
(四)加强会计准则建设 (15)
四、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及其启示
—以通用电气为例一,盈余管理概述及其研究回顾,研究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概述
1,盈余管理涵义:
美国会计学者考斯特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
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柏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1999年,Hedy 和Wahlen这样解释盈余管理:当管理者在编织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分析上述对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界定或解释,盈余管理有以下共同点:(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2)盈余管理是一种蓄意行为;(3)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取一定的利益。
2,盈余管理的科学解释:
在众多的企业行为当中,盈余管理只是其中一项是。
为了保证财务会计结果能够让人满意,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会选择借用会计政策及会计评估等各种方式和手段控制收益、费用和成本的计算数量,从不同方式上操控企业的会计利润。
对于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来讲,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把具有两面性的“双刃剑”。
毋庸置疑的是,盈余管理对企业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也是企业的财务主管的必备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企业的盈余管理过程中实现对收益的调节,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的合法范围内达到避税的目的;(2)合理空间里的盈余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3)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4)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想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和资金供给少收干扰。
盈余管理也有其负面效应。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
的,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盈余管理是有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妨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劵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3,盈余管理的动因:
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各种因素:(1)诱导动因,盈余管理的目的明确,即获取私人利益;(2)筹资动因,利用股份制改革即可以转变为上市公司,相应的而取得一定的权利,可以直接面向市场融资,很多企业抓住这样的机遇,转换机制,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从资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角色转变,推动企业的发展进程;(3)债务契约动因,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4)避税动因,国家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灵活性的会计政策,创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避税”目的的富有弹性的空间;(5)摆脱政策性限制的动因;(6)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动因,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交易行为的基础,因此,许多企业就会极力去打造财务报表的光辉形象,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7)政治成本动因,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行为相关联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眼里的政府管制或惩罚。
4,盈余管理的类型分析:
盈余管理的类型主要是由其动机决定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赢得信贷融资、顺利发行股票、进行业绩考核以及某些政治领域的目标,盈余管理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于企业存在的诸多盈余管理现象进行分析和分化,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滑。
(1)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的管理当局想要实现当期利润水平的提高,就会尽可能地将确认收入的时期前移,而把结转成本的过程尽量后退,把那些时间较长的借款费用资本挂在递延资产账目上,采取转让股权、出售和置换资产等手段完成资产重组过程,以达成巨额利润;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即低价购入材料而高价售出产品来实现对企业利润的调节,收获最大化的企业当期利润。
(2)利润最小化,公共部门企业为了树立社会服务形象,避免去人较高的利润率,就会通过多种会计方法及其组合多确认损失,少确认利润。
在利润最小
化的盈余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一种极端形式,即亏损清洗或巨额冲销,在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下,其典型做法是将坏账、积压存货、投资损失、盘亏损失和固定资产贬值等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3)利润平滑,企业管理当局为使收益介于盈利下限与盈利上限之间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在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下,企业将会利用其它应收款、其它应付款、应收账款等往来账项,以及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递延资产等账户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
1,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方法:
在研究盈余管理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证检验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早期阶段,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在企业中选择会计政策,但是1985年以后,研究的焦点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应计利润的研究。
应计利润是应计制会计的必然结果。
所谓应计制会计,也可以被称为权责发生制会计,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所有已经在当期实现的收入或者是那些发生的、应承担的费用,以及所有不能列入当期收入和费用范畴的,就算已经于当期支付,都不能成为当期的数据。
那么在应计制会计的要求下核算所得的收益与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实际收益就形成了差异性,而应计利润指的就是这部分差异。
在众多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算的作用下,必然会产生应收利润这样的结果。
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使得一系列的影响被换算为明了的会计数据,使得研究过程更简单,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该方法把应计利润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看做一个“黑箱”,所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的核心内容就是,大概明确企业的盈余操控手段影响应计利润的程度到底有多少。
这就需要把应计利润划分为两部分,即操纵性部分以及非操纵性部分,其中的操纵性部分是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代理指标。
下面是集中检验方法:
(1)基于总体应计利润的检验方法:
I,估计模型。
