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监督者的监督:完善人大制度的新课题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人大依法监督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人大依法监督与时俱进科学务实不断推进人大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人大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多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级“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有效地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但与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监督超前性、针对性不强,监督范围不够广泛,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等。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完善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一)把思想统一到《监督法》上来。
能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监督法》的精神、原则和内容,能不能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监督法》上来,关系到这部法律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监督法》是第一部系统规范人大监督权的法律,其进步性是不容置疑的。
人大工作者思想一定要统一,思想上、行动上要坚定,要严格按《监督法》办事。
依法监督就是最有效的监督;依法监督才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二)树立渐进观念和积极务实态度。
《监督法》的制定体现了渐进、务实的特点:实践经验比较成熟的,加以深化、细化,作出具体规定;实践经验尚不成熟的,又需要作规定的,作出原则规定,为进一步改革留下空间;缺乏实践经验,各方面的意见又不一致的,暂不作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作补充完善。
贯彻《监督法》,同样要以渐进观念、务实态度来积极推动。
对经验成熟、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对法律作原则规定的,也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行政诉讼法》第十条也都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予以肯定。
可是,法律在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后,又赋予其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这就导致检察机关集侦查职能与法律监督职能于一身,形成了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的矛盾局面。
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者,自己监督自己这种内部监督方式便引来质疑。
如何更好地监督“监督者”,增强检察执法的公信力,保障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便应运而生。
一、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一)监督的内部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创设人民监督员制度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范围,以防止监督权的滥用,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
这点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内容就能看出,比如第七条规定,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组织选任;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由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组织选任人民监督员。
排除了基层检察院选任人民监督员的资格,如此规定,对于拥有几千个基层检察院的大国来说,可以有效减少选任熟人的情况发生。
但一项新的法律政策出台,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很难达到完美之处。
《规定》刻意避免内部化监督,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
其内部化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首先,制定主体的内部化。
该《规定》的出台是为了监督检察机关,防止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形,可是制定该《规定》的主体却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由检察机关制定监督自己的规则,依然难逃内部化之嫌。
其次,选择程序内部化。
《规定》第七条虽然由省一级组织选任,在很大程度了避免熟人化情况,但是《规定》第十一条指出省级、地市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六条的规定,组织对推荐和自荐人选进行考察,提出拟任人民监督员人选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七日。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借鉴美国国会预算监督制度的经验

( ) 一 财政透明度低, 信息公开不全面 、 不具体、 障人民知情权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上海财经大学
调查表明, 在这项研究所指定 的 13 1 项调查 财政透明度低 , 预算信息不公开 , 是制约我 国人 过调查 , 信息 中, 公众能获得 的信息平均为 2 2项 , 不到所调 大预算监督 的首要 问题。
一
步深化和改革 , 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者 ,有权知道和监督上缴收入的使用情况 ,但在我 国,目前只有中央和个别省级预算在通过后 能及时
一
、
老百 花 我 国现行人 大预 算监督 制度存 在 的 公开 , 姓对 自己上 缴 的钱具体 怎 么花 的 , 在 哪
里根本 不 清楚 。
我 国的预算监督制度还处于由形式监督 向实质
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和纳税人 ,对于每年人代
监 督 的过渡 时期 , 有很 多需要完 善之处 。 还 特别 是人 会通过的预算案很难通过 已有 的信息渠道搜集到, 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处在我国预算监督体系的最 想 知道 自己所在 市或 区 的预算情 况更 不 是一 件容 易 高 层 , 有 重要 监 督 职责 , 相关 制 度 和机制 需 要 进 的事。虽然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预算收入的承担 负 其
20 0 9年 3月 2 0日. 财政部 首次在 全 国人 民代 表大 会审议 通过预 算草 案 的第 一 时 间将 其 向社
会公开. 该草 案 1 9万余 字 , . 包括 7个 图表 、 2个 附表 、 5个解 释 ; l 4 第一 次全 面采用 了新科 目体 系 的 收入分 类和 支 出功 能分 类 ; 一 次纳入 了数 额 巨大 的 中央和 地 方 政府 性基 金 预 算 收支 , 括 引 第 包
