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地史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生代地史总结
第一篇:中生代地史总结
中生代地史总结
一、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相类型三叠纪时,中国华北地区广布着一些彼此隔离的内陆盆地。

沉积的地层以陆相为主,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沉积的地层以陆相为主。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导致中国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

中国的华南和华北地区在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的地层均以陆相为主。

二、古生物化石1.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恐龙时代三叠纪中、晚期出现大量新类群,原始的恐龙类在晚三叠世迅速得到发展,成为爬行动物的一个突发演化期。

侏罗、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已呈现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的陆、海、空生态领域占统治地位。

中生代生物界一个重要特征是鸟类出现。

2.陆生植物组合和气候分带三叠纪以裸子植物中的松柏、苏铁、银杏类及蕨类植物中真蕨类繁荣为特征。

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植物界总貌相似,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真蕨类仍很重要。

晚白垩世的温湿聚煤环境则在北美西部滨海带3.湖生生物组合的繁盛和演替中生代以来大陆面积的增广导致湖生淡水动物群的迅速发展。

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叶肢介类以延吉叶肢介和直线叶肢介为主;双壳类以T-P-N动物群为代表,介形类中的女星介(Cypridea)繁盛高峰一般被视作早白垩世的标志晚白垩世的湖生生物组合代表分子有真瘤模叶肢介(Euestherites)、假嬉蚌
(Pseudohyria)、等。

4.海生生物组合中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箭石和双壳类最常见,六射珊瑚已经完全取代了四射和床板珊瑚,腕足类只残存小嘴贝类、穿孔贝类和石燕类少数类型,牙形刺在三叠纪经历了最后繁盛期并于末期绝灭,非蜓有孔虫在中生代仍然是重要化石。

三、地壳运动特征中生代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发生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同时发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印支运动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东部以沿海
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为主,西部以大型稳定盆地为主,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海相沉积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黑龙江东部。

四、沉积矿产中生代地层中含有种类繁多的矿产,其中价值最大的是可燃性矿产、盐类和金属矿产,在我国占相当重要地位。

1.煤煤由于中生代出现了许多盆地,加以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所以侏罗纪是一次重要聚煤期。

在南方晚三叠世也是重要的聚煤期。

从成煤时期来看,大约从西南向东北有渐新的现象。

华北则以下、中侏罗统为主,如山西大同,河北下花园,北京门头沟,山东坊子,辽西北票,内蒙古石拐沟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神府、东胜、华亭等;东北北部如鸡西、鹤岗等地以及辽宁阜新含煤层为上侏罗统;东北和内蒙古还形成了许多下白垩统大型煤田。

此外,在天山、祁连山等两侧及陕西等地,也有许多煤
田(如新疆吐鲁番,甘肃酒泉、阿干镇、窑街,陕西铜川等),层位相当下、中侏罗统,其中新疆哈密大南湖煤田单层煤厚度达182m。

2.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中生代的大型盆地,如鄂尔多斯
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形成许多重要的油气田,含油层位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而在东北著名的大庆油田,含油层位则为上白垩统。

四川盆地也有油气田,含油气层位为海相下、中三叠统。

在四川、陕北等地侏罗系中常有油页岩发育。

油页岩是在侏罗纪潮湿气候还原条件下的内陆盆地或湖沼中由大量有机物堆积而成的,往往与煤共生。

3.岩盐、石膏
四川盆地是有名的井盐产地。

含盐卤水产于嘉陵江组上部和巴东
组(黑卤)以及自流井群、沙溪庙组(黄卤),一般认为大部分属于埋藏水。

当三叠纪后期,因印支运动海水逐渐退出,在一些地区残留了海水并经强烈蒸发,矿化度增大,后又被泥砂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

卤水除制盐外,还可提取钾、溴、碘等。

在云南的上三叠统(禄丰组)中也含有盐。

在江西上白垩统红色岩层中也找到大盐矿。

石膏产于四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或巴东组)中;最近在江苏宁镇山脉中、上三叠统之间(青龙组之上,黄马青组之下)也发现有厚几百米的石膏层,其成因可能与印支运动引起海退所形成的残余海水沉积有关。

五、古气候变化及控矿作用
中国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早、中三叠世以干燥气候为主,主要形成盐类矿床;第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以潮湿气候为主,这一阶段为一个成煤期;第三,晚侏罗世-白垩纪以半干旱、干旱期的气候为主这一阶段主要形成盐类矿床、石油。

第二篇: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
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累学习方法,充实学习情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继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教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研组建设,以争创优秀教研组为动力,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智慧,努力使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目标:
1、通过主题性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2、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
3、激励全组成员不断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促自身专业成长。