估计应计利润中的操纵性部分,其问题的关键是估计应计利润中的非操纵性部分。
II,模型运行效果的评估和对估计误差的分析。
(2)基于具体应计利润项目的检验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具体应计利润项目的实证检验来验证盈余管理。
(3)基于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检验方法。
该方法所基于的李玟基础是,与税法的规定相比,工人会计原则给与企业管理当局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如果他们对会计盈余进行操纵,则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两者的差异可以衡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大小。
(4)基于分布密度检验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报告盈余分布密度的检验来验证盈余管理行为。
(5)其他的盈余管理实证检验方法。
2,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实证检验: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才产生了盈余管理,它并不是简单的会计行为,而是在公司的治理机构中,出于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一种协调机制,所以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必然会收到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的影响。
在盈余管理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当局和公司的股东发生利益冲突而造成的。
在西方国家,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并日益壮大,这种管理行为成为股东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力量。
相比那些中小规模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们往往在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方面占据了相当的优势,并且借助这种优势监督董事会的行为,维护自身利益。
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有些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比如Chung等人(2002)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如果拥有了较大的持股比例,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企业管理层试图借助盈余管理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行为。
Rajgopal(1999)也曾经发现类似的证据。
Bushee(1998)的研究表明,如果机构投资者在企业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股份,那么就会有效限制企业管理层通过消减长期投资实现盈余目的的行为,同时他也认为,如果投资者们只是暂时性地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那么管理者就会增加很多短期的行为;Koh(2003)对澳大利亚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影响盈余管理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这是由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时限决定的,如果他们的目标是为了长期投资,那么较高的持股比例就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而如果这些投资者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只是短期的现象,那么这就会
使得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被激发。
3,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在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公司的治理问题其实是委托代理问题,这个问题的委托人是股东,而代理人是公司的经理,因此大部分学者都会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去分析与研究盈余管理行为。
在此框架下,想要应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盈余管理行为,就必须首先解决盈余管理和现实原理之间的冲突问题。
现实原理认为,所有机制达成的配置结果在一个说实话的均衡机制中都可以被直接复制,代理人就在这种机制中传递他们的私人信息到委托方。
因此,如果现实原理成立,那么久一定不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一些学者试图完成对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均衡模型的构建,立足于现实远离,增加了许多新的限制条件,使得现实原理不能再成立。
这些限制条件主要针对三种目标进行限制:第一是限制代理人的信息传递能力,这种限制条件下包括了代理人谎报能力以及如实报告的能力;第二是对契约形式的限制;第三则是对信息使用的实现承诺。
(三)研究盈余管理的意义:
1,盈余管理从理论上指导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判断决策的主要依据。
决策有用性是当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其质量好坏决定了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后果正确与否。
在所有的会计信息中,会计盈余的位置最为突出,必须保证他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水平,投资者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在盈余管理行为下,财务数据的公允性以及投资者的决策质量都会被影响。
而通过研究盈余管理,可以对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做出正确的解释,使得投资者从更深的角度认识盈余管理,从而更为直接透明地看待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使得投资者们分析财务数据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2,盈余管理研究使得利益相关者在设计契约过程中获得理论指导
在很多契约中,往往会把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盈余作为基础,比如企业的债务契约以及报酬契约等等。
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的个人行为,其目的是攫取局部利益及个人利益,而相应就使得大部分人的利益蒙受损失,如果在设计某些契约时以会计盈余作为基础数据,那么盈余管理行为将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
配产生直接影响。
通过研究盈余管理,可以得知在哪些情境中会计报告人会对盈余进行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盈余,利益相关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设计契约的理论基础指导。
如果报酬契约中对利润指标过分依赖,就极易造成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如果在契约中以相关财务数据为指标,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
3,盈余管理研究指导公司设计治理机制
上文已经提到过,盈余管理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与公司的各种制度性缺陷紧密相连,这些缺陷既存在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也存在于公司的外部监管环境里。
公司管理当局拥有编制财务报告的权利,而他们就是利用这种权利实现对利润指标的操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内部的董事会以及外部的审计师都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因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很大原因是他们没有发挥自身应该负担的监督作用,从根源上讲,这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内部的权利安排方式不够合理。
其实,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都被公司管理当局控制,他们决定了外部审计工作者的聘用及报酬等利益敏感事宜,就势必会造成权利监督的缺乏,而这样的不力监督使得他们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操纵企业利润。