关于地方人大制度实践和创新的探索

关于地方人大制度实践和创新的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如何推进地方人大制度的实践和创新,是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应加强党的领导、正确履行三权、深化代表工作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标签:地方人大实践创新一、地方人大制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成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优越性。
一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动员了全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三是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地运转。
当前,地方人大制度实践和创新的面临着较好的机遇。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深入不断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必然的趋势。
另一方面,各地高度重视人大工作,一直把人大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布局,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积极支持人大履职,切实关心人大建设,在领导工作层面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表现在对人大工作的重视;在民主决策层面上,科学决策表现在对人大意见的尊重;在依法履职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为人大参与中心工作搭建平台;在政治文明建设层面上,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在对人大工作的支持。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矛盾凸显,利益诉求多元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监督制度有待加强,代表结构有待优化,自身建设有待提高等方面,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推进人大制度实践和创新的探索推进地方人大制度的实践和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地方人大工作中迫切的需要。
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

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的职责不仅仅是制定各类重要法律,更重要的是履行监督职能,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国家机关的运转合法有效。
本文将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包括其监督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现状。
一、监督的范围人大的监督职能覆盖了国家行政、立法和司法各个方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具体来讲,人大对政府执行宪法和法律、制定重要政策和计划、实施财政预算等方面拥有监督权。
人大对中央政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和财政预算等方面的审查和批准。
此外,人大还对中央政府的重要任命和解职进行审议和决定,监督中央行政机关的工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对于地方政府,人大作为地方政权的代表,对于地方政府相关事项亦拥有监督权。
在地方层面,人大对地方立法,预算执行以及一系列行政行为,包括干部任免、招标投标、行政许可等都可以进行监督和审查。
此外,人大还可以代表人民行使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和权利。
二、监督的内容人大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政治领域主要体现在人大对政府依法行政、法治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执行等方面进行监督。
在经济领域,人大通过审查和批准年度财政预算、国务院关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报告以及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监督。
在社会领域,人大将关注目光投向财产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对被监督单位是否达到了群众的期望、是否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等进行监督。
在文化教育方面,人大还关注教育投入、劳动就业等,对于教育、卫生事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监督。
三、监督的方式人大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两个层次,总体来说包括监督性问政和监督性调查。
监督性问政主要是通过大会、常委会、专题协商等渠道来展开的,代表们可以向政府部门就有关事项提问并要求他们作出解答和报告,以检查政府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监督性调查主要是由全体代表和专门委员会组成小组,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政府工作符合公共利益和精神。
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

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监督机制是我国最具权威、最高层次的监督机制。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此,应当正确认识和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提高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的认识;加强地方人大自身的建设。
关键词:监督机制;地方人大监督机制;民主政治一、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的概念分析(一)监督从定义上,我们可以把监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监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人对他人的监视与制约,这里当然将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监督现象都包括在内。
所谓狭义的监督,从学理上讲是人们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凭借和利用一定的权力或权利,通过对政府管理机构中的内部分工制约或外部民主性参与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权力资源、主体权责、行使过程、运作效能等而相对独立地开展的检查、审核、督促等活动[1]。
简而言之,监督就是针对政府权力的运行加以控制和约束的行为活动。
(二)监督机制现代政治科学更加注重研究公共治理的系统性和生态性,因此“政治机制”的概念被引入到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当中,并逐渐被政治学者所普遍接受。
