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的泥潭一、抑郁与抑郁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抑郁的泥潭一、抑郁与抑郁症
有一次,有人问我:“你抑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感觉?”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这种感受很难用几句话做一个直观的表达。
在我搜肠刮肚寻找贴切的语句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电影《潜水钟和蝴蝶》中那个多次出现的镜头,那就是我患抑郁症时的感受。
抑郁时,我觉得自己就好像套上了厚厚的老式潜水服,被沉入深海。
周遭只有无边的黑暗和死一样的寂静。
我感到恐惧,想大声呼救,却突然意识到这里没有人,只有我;我想奋力挣扎,但冰冷刺骨的海水让我的身体变得迟钝和僵硬,来自深海的压力让我动一动手指头都觉得困难。
我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祈祷奇迹的发生。
轻微的摇晃让我睁开眼睛,但随之发现那不过是暗流的涌动,我依然被禁锢在海底。
我感到彻底绝望。
时间变得很慢,每一刻都只是重复着上一秒,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有没有可能浮出海面。
如果一辈子都是这样,活着只是受罪,还不如把氧气关掉,结束这种煎熬。
渐渐地,我不再期待重见天日,只是不断寻找和制造各种机会关掉氧气,我所有的努力都不是为了重返人间,而是如何让自己葬身海底……
我们对抑郁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词汇来描述抑郁:难受、痛苦、压抑、郁闷、忧郁、悲哀、沮丧、消沉、闷闷不乐、委靡不振、无精打采……但真正处于抑郁状态下的人,又很难用语言详细准确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过抑郁经历的人,也很难凭空想象和领会一个记忆中不存在的感觉。
下面,我会一边勾勒抑郁的模样,一边用橡皮擦去那些常见的错误印象,希望能够尽量还原抑郁的本来面目。
☆抑郁情绪≠抑郁症常常有人问我:“你现在还抑郁吗?”
这个问题可能是问我抑郁症康复之后是否还出现过抑郁状态或感受到抑郁情绪,也可能是问我的抑郁症好了没有,还可能是想问我现
在的心情如何。
在这个问题当中、在我们的口语当中,包括在这本书当中,抑郁既可能是指“抑郁情绪”、“抑郁状态”,也可能是指的“抑郁症”,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画上等号。
抑郁是一种比较低落的情绪状态,与快乐、喜悦、愤怒、悲哀、恐惧、焦虑等其他情绪一样,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
就像碰到喜事会高兴、遇到难事会发愁一样,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感到闷闷不乐,心情压抑、沮丧,就可能会体验到抑郁。
尽管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感觉,但这种情绪反应也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心理现象。
绝对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冲突、情绪困扰产生的时候,但不意味着就要吃药治疗。
心绪起伏、情绪波动犹如潮水有涨有落,都是正常而自然的规律,产生何种情绪,不代表就得了何种病。
我们看惊悚片、听鬼故事的时候,心里觉得怕怕的,尤其是女人和小孩子,会吓得蒙上眼睛不敢看、捂上耳朵不敢听,我们可以说谁胆子小,但不能因为谁害怕就说谁患有恐惧症。
孩子逃学、家人生病、老板拖欠工资、朋友欠债不还,谁碰上这些事都会感到焦头烂额,是人都会着急,但也不能因为谁着急就说谁患有焦虑症。
同样地,我们很可能在某段时间感觉心情不好、状态不佳,觉得压抑、沮丧,吃不下、睡不着,提不起精神做事,但感受到抑郁情绪或处于抑郁状态下并不等于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正常自然的情绪反应,后者则是一种心境障碍。
就像我们跑步时的心跳加快和心脏病病人的心动过速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心怦怦跳得很快,但前者是正常的生理性心动过速,后者是病理性心动过速。
100个人跑步之后测心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不能因此就判断这100个人都有心脏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体验过抑郁情绪,但不是每个人都患过抑郁症。
就像我们做完运动之后心跳会逐渐减慢,正常的情绪变化是一过式的,有自然缓解消退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改善;虽然不良情绪会带给我们不好的感觉,但总体上并不会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