通过研究盈余管理,能够有效识别公司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从根源上分析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指导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使得投资者以及利益相关者能够正确评价公司的实际治理水平。
4,盈余管理提供了制定监管政策的理论依据
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公司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反应与体现就丧失了公允性,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降低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侵害了更多的社会公众利益。
这就要求相关的监管部门必须及时有效地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很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监管部门的某些政策具有直接的针对性。
比如,中国证监会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在三年内连续亏损,就要暂停其股票交易,针对这一规定,很多上市公司就会想尽各种方法来管理盈余。
所以,监管部门必须在真实了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基础上再去制定相关的政策。
另外,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能够发现在差异性的监管政策环境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规律,并了解投资者如何对这些行为作出反应,监管部门依据这些实证证据制定监管政策。
5,盈余管理研究指引为会计准则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公司管理当局会获得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空间,选择对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最有利的会计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空间使得他们获得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在准则制定者看来,制定准则的核心关键就是如何制定会计准则的自由选择空间的大小范围,最大程度上提高财务报告的水平和质量。
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对管理当局的自由选择完全禁止就是最好的,这种禁止往往会在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报告的及时性及相关性;但是如果管理当局获得太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又会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加了他们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表审计者的审计风险和成本。
多以,研究者必须展开与盈余管理行为相关的实证研究,使得准则制定者加深对某些问题的了解,比如盈余管理的发生频率和普遍程度、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盈余管理使用的特定的项目和会计方法等等。
例如,在检验企业管理当局是否借助了特定的应计利润项目实施盈余管理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在其中找到制定准则的直接证据,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确定会计准则在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改进。
二,上市公司主要的盈余管理方法及其思考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
1,会计方法
(1)收入的确认
收入,指的是在企业的日常活动比如产品销售、提供劳务或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环节中形成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入。
企业借助确认收入的过程实现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形式为两种,即:提前确认收入及不按配比原则合理分配收入。
I,提前确认收入或虚增收入
对于商品的销售收入,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满足下述条件时才能够给予确认:
i,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ii,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iii,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iv,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当期利润,在上述条件没有满足时就提前确认收入。
II,收入的不合理分配
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应该在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期间就完成合理分配,并且要保证两者之间的配比比例相协调。
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实现利润调节,在收入的确认过程中并不遵守这一原则。
(2)费用的确认与成本的结转
I,费用的确认
应当在权责发生制以及配比原则的基础上确认费用,所有发生在本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该确认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支付,也不应确认为本期费用。
有些上市公司未来调节利润,不按照上述原则确认费用,在某些期间人为少确认费用,而在另外的期间人为多确认费用。
II,产品成本的结转
企业在一个期间内发生的生产成本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归集并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有些企业未来管理盈余,人为地少结转成本或多结转成本。
(3)潜亏挂账
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对不良资产项目不进行处理,长期挂在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潜亏挂账。
经常被按照潜亏挂账处理的主要因素有:
I,存在时间为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其中包括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等各种形式。
II,长期待摊费用挂账。
III,在建工程长期挂账。
IV,长期积压存货挂账。
V,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虚增。
(4)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有些支出项目不容易确定它的受益期限,如广告费、科研开发费用等,因此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管理盈余的工具。
(5)巨额冲销
就是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以前年度应该确认而没有确认的损失或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集中在一个会计期间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6)资产减值准备冲回
一些上市公司采用利润大清洗的手段,在不得不亏的年份里,对资产大量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其后的年份里再将已经计提的减值冲回,这是典型的滥用会计估计。
(7)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企业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会计政策变更,改变折旧年限是会计估计变更。
按照会计规则,不论是变更折旧方法,还是变更折旧年限,都应该基于固定资产的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出现重大改变,或者是新的情况出现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原先的估计有了重大差异。
而有些上市公司在没有充足理由的前提下任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将其作为一种操纵利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