政治机制是由政治机构和运行规则两部分组成的。
监督与反馈作为政治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过程中的保障机制和调控机制,是对公共权力制约的具体展现。
从政治机制的研究视角上看,监督机制就是人们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开展监督活动时所设置的机构、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2]。
(三)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地方人大监督是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基于自身的权力,通过审议批准议案法案和重大人事任免等形式和程序,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进行监视督促和制约。
地方各级人大在行使监督职能时所设置的机构、遵循的原则和程序、运用的方式方法就形成了地方监督机制。
谈人大监督制度

谈人大监督制度
人大监督制度是保证国家权力运行、促进政府公正廉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
在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
而今天,人大监督制度在提高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减少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人大监督制度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行使职权的监督制度。
人大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立法监督、政府工作报告审议、重要人事任免审批、财政预算审批、公务员法定职责追责等。
这些形式的监督都是在保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人大监督,可以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促进政府公正廉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人大监督制度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同时,它也可以为人民提供一个渠道,让他们能够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人大监督制度是建设法治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人大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加强监督制度的
完善和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大监督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加强对权力特别是对行政、司法等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了中国目前人大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析中国人大监督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寻求克服问题的对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进行理论探索。
标签:人大监督;机制;对策一、人大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全国人大在行政监督方面最高权威监督主体的地位。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人大在对政府的监督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
这表明,目前中国人大监督机制及实践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使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赋予它的职权,我们党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如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和听取国家工作人员述职报告等多种有效的监督形式。
但是,这种完善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缺陷。
(一)监督对象存在盲点人大监督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府两院”。
但未将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等真正列入人大监督的对象范围。
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作用巨大。
其在行使职权时,稍有不慎就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因而对其监督的意义十分重大。
而现行宪法仅仅原则性地规定了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有权选举、罢免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
但均无具体的监督内容、形式、程序等,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均未提及对它的监督,造成了全国人大不受监督的问题。
(二)监督手段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刚性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人大监督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法律的约束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并未得到很好地运用,地方人大监督一般运用如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调查、视察、执法检查等常规柔性监督手段,而像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撤职、罢免等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如代表评议、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虽具有强制性,但是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
莆田:对“监督者”的监督

★本 刊 记 者 张 郁
监督中实践探索 的一种形式。“ 人大 作得 以进 一步规范 ,人大监督更 多 常 委 会 通 过 对 专 门 法 律 监 督 机 地转 为对 司法 “ 类案 ” 的监督 , 对 而 21 00年元旦刚过 ,莆 田市检察 关——检察机 关的监督 ,充分发挥 涉及侦 查 、 检察 、 审判 、 狱等 机关 监
监 督 在 线
老百 姓 反 映 强 烈 的重 点 涉 法 涉 诉 信 访 件 转 给 法 院 、公 安 等 司 法机 关 处 理 ,若 遭 遇 司 法机 关 的 不 积 极 作 为, 怎么 办 ?莆 田市 人 大 常 委 会 实践 探 索 了一 条 解 决 问 题 的新 思路 : 重 点 案 件 交 由检 察 机 关启 动 法律 监 督 。 将 并 通 过 对 检 察 机 关 法 律 监 督 的 再 监 督 , 人 大 司法 监 督 着 力点 “ 将 间接 ” 盯在 那些 重 点 涉 法 涉 诉 案 件 上 。 实 地 切
督办 函 ,请公 安机关启动 内部 监督
程序 ,对 该案 进行 重新 审查 认定 。
结果县公安机 关的办理反馈仍 然坚 持 该案不符合 立案的条件 。 “ 像这