心境障碍则很难仅仅通过自身调节和亲友帮助来改善,
并且会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损失和危害。
我们学游泳的时候,很可能呛过水,被水呛的感觉当然不舒服,也没人喜欢喝游泳池里的水,但仅仅是呛两口水并无大碍,还不至于要送到医务室急救,我们也不会因为呛过几口水就影响生活质量。
如果是溺水了,咕咚咕咚地灌个不停直往下沉,这时候就不是不舒服的问题,而是有生命危险,这时候如果没有救生员或其他人营救则很麻烦。
抑郁情绪就好像呛水,抑郁症则好像溺水。
抑郁情绪是正常自然的情绪反应,并不需要进行医治;而抑郁症则需要接受专业治疗,并且早治早好,不宜延误。
如果说抑郁的心情就像下雨天,阴沉沉的,我们都经历过雨天甚至雨季。
下雨是让人挺惆怅、压抑的,但总会过去,雨后天晴,那时的太阳最让人欢喜。
同样地,要天天大太阳,您又会盼着下雨了。
我们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总在变化,刮风下雨、打雷闪电都有其产生的必然原因,也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抑郁症呢,是这雨下得太大、太久,一下就不停了。
连续地、长时间地、24小时不间断地持续下雨,这谁受得了啊。
河水涨了、庄稼淹了,眼看就要决堤了,还在下个没完。
这时候的雨水可就不是滋润万物而是祸害百姓了;这时候的雨水别说浪漫啊、情调啊,真正能让人愁死、急死;这时候的雨水所带来的麻烦,可就不只是出门打把伞这么简单的了。
如果说抑郁是雨,正常的抑郁情绪就像下雨天,抑郁症则是雨水灾害。
我们总不能因为一场午后的太阳雨就说现在是雨季,更不能因为今天淋了一场雨就说自己在经历一场自然灾害吧?所以呢,如果您感受到抑郁情绪,不必害怕,这不过是心里头下雨了,不管它是闷闷不乐的毛毛雨,还是悲痛欲绝的暴风雨,也总有天晴的时候。
但如果您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个不停,则要引起注意了。
☆心境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以心境高
涨为主的称之为“躁狂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的称之为“抑郁发作”,心境高涨和心境低落交替混合发作的称之为“双相障碍”,持续存在心境障碍但不足以达到躁狂或抑郁的严重程度的称之为“持续性心境障碍”。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产生抑郁情绪不等于患有抑郁症。
出现抑郁的情绪反应和处于抑郁的心境状态下,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我们对外界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不同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每天都在体验着不同的情绪感受,产生各种情绪变化。
心境是情绪的一种特定状态,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
举个例子:我和我妈妈外出,在街边见到一只小猫,我很喜欢小动物,觉得小猫很可爱,笑嘻嘻地凑过去逗它。
我此时的心情是愉快、喜悦、兴奋的。
而我妈妈怕小动物,她此时的情绪是恐惧、厌恶、紧张。
妈妈皱着眉头拉着我赶紧走,警告我别招猫逗狗的,万一被抓了被咬了就麻烦了。
我被妈妈拖走还挨了训,从刚开始见到小猫的开心变得不开心了,撅着嘴觉得妈妈大惊小怪的,耷拉着脑袋闹情绪。
这时候,我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扭头一看,是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喜出望外,我又高兴地蹦起来,激动地拥抱她。
我问老朋友最近可好,她叹了口气,表情凝重地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
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跟着叹口气,然后宽慰她想开点。
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我出现了愉快、喜悦、兴奋、沮丧、委屈、生气、激动、悲哀、伤感等等各种情绪感受。
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可能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体会到各种情绪,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发生变化。
如果上述这个场景是发生在我患有抑郁症的时候,我正处于抑郁心境当中,情况又有不同了:我见到小猫不会觉得开心,也不会去逗它,虽然我过去还养过猫,非常喜欢小动物。
患上抑郁症之前,我看
到小猫的图片都觉得好可爱好开心,而抑郁心境下,即使是曾经让我欣喜若狂的事物也不会让我的情绪有所改变。