常规工作:
1、抓好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定期检查备课笔记,教研组内交流教案,定期分析教案的质量。

2、抓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要在教材分析、教学资料、备课、讲课、生活等方面多给以帮助,并在思想上多给以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3、搞好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使每一次的活动有内容,有实效。

真正做到三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法。

5、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极推选他们参加各类赛事活动,提升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6、加强课件的制作、应用,资源共享,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立交流平台,鼓励组内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三月份:
1、检查全组教师教案(开学前所有教师需超前备好一周课)
2、开展第一次教研活动,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3、组内学习教研组工作计划.
4、组织教师重温新课标(采取自学方式进行)。

(二)四月份:
1、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

重点是:课件的制作、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2、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检查教案、集体备课、听课笔记等。

(三)五月份:
1、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

重点是:提升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做好期中复习工作,各备课组做好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四)六月份:
1、教研组备课、作业评优。

2、评选优秀课、优秀教研组组员。

3、配合学校做好中考的相关准备工作。

(五)七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好复习计划,做好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2、召开教研组工作总结会,完成教研组工作总结。

第三篇:中国美术史总结
如西周后期的代表作《毛公鼎》造型简洁,纹饰只用了一圈重环
纹装饰带。

如陕西郡县出土的《驹尊》就是一个例证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
河南新郑出土的立鹤铜方壶
春秋晚期出现总结百工技艺的专著《考工记》
三、战国帛画
1·《风缮书画像》
2·《人物御龙帛画》
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
“传神传”:
南谢赫提出的画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古画品录》著作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
陈姚最:<<续画品>>
曹不兴的再传弟子顾恺之(346年—407年),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
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南朝梁元帝与《职贡图》
名士风范与《竹林七贤》画像砖
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有《维摩变》、《净土变》、《七佛图》
甘肃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艺术宝库”:“复层壁画” “藏经洞”
三、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维摩变》、《净土变》、《七佛图》
四、敦煌彩塑艺术
第七章隋唐时朋的美术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美术概述
唐代绘画品评著作有
彦悰:《后画录》
李嗣真:《续画品录》
张怀瓘:《画断》
窦蒙:《画拾遗录》
裴孝源:著有《贞观公私画录》第二节雕塑与工艺美术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陕西西安人。

唐代画家。

《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历代名画记》;《魏徵进谏图》、《十二真君像》、《王右军真图》等四十二件,入《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吴道子:他的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入《历代名画记》;《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卷,为净饭王之子释迦出生故事。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释迦图》藏日本京都东福寺。

皆为后人托名摹本。

周昉: 画作有《三官像》、《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等七十二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簪花仁女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调琴啜茗图》卷,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相传皆为其所绘。

韩幹:生卒年不详,今陕西西安人,《姚崇像》、《安禄山像》、《玄宗试马图》、《宁王调马打球图》、《龙朔功臣图》,均录于《历代名画记》,《内厩御马图》、《圉人调马图》、《文皇龙马图》等52件,辑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牧马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韩滉:他的画作有:《李德裕见客图》、《尧民击壤图》、《田家风俗图》等36件,辑入《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五牛图》卷,纸本,设色,笔墨雄健,形态各别,表现出“步者,齕者,纵跬而鸣
者,顾而舐者,翘首而弛者”,为元代赵孟頫旧藏;另有《文苑图》卷,均藏故宫博物院。

三、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

一派是青绿勾斫,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

李思训:《明皇幸蜀图》
另一派为水墨渲淡,以王维、张燥、王墨为代表。

王维: 《辋川图》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第八章五代十国的美术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中国画流派之一。

至宋初始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

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关仝、李成、范宽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第九章两宋时期的美术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
郭熙的山水画及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
湖州竹派.中国画流派之一
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
“皇帝画家”赵估: 《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两部图书,第十章元代美术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建立了文人画重气韵轻格律的典型风格。

汤允谟:《云烟过眼续录》
汤□:《画鉴》
李□:《竹谱》
黄公望:《写山水诀》
吴镇:《竹谱》
饶自然:《山水家法》
王绎:《写像秘诀》
第十一章明代美术
明四家之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
第十二章清代美术
1.四王画派主要指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有时亦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

2.“金陵八家”
在中国画史上指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吴宏、叶欣、胡慥、谢
荪等八人。

「扬州八怪」他们的共通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

第四篇:2013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 1
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

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
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波动学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五、光学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
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

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学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

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
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

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第五篇:高中物理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褰;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