样 的信访件并 不是少数 。信访件办
理 中存 在 分 歧 ,没有 得 到很 好 办
理 ,老百姓有 意见 ,频频 到人大上
作 为 被 监 督 对 象 ,司 法 机 关 工
是 同司法监督 的“ 案” 类 原则 相 冲突 件 草案 许 多委员 及歹 席会议 的法 作人员从 《 0 若干规定 》 在形 式 、 程序 、 呢?很长一段时 间里 , 如何正确处理 院 、公 安等 司法机关 人 员对人 大监 责 任 等 方 面 规 定 里 ,读 到 了一 些 “ 案” 类案 ” 个 与“ 的逻 辑关 系成为 闲 督 检 察 机 关 开 展 法 律 监 督 提 出 不 少 “ ” 硬 性要求 。“ 人大 常委会认 为检 察 惑监督实践 的问题 : 意 见建议 , 主要有两 方 面 : 一是要 坚 机关监督 不力或 不 当的 ,经人大 常 能否 通过 发挥检察 机关 在具体 持集 体行使 职权 的原则 ;二是要 坚 委会主任 会议研究 同意后 ,人大 常 案件 中的法 律监督 职能作 用 ,然后 持 审慎交办 原则 ,不能 随意将 信访 委会可 以向检察机 关发 出重新监督 由人 大常委会 对检察 机关 的法律 监 件交 由检察 机关启 动监 督程序 。会 的意见 函 ,并 由人 大常委会 有关工 “ 督工作进 行再 监督 ,从而加 大对具 上 ,市 人 大 常 委 会 起 草 小 组 的 同 志 作 机构跟踪 监督 。” 人大 常委会 的 体案件 的监督 力度 ?在不 断地讨论 详细地予 以解答 。“ 我们 提出 : 其一 , 监 督或检察 机关法律 监督 程序启动 过程 中, 大家渐渐形成这 一共识 。几 南常 委会会议 和 主任会议作 出司法 后 ,被监督 的单位或 个人 不认 真办 坚持 集体行 使监督 权 ; 其 理 、 不积极配合 或者不依 法纠错 的 , 年来莆 田市人大 常委会 与市检 察 院 监督决 定 , 之 问形 成 良好 的监 督 和 支持 关 系 。 二 ,市 人大常 委会各 委室有 关人员 人 大常委会依 照监督法 和我省 实施 应 该说 ,正是这种 监督 工作 的默契 共 同组 成 信 访案 件讨 论 审查 组 , 并 办法 等有关规定 追究责 任 。”人 大 “ 催 生 了这一思路 。 充分征求 市人 大常委 会聘请 的法律 常委会 有关工作 机构应 建立监督 档 情况 ,作为人 大常委会 人事任 免和 经 “ 法 律 监督 机 关 的 再 监督 ” 对 , 咨询员 意见 , 过反复 讨论认 定后 , 案 ,记 录有 关 司法活 动监督及 办理 郭雄飞说 : 林 光大等 常委会领 导对这 一思 路予 才交 由检察机 关。”
对完善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叔 啉 目
一
、
各项权力中,监督权是一项重要 内容 。它所行使的监督 管理的权力 ,而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对国家管理权的行使 权是宪法和法律授予的特殊权力。这种特殊权力表现在 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国家执行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 监督主客体关系上即为: 监督的主体是权力机关,即各 监督权是权力机关实现其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非权力机关不能行使此项 的前提。一般说来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人 民代表 监督权。监督的客体则是由权力机关产生的执行机关及 大会有 四项 职权 ,即立法权 ,决定 权、任免权 和监督 其工作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各级人 民政府 、人 权 。其中,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大都采取具体的形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本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这些 式出现,比较容易引起人们 的注意和重视 。而监督权则 执行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对本级权力机关负责 ,并接受监 往往被理解为 “ 清谈” 空发议论” 、“ 。实际上, 权力机 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权力监督,即 关行使监督权不仅具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形式和内容 ,而
维普资讯
塑童豇金墼曼
20 5 0 2.
对 完善 入大
机制的思考
腐败问题是人们最担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因为 监督者用权力对被监督者的权力使用进行监督。在现代 它危及到中 华民 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样, 反腐败问题也 社会中,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法的关系。因此 ,权力机关 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因为它是 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相 比较,权力机关监督的基本特点 ■皿 I■ ■ ■ 社会 主义制度成败 和中华 民族能否复兴的关键。 自改革 是这种监督往往具有 “ 法”的性质。因而人大监督通常 开放以 来, 腐败现象的滋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 又被称之为立法监督。 件 ,因而成倍地增长出来并呈蔓延趋势 ,我们 的党和政 由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的对象是 国家机关及其组成 府虽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清除腐败的工作, 但人们感受 人员 ,这就决定 了人大监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特殊的地 到的腐败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能说我们党和政府反腐 位和作用。这种特殊地位主要表现为它与国家行政监督 的力度不大, 也不能说没有反腐的坚定决心。那么为什 及司法监督之间 ,即不是平行关系,更不是从 属关 系 , 么我们反腐败既不能取得预期 的效果 ,也不能达到预期 而是一种监督的指导制约关系。因为在中国 ,行政 监督 的目 的呢?根据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以及笔者探 和司法监督是按照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赋予 索的体会, 认为关键的问题还是没能建立起完善的人大 的职权实施监督。权力机关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行政监 监督机制。下面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索。 督 、司法监督的范围、形式等内容,并对行政监 督系统 和司法监督系统执行宪法、法律授权的情况进行监督 ; 健全人 大监 督 机 制 是 充分 发挥 监 督机 并且按照法律规定 ,行政监督机构和司法监督机构是权 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及其组成部分。它们的组成人员由权 制作用的关键 目 前, 我国的监督体系是由 九个部分构成的,即党 力机关选举 和决定产生 ,它们必须接受权力机 关 的监 内监督 ( 纪检) 、人大监督、行政监督 ( 行政监察) 、法 督。同时,权力机关 的监督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行政 律监督 ( 检察院) 、经济监 督 ( 审计财政工商海关物价 监督 、司法监督对被监督者的监督和处理 ,被监督者如 等) 、人民政协监 督 ( 有组 织 的社 会监督 ) 、职代会 监 若不服可以提出申诉 ,而权力机关监督对被监督者及事 督、舆论监督 、群众 监督 ( 其直 接形 式为批评检举 控 项所作出的决定 、决 议,则被监督者必须执行。此外 , 告; 其间接形式为工农青妇等团体监督) 。在这九大监 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实施监督的依据是权力机关 制定 和 督系统中,我们认为人大监督是关键 ,这是 由我国根本 批准的法律 、法规。如果权力机关对法律 、法规作 出调 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因为由中国共产党,人大监督是最高国家机关监督。人民代表大 定 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其他制度产生的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是 中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在它行使的 会在 国家中的最高监督地位 ,有利于保证人民行使 国家
