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贇:明代的备荒仓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资金来源 , 当然 , 制度也不够完善 。 明代的预备仓已兼具了常平仓的特点 , 同时 , 明代
众 。此法向后渐弛 , 更名预备仓 , 割数区以隶焉 , 收贮 与诸仓等 。”[10 ] (p. 284) 然而《明史·食货志》称济农仓除周
也有常平仓之设 , 只是不如预备仓那样普及 , 如成化十 忱抚南畿时 , “他人不能也”[11] (p. 1925) , 说明这一制度并
理上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 因而从洪武二十四年 民生艰难 , 且 “兼并之家日盛 , 农作之民日耗 , 不得已
(公元 1391 年) 起 , 设于四乡的预备仓就开始移入城 内[4 ] (p. 3042) 。从方志资料上也能看到明代预备仓这一由
而弃其本业 , 去为游手末作 , 以至膏腴之壤渐至荒莱 , 地利削而国赋亏”[2 ] (p. 83225) 的问题 , 是周忱对江南重税
八年 (公元 1482 年) 正月 , 曾 “命南京粜常平仓粮”。 未持久 。济农仓的弛废不仅有管理上的因素 , 更重要的
嘉靖初 , “帝乃令有司设法多积米谷 , 仍仿古常平法 , 春 是 , 明中期以后 , 经周忱改革的税制已难以维持 , 至万
振贫民 , 秋成还官 , 不取其息 。”[4 ] (pp3041 - 3042)
[ 关键词 ] 仓储 ; 备荒 ; 赈济 [ 中图分类号 ] K24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 - 3541 (2004) 05 - 0081 - 03
The System of“Storing Food for Famine”in Ming Dynasty
凡六十余万有奇 , 松 、常二郡次之 。自是 , 不独济农 , 送抚 、按 , 岁一察核 。”明代社仓管理方法上并无创新 ,
凡运输有欠失者 , 亦于此给借 。部纳 , 秋成如数还官 。 存粮来源也没有像隋唐时那样纳入正常税收 , 而是强调
Key words : storing system ; precautions against famine ; disaster relief
我国自古注重储蓄 , 《礼记·王制》曰 : “国无九年 之蓄 , 曰不足 ; 无六年之蓄 , 曰急 ; 无三年之蓄 , 曰国 非其国也 。”汉代贾谊曾上疏汉文帝 : “管子曰 : 仓廪实 而知 礼 节 , 民 不 足 而 可 治 者 , 自 古 及 今 , 未 之 尝 闻 。 ……夫积贮者 , 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 , 何为 而不成 。”[1 ]《( 汉书·食货志》p. 1128) 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 , 储蓄的意义往往不止于备荒 。仓储作为制度的确立是在 汉宣帝时的常平仓 , 魏晋隋唐时出现义仓 、社仓等 , 宋 代仓储方式较多 , 有惠民仓 、丰储仓等 。仓储的名目往 往由其筹资方式来区分 , 性质也由资金来源分为官府和 民间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历史时期 , 因此 , 明政府在立国之初便十分重视荒政建设 。明代的 仓储制度是对以往历代的总结 , 最早设立的是预备仓 , 后又增加社仓 、济农仓等 。
2一一济农仓建立的初衷是解决江南赋重民生艰难且兼并之家日盛农作之民日耗不得已而弃其本业去为游手末作以至膏腴之壤渐至荒莱地利削而国赋亏2观柳的问题是周忱对江南重税地区进行赋税改革的一部分其作用不止于备荒也用于地方各项经费之调节
2004 年第 5 期 (总第 187 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夏 孝 、由 化 四 乡 各 一 所 。寻 革 , 令 …… 并 置 于 此 。”[5 ] (p. 104) 《嘉靖清苑县志》载当地原有四所设于乡
及其他开支之后的剩余 。而它另有相当一部分存粮来自 平籴与劝分 , 在出纳管理上则与预备仓略同 , 因而济农
间的预备仓也建于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 1391 年) , 后弃 用 , 成化间在县治北新建[6 ] (p. 83) 。而《嘉靖沛县志》对