我的视线没有在小猫身上停留,就好像它和电线杆子、垃圾桶一样都不过是街边的背景,我熟视无睹地从小猫身边走过,仍旧是面无表情。
妈妈看到小猫,还是絮叨着那些话,弓形虫、狂犬病等,数落着养宠物的种种弊端,但这些话就像耳旁风,我一句都没听进去。
如果是抑郁之前,我会和妈妈争辩,但这时候,我心里没有一点气愤的感觉,和刚出门的时候一样,只是麻木地陪着妈妈走,不管她说什么,都无法激起我内心一丝波澜。
碰到老朋友,我的嘴角令人察觉不到地微微抽动了一下,那是我在努力挤出一个礼貌的笑脸,但我笑不出来,因此变成了一个尴尬而微弱的抽搐。
我见到她就和见到陌生人一样,不激动也不喜悦,那些美好的往事没有浮现在脑海当中,实际上,我完全是心不在焉。
她告诉我不幸的消息,我的眼神没有因此变得悲哀,仍然是空洞地望着她,我的心也没有揪起来或沉下去,仍旧是空空的什么感觉都没有。
分手之后,妈妈问我怎么一句话都不说,你们以前不是那么要好吗?怎么你一点反应都没有?我仍旧是沉默不语,仍旧是呆若木鸡,不管继续走下去又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什么人,我还是和出门前一样、和在家的时候一样、和这几个月来每天的状态一样,始终保持着抑郁,并且只有抑郁。
在我患上抑郁症的时候,我不会因为见到我最喜欢的小猫而变得开心起来,不会因为听到妈妈的唠叨而厌烦,不会因为朋友的不幸消息而感到同情和痛心。
这种抑郁心境,与我们平时遇到什么让人悲哀、沮丧、痛苦的事情从而产生的抑郁情绪是不同的。
这时的抑郁是持续存在的,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也不会因为处境的改变或外界刺激而发生转变;这种抑郁的感受不期而至,随时随地都在,不再流转变幻,好像被凝固、冻结起来。
当我处于抑郁心境下,这种抑郁如同大雾弥漫,我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我的眼前始终都是模糊不清的一片灰暗和迷惘;我的世界就像被人用图片编辑软件处理过一样,原本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世界,变成了只有浓淡程度不同的单一色调。
正常的情绪变化像波浪一样起伏,心情像各种音符组成的乐章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各种情绪像万花筒千变万化,会随着时间自然消退和转换,不会一年365天每时每刻都是同一种心情;抑郁症患者的心情则保持在一个维度上,他手指下的钢琴好像只剩下了一个键,翻来覆去都是同一个调调,而且没完没了地就这么一直弹着。
正常情况下,我们遇到高兴的事觉得开心、碰上倒霉的事觉得沮丧,我们的心情会受到当时处境的影响;而抑郁症患者遇到我们觉得值得欢喜庆祝的事也还是闷闷不乐,依旧是一副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的样子。
说抑郁症患者是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就是形容在抑郁心境下,看什么都带有悲观的色彩,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件令他不愉快的事情。
正常的抑郁情绪事出有因,具有针对性,抑郁心境则不一定需要什么外界刺激。
可能外人觉得他日子过得挺好,羡慕不已,他自己却觉得生不如死,活不下去;即使有什么原因,遇到什么问题,别人也觉得他的悲观沮丧是小题大做,不至于如此。
换句话说,抑郁症患者不是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不开心,而是他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那么,是否抑郁心境就等于抑郁症,一个人心境低落就是患上了抑郁症呢?也不是。
心境低落是抑郁症的特征,但不是说处于抑郁心境下就是患上了抑郁症,我们不要忽视了障碍。
如果不存在障碍,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处于抑郁心境当中,处于抑郁状态之下,只能说他心境低落,而不能说他有心境障碍、患上了抑郁症。
障碍,从字面上理解,是阻止、妨碍我们前进的东西,对我们前进具有破坏性和负面影响。
如果是推动、辅助我们前进的,我们肯定不会称其为障碍。
假如一个人心境低落,但并没有因此对自身、他人、家庭、社会造成负担,没有因此妨碍正常的学习、工作,没有因此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没有形成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障碍,这时候,我们还不能以此断定为心境障碍。
换句话说,只有抑郁没有“症”,那是抑郁状态,不是抑郁症。
举个例子,司马迁我们都知道,他被处以宫刑,这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一直伴随他终身,我们肯定不会认为他承受了莫大的耻辱之后还心情舒畅。
如果他因此颓废沮丧,放弃辛苦搜集来的资料,什么理想抱负都不复存在,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干了,自绝于人世,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或许是得了抑郁症。