推进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指导

■匾圈墨l竺堡墅!f叁型查垒金Legal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 淮进完善人民监营贯制度,加强人民代袁大会对捡囊Z作的监督括导胡瀚摘要为了加强对检察机关直接侦查案件的外部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2003年10月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湖北、天津、四川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或全部检察院正式启动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
并于2004年l O月1El起,将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扩展到全国所有省、t j治区,直辖市。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是推进公众参与监督司法的检察改革中创新的一项民主监督制度,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上述要求;让检察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地透明化、公正化,合法化,更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检察改革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o)12-206-02回首近6年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发体产生。
而检察机关内部自侦案件工人部门的人定同样主要南现,在实行了人民监督员制度之后,由于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民监检察长或检察机关决定,因此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的人员来源上督员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增强了检察人员办案的责任心,提升同属一个组织系统,从而决定了“人民监督员”从实质上仍是一种了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办案质量:强化了诉讼民主和人内部监督。
同时,“人民监督员”这个监督主体的权力、权利、被监●权保障;维护了国家法制的尊严。
督客体检察机关的责任、义务等实体性规则以及人民监督员监督一、人民监督员制度中的不足活动的顺序、方式、手续等程序性规则都由检察机关这个监督客不可否认,6年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体制定,从而这些规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检察机关的制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内部规定,这种由内部规定性产生的监督只能是一种自我监督,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在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一种内部监督。
人大如何加强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

人大如何加强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作者:李少文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6期文_李少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同时关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
特别是,改革丰富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突出表现为各级监察委员会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各级监察委员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的国家机构。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系的鲜明特征。
新修改的宪法和《监察法》都对此作了规定,也规定了人大监督监察委员会的具体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也可以应用到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上。
人大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为人大监督监察委员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就有关法律和具体实践情况来说,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围绕如下五个方面,加强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
一、探索对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备案与审查备案审查是《立法法》规定的保证法制统一的重要制度形式,是全国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的共同内容,目前主要涉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之所以建立备案审查制度,正是基于法治的一般规律,不同机关所发布的法律文件有可能与宪法法律等高位阶的法律文件相冲突。
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持法制统一,确保权力不越位、不逾矩,有必要加强对分散的立法性权力的监督。
2019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授权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
监察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监察法规的事项,以及为履行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工作的职责需要制定监察法规的事项。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同时明确,监察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在监察法规之下,为了更好推进监察工作,监察委员会还会发布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带有普遍约束性效果的规范性文件。
人大制度下的民 主决策与监督