济农仓在赈灾活动中曾经起到过良好的作用 ,《隆庆
并的过程则已不可考 。这种情况在《嘉靖六合县志》中 长洲县志》载 : “济农五仓 ……宣德间 , 周文襄公忱移建
更为明确 , 该县预备仓于嘉靖三十年 (公元 1551 年) 由 于此 。所 廒宇轩豁 , 垣墙周峻 。前后凿垣为门 , 皆临
知县董邦政重建 , 而原有四仓 , “其东 、西 、南者皆久 水 , 中架木杠 , 以通往来 , 连络如贯 , 役人便之 。曰济
历时 , 改革原意已尽失 , 济农仓也就因此失去了最重要
二 、济农仓
的存粮来源 。
济农仓为宣德年间周忱巡抚江南时所创 , 《广治平
三 、社仓
略》对其记载非常详尽 : “南直隶巡抚周忱奏定济农仓之
社仓始创于隋 , 不仅用于赈灾 , 也在青黄不接时接
法 。盖南畿 、苏州诸郡田税最重 , 贫民输官及耕作多举 济本乡贫民 。它隶属于最小的民间社区 ———村落 , 尤其
一所 , 嘉 靖 二 十 一 年 ( 公 元 1542 年 ) 知 县 王 治 仓”, 而 “先 是 分 建 预 备 仓 四 所 , …… 至 是 俱
建 。”[7 ] (p. 68) 估计沛县嘉靖二十一年 (公元 1542 年) 所 废”[9 ] (p. 252) 。
建预备仓为重建 , 而原来分散于乡间的仓所被弃用和归
CUI Yun ( Henan University , Kaifeng 475001 , China)
Abstract : The Stor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against famine in ancient China. As a summery of the storing systems of the past dynasties , the policy of“storing food for famine”in Ming Dynasty adopted the way of combining the officials with people from financial sources and daily management . Ming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torage system and issued decrees many times to consolidate and reorganize the storage all over the country. Though playing a beneficial role in disaster relief , due to all kinds of limi2 tations of historic condition , the storing system also had serious drawbacks. So some Ming scholars realized that the key to the system is not storing but production.
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 只是各地在时间上有所不同 。如 地区进行赋税改革的一部分 , 其作用不止于备荒 , 也用
《嘉靖萧山县志》载 , 当地的预备仓 “在浙东道左 。洪武 于地方各项经费之调节 。济农仓和预备仓的区别在于它
二十四年 (公元 1391 年) , 令姜仲能建 , 昭名 、桃源 、 的存粮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粮 , 在支付了解运
木次置场 , 择人总收而发运焉 。细民径自送场 , 不入里 一人为社副 , 每朔望会集 , 别户上中下 , 出米四斗至一
胥之手 。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以入济农仓 。于是 , 斗有差 , 斗加耗五合 , 上户主其事 。年饥 , 上户不足者
苏州得米四十余万石 , 益以各场储积之赢及前平粜所储 , 量贷 , 稔岁还仓 。中下户酌量振给 , 不还仓 。有司造册
苏州得米三十万石 , 松江 、常州有差 , 分贮于各县 , 名 以其言甚切 , 命有司速行之 。”[4] (p. 3040) “嘉靖八年乃令
其仓曰济农 。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 , 粮长里胥多厚取于 各抚 、按设社仓 。令民二三十家为一社 , 择家殷实而有