人大制度下的民主决策与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民主决策与监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民主决策是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人大制度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定程序参与决策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人大代表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他们倾听民声、反映民意。
在决策之前,人大代表会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
例如,在制定一项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时,人大代表会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期望。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决策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在决策过程中,人大代表们会对各项议案进行认真审议和讨论。
他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审议和讨论的过程是民主决策的核心环节,它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经过充分的审议和讨论,最终形成的决策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
因为这些决策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民主监督则是保障民主决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人大的监督具有权威性、法定性和全面性。
人大通过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
如果发现政府工作中存在问题,人大可以提出质询和询问,要求政府作出解释和整改。
这种监督能够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财政预算监督方面,人大审查和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决算,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通过监督财政资金的流向,防止浪费和滥用,保障公共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

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任务越来越重,对人大监督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近些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监督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还很突出。
监督不力仍然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
要从根本上扭转监督不力的现状有赖于监督制度的创新。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根源(一)监督方向不定位权力法治要求,法律赋予的权力必须得到认真的执行,新创设的权力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
人大监督权力在法治方向上的游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在现有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工作评议或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
二是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
近十多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过程中,探索和尝试了多种新的监督方式,如代表评议、述职评议、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个案监督、任职演说、法律监督书或审议意见书等。
但是,这些新的监督方式不是法律设定的,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中找不到任何具体的规定,而且带有行政工作方式的痕迹和随意性。
有人把这种运用宪法和法律以外的监督方式戏称为“大路”不走走“小路”。
其中有的监督方式,部分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存有质疑。
(二)监督程序不完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
如县级人大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进行初审的工作主要由财经工作委员会承担,而财经工作委员会一般只有1人,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足够的财政、审计、税收专业知识;况且审计机构又设在政府,人大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助机构去充分了解预算执行的合法性、真实性,结果是政府怎么报,人大就怎么批,预算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论人大监督权的现状及其完善

论人大监督权的现状及其完善摘要:人大监督权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之一,实现和完善人大监督权也是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针对现在我国人大监督在对立法、国家机关工作和人事方面的监督都存在着种种不足,提出了通过提高人大代表素质,设立专门委员会等方法进行完善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监督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民主的根本标志,建立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途径。
监督权作为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之一,是人大实现立法权、决定权和任免权等职权的重要保障。
一、人大监督权概述同立法权一样,监督权是各国议会普遍具有的、与生具有的一项权力。
从议会的历史看,早期议会产生的时候,其职权就是从监督政府的财政开始的,后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议会的立法权,知道本世纪初争睹权力开始膨胀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大声疾呼要重视它的监督职能。
现在监督权在议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人大监督权的内涵在我国人大的监督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大监督权的理解,现在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人大监督权可以理解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和国家的意志,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工作和宪法、法律实施状况,所采取的了解、调查、审议、处置的强制行为。
”观点二:人大的监督权,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司法、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他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权力。
观点三:人大监督权“泛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自己已产生的各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依法进行指导、审查、检查和督促,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相应的批准、决定、任命和选举及罢免的权力。
人大监督七题

人大监督七题近年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加强人大监督,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案例,从法理上对这些现实问题作出阐释和回应,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人大监督没有“一把手”人大监督权的主体,是指人大监督权力的承担者,谁有权去行使人大的监督职权。
有人提出,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不可以行使监督权,成为监督权的主体。
我认为,它们可以部分地行使监督权,从事某些监督工作(如提出有关监督议案、质询案和罢免案等),但不能说它们具有监督权,是监督权的主体。
完整意义的监督权只能由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行使,只有它们才能作出真正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决定和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
代议机构的职权只能由代议机构集体行使而不能由个人或者领导人行使,把人大常委会主任看成人大的“一把手”是不对的。
(二)人大监督的操作标准人大是否应实施监督和如何进行监督,有一些基本操作标准,就是被监督者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合法性标准即:人大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监督,以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违法作为条件,包括职权上的违法和程序上的违法。
监督对象从事了法律禁止做的事,行使了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它行使的职权,没有履行法律规定它应履行的职权或应承担的义务以及行使了法定属于其他国家机关职权范围内的权力,都可以启动人大监督程序。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程序同法律实体权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若某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领导人虽然有某项职权,但没有依法行使,同样会对法制造成破坏,对社会和公民权利形成威胁甚至侵害。
监督对象行使职权程序的合法性,是实施监督的重要标准。
有时,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行使并没有达到违反法律的程度,但显失公正和合理性,有悖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也应实施监督的补充标准很有必要。
例如司法机关在判案时,两人犯了同样的罪行,某甲情节更严重,只因是领导干部作了轻判,而某乙情节较轻,只因是平民百姓反而作了重判,虽然判决都在法定量刑幅度内,这显然不公正。
浅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浅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摘要: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不断增多,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了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对策建议,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大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鱼需改革和完善的问题,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日渐显露。
研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国家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述(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们国家国体和政体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的是以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在内整个国家机关制度的总和、总称。
①(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包括:其一,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依法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授予相应权力,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其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统①鄂尔莹. 试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技博览,2009(21)一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
这样,既能使我们国家的行政、审判、检察机关不脱离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违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而进行活动,又能使各个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建议

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建议文1、重新界定人民监督员的任职条件。
对于人民监督员的任职条件,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要能够胜任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的监督职责,具有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是要能够充分的代表人民的意愿,即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具备社会化和大众化特征。
三是人民监督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专业化和化这一特征。
作为人民监督员要能够胜任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的监督,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就等于是外行监督内行,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监督就成为一句空话,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就仅仅是一种形式。