民而不即输官 , 逃负者累岁 。忱欲尽革其弊 , 乃立法于 义行者一人为社首 , 处事公平者一人为社正 , 能书算者
[ 收稿日期 ] 2004 - 06 - 28
— 81 —
最初 , 明太祖决定将每县的预备仓分为四所 , 分设 之际 , 于中 、下二等户内 , 验其种田多寡齐分给之 。秋
于居民丛集的四乡 , 大概有取社仓的便民之意 。但其管 成还官 。”[2] (p. 83062) 济农仓建立的初衷是解决江南赋重 、
No15 , 2004 Total No1187
明代的备荒仓储
崔
(河南大学 马列部 , 河南 开封 475001)
[ 摘 要 ] 仓储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备荒措施 , 明代的备荒仓储是对以往历代仓储制度的总结 , 从资 金来源到日常管理都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 。明政府十分重视仓储制度的建立 , 多次颁令整顿各地仓储 。明 代仓储在灾荒赈济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 但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 , 其弊端也很严重 。因此 , 明代士人 已认识到 , 备荒的关键仍在开源而非节流 。
一 、预备仓
明初 , 中央敕令各地方政府在当地设立预备仓 。“洪 武元年 , 令各处悉立预备仓 , 各为籴粜收贮以备凶荒 。 择其地年高笃实者管理 。已而 , 命户部运钞二百万贯往
各府 、州 、县预备粮储 。如一县则于境内定为四所 , 于 居民丛集处置仓 。民家有余粟愿易钞者 , 许运赴仓交纳 , 依时价偿其直 , 官储粟而扃钥之 , 就令富民收视 。若遇 凶岁则开仓赈给 , 庶几民无饥饿之患 。已而 , 又令未备 处皆举行 , 而召天下老人至京随朝 , 命择其可用者使赍 钞往各处 , 协同所在官司籴谷为备 。”[2 ] (p. 83060) 预备仓粮 的来源除调拨中央财政以籴谷外 , 也动用地方财政并鼓 励富民捐献 , 明中后期则多来自罪犯抵赎 , 如《明会典》 所载 : “民愿纳谷者 , 或赐奖敕为义民 , 或给冠带散官 。 令有司以官田地租税契引钱及无碍官银诋谷收耆民负责管理 , 地方政府官员予以监督 。但这一管理体制并不严谨 , 仓 粮往往被 “乡之土豪大户侵盗私用 , 却妄捏死绝及逃亡 人户借用 , 虚立簿籍 , 欺瞒官府”, 以致 “南方官仓储谷 十处九空 , 甚者谷既全无 , 仓亦无存”[3 ] (p. 199) 。有鉴于 此 , 明政府逐渐将其管理权收归地方政府 , 洪武二十四 年 (公元 1391 年) , “乃罢耆民籴粮”, 正德五年 (公元 1510 年) , “除天下预备仓仓官 。初 , 预备仓皆设土仓官 , 至是罢之 , 令州县正官或管粮官领其事 。”[4 ] (p. 3039)
债于富家而倍纳其息 , 至于倾家产 、鬻子女不足以偿 。 有利于服务偏远乡村 , 使乡民免受奔波之苦 。正统元年
于是 , 民益逃亡而租税益亏 。忱思所以济之 。会朝廷许 (公元 1436 年) 七月 , 顺天府推官徐郁建议各地方增设
以官钞平粜且劝借储积以待赈 , 忱与诸郡协谋而力行之 。 社仓 , “取宋儒朱熹之法 , 参酌时宜 , 定为规画 , ……帝
废 , 今 止 有 北 仓 在 县 北 门 外 , 国 朝 时 未 详 何 年 农仓者 , 文襄与况锺专为赈恤农人设也 。其仓不贮区粮 ,
建”[8] (p. 858) 。终明一代 , 明政府曾多次下令整顿预备仓 乃奉朝命以官钞平籴及劝借民间之米 , 贮积以备凶荒 。
务 , 但其衰颓之势似无可挽 ,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 宣德六年遭旱 , 九年又大旱 , 发粟赈济 , 赖以全活者甚
仓在以后的沿革中 , 有一些又更名为预备仓 , 如长洲县 ; 另有一些则重新定名为预备济农仓 , 如华亭县 , 宣德时
当地预备仓的记载为 : “一在北门外 , 一在汉台乡 , 一在 “巡抚侍郎周忱奏行平籴 、劝分之令”, 建济农仓 , 至正
千秋乡 , 一在广戚乡 , 一在泗亭乡 。俱废 。县治内新设 统时 , “知府赵豫即其址建廒四十间”, 定名 “预备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