同样,人民监督员为了能履行监督职责,要具备实际履行行为能力,笔者认为《规定》应作适当的修改,身体健康,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中级以上法律职称。
这样才可能从实质上将人民监督员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公正。
同时、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制度,这就决定了与检察机关有着领导以及其他关系的各级单位的领导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宜担任人民监督员,因为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监督工作,在监督工作中也可能瞻前顾后,使监督效能有所减损。
人大代表作为当然的法律监督者,其本身就具有法律监督权,因此也不宜过多的担任人民监督员。
由此看来,人民监督员应当主要从从事教学科研的企事业单位、律师协会、工会、妇联、特别是从普通公民中产生,让人民监督员能全面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2、完善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办法。
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文规定,人民检察机关应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但如何监督却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规定,人民监督制度就是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一种方式。
人民监督员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推荐产生。
人民监督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监督的效果,一定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好选任关。
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的遴选,检察机关不可能一厢情愿,否则会出现人民监督员由检察机关"预选","内定",或"让被监督者拥有选择监督者的权力",造成法律上的尴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 能 偏 走 极 端 ,不 可 顾 此 失 彼 。 因 此 , 积 极 探 索 对 监 督 者 实 施 行 之 有 效 的 监 督 方 式 , 是 当 前 健 全 和 完 善 人 大 制 度 所 面 临 的
随 着 人 大 监 督 实 践 的不 断 推 进 ,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的 讲 话 ) 。 而 在 “四权 ”中 ,监 督 权 是 人 大 行 使 所 难 免 。剖 析 近 些 年 来 屡 屡 曝 光 于 媒 体 的 人 大 代
立 法 权 、决 定 权 、任 免 权 的 前 提 和 保 障 。 从 某 种 表 贿 选 、受 贿 、 腐 败 、 偷 税 逃 税 、 自恃 身 份 特 殊 意 义 上 说 , 只 有 严 格 依 法 行 使 监 督 权 ,才 能 保 证 而 侵 犯 他 人 人 身 权 利 等 等 违 反 法 纪 的 现 象 , 其
说 的 这 句 名 言 , 是 对 加 强 人 民监 督 ( 阶 段 这 种 现 性 一 语 中 的 的经 典 论 述 。
在 人 大 制 度 中 , “ 督 ” 实 际 包 含 着 两 大 环 监 表 ) ,人 大 监 督 “ 府 两 院 ”等 国家 机 关 。 两 大 一 联 , 相 互 制 约 ,不 可 偏 废 。 人 民代 表 享 有 宪 法 和 法 律 所 赋 予 的 参 加 行 使
水 践 , 大 胆 探 索 , 使 监 督 渠 道 不 断 拓 宽 ,监 督 手 段 对 的权 力 导 致 绝 对 的腐 败 ” , “ 至 清 则 无 鱼 , 曰趋 多 样 , 监 督 机 制 逐 步 规 范 ,对 于 完 善 国 家 的 人 至 察 则 无 徒 ” , 这 两 句 至 理 名 言 正 是 从 两 个 方 政 治 体 制 ,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和 法 制 建 设 进 面 说 明权 力 与 制 约 之 间 的 关 系 要 有 一 个 平 衡 度 ,
监 督 主 要 通 过 国家 权 力 机 关 的监 督 来 进 行 )重 要 节 一 一 监 督 与 被 监 督 , 即 选 民 监 督 人 大 ( 代
人 大 监 督 权 是 我 国宪 法 和 法 律 赋 予 国家 权 力 监 督 环 节 是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的 辩 证 关 系 , 相 互 关
维普资讯
对 监 督 者 的 监 督
完 善
谢
实 施 监 督 : 两 大 环 节 不 可 偏 废
懈 。”
— —
U 的 新 课 题 度
玲
但 是 , 庸 讳 言 , 大 制 度 中 两 大 监 督 环 节 的 无 人
人 大 代 表 的监 督, 对 监 督 者 ( 日监 督 主体) 即 或 的
对 “ 府 两 院 ” 的监 督 早 已为 社 会 所 普 遍 接 受 。 一
维普资讯
个 新 的课 题 。 各 级 人 大 对 其 重 要 性 和 必 要 性 须 质 上 完 全 一 致 。 人 大 代 表 只 有 和 选 举 自 己成 为 代 有 充 分 的认 识 : 表 的 人 民群 众 ( 民 )保 持 密 切 联 系 , 才 能 真 正 选
的 职 权 , 对 国 家 行 政 、 审 判 、检 察 机 关 的权 力 进 种 “ 力 ” 。 这 种 “ 力 ” 就 其 本 质 而 言 , 也 是 权 权
行 制 约 , 以保 证 国 家 机 器 按 照 人 民 的 意 志 和 需 要
一
种 利 益 — — 它 给 人 带 来 尊 严 , 带 来 成 就 感 , 带
运 转 。在 我 国 的 国 家 监 督 体 制 中 ,人 大 的监 督 是 来 社 会 尊 重 , 也 带 来 社 会 地 位 。 由于 人 大 制 度 尤
代 表 国 家 和 人 民 进 行 的 具 有 最 高 法 律 效 力 的 监 其 是 一 些 具 体 的 法 律 和 制 度 ( 代 表 法 、 选 举 法 如 督 彭 真 同 志 曾 将 地 方 人 大 的 职 权 概 括 为 立 法 及 相 关 制 度 等 ) 尚在 不 断 健 全 与 完 善 中 , 因而 不 权 、决 定 权 、 人 事 任 免 权 和 监 督 权 ( 9 0 在 各 可 避 免 地 会 出现 代 表 素 质 的 参 差 不 齐 , 少 数 动 机 18年 省 、 自治 区 、 直 辖 市 人 大 常 委 会 负 责 人 座 谈 会 上 不 纯 者 受 利 益 驱 动 的 “ 力 寻 租 ”等 现 象 也 就 在 权
机 关 的重 要职权 ,是人 大制 度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也 是 人 大 作 为 国家 权 力 机 关 的权 威 的体 现 。 究 其
实 质 ,就 是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按 照 宪 法 和 法 律 赋 予 国 家 权 力 的权 力 。所 以 “ 大 代 表 ”本 身 就 是 一 人
人 大其他 职权 得 到落 实。其重 要性 不言而 喻 。
“
“ 马 者 ”Leabharlann 必 定 是 在 一 段 时 间 内 游 离 于 监 督 之 外 落
一
2 余 年 来 , 各 级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在 行 使 对 的 。 其 身 不 正 , 焉 能 正 人 ? 这 无 疑 从 反 面 向我 们 0 绝 府 两 院 ”等 国 家 机 器 实 施 监 督权 方 面 积 极 实 警 示 :权 力 的赋 予 与权 力 的 监 督 必 须 对 等 。 “
“ 有 让 人 民 起 来 监 督 政 府 ,政 府 才 不 敢 松 另 一 方 面— — 对 于 担 负 监 督 “ 府 两 院 ”重 任 的 只 一
毛 泽 东 同 志 1 4 年 论 及 历 史 周 期 率 时 所 监 督 , 今 尚 未 引起 人 们 足 够 的 关 注 和 认 同 。 95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