但他化悲痛为力量,写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悲哀和痛苦不仅没有妨碍到他的“写作计划”,反倒成了“助推器”,促使他完成了这部绝世经典著作。
用我们今天的说法,他的社会功能没有受损,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还有林黛玉,虽然是虚构的人物,我们还是喜欢把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当作抑郁症患者的范本,但我不这么看。
的确,林妹妹忧郁、孤僻、敏感、多疑,为情郁郁而终,虽然她不是自杀身亡,她的抑郁可是持续存在的。
但这与她自身性格和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林黛玉患有抑郁症,谁能告诉我,她患上抑郁症以前是什么样?还有,她是因为“抑郁症”不再吟诗作赋,还是不再与宝哥哥来往?如果林妹妹不再多愁善感,恐怕也不会有《葬花吟》了;如果司马迁无忧无虑地快活似神仙,还有没有流传千古的《史记》就更难说了。
如果心境低落只是一种现象和症状,只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或生活状态,本人不以为然或是并未妨碍他的日常生活,我们还不能以此就断定为心境障碍。
如果一个人心境低落,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内心感受到极大的痛苦,极力想摆脱却无力摆脱;并且影响了正常生活,如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同时还引起了各种身体上的不适,如食欲、性欲减退,体重下降,睡眠不好,头疼、头晕,全身无力、心慌气短……不仅心境低落,还引发了各种障碍,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怀疑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只有当心境低落引发了心理上的痛苦、伴随躯体症状、社会功能受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形成了障碍,我们才能做心境障碍的联系和判断。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记住心境和障碍这两个关键词,
当抑郁来的时候,看看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反应,还是已经处于抑郁心境当中有一段时间了?有没有因为这种低落状态对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造成影响和构成危害?这样就不会一抑郁便马上联想到抑郁症了。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刚刚和相爱多年的初恋男友分手,她因为失恋而感到闷闷不乐,回忆起伤心往事就黯然神伤,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
对这个女孩的抑郁情绪,我们都能理解,或许还有过相似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
如果这个女孩失恋以后还笑逐颜开,丝毫不痛苦不悲伤,我们反倒会感到怀疑,或是对她在这段恋情当中投入的感情表示怀疑——她真的爱过吗?或是对她的精神状态表示怀疑——不会是受刺激太大疯了吧?
作为她的好朋友,我们宽慰和安抚她想开些,想方设法哄着她高兴,带她逛街、看电影,陪她旅游、散心。
女孩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笑容回到她的脸上,她不再抑郁,我们也放心了。
这就是正常而自然的情绪变化。
也可能女孩没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不仅食之无味、夜不成寐,上班也总是分心走神,提不起精神,甚至觉得人生无趣,不想再谈恋爱,哪怕是与爱情有关的电影、书籍也不敢看,好朋友的婚礼找借口推辞不去参加,看到别人卿卿我我就感到难过,回避一切与爱情有关的事物,甚至连一些可能勾起回忆的地方也不去了,听到男友的名字都会感到痛苦不已。
这时候,女孩可能出现了心理障碍。
我们会觉得她也太想不开了,用情太深为情所困,老是这么放不下何苦呢,觉得她有点“过了”,但还是能够同情和理解。
这种情绪困扰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但并不需要吃药,并不是抑郁症。
又或者,女孩始终都无法从失恋的打击下走出来,始终对分手的事耿耿于怀,始终无法释怀,她还是无心恋爱,还是承受着痛苦和悲伤。
为了让自己从中解脱,她拼命地工作,投身于事业,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卓越优异的成就。
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人追求,但她一直没有从失恋的阴影中走
出来,到老都是孑然一身。
可能这个女孩一直都很抑郁,但自己并不想消除这种转化为动力的悲伤和忧郁。
假使给她吃点抗抑郁药,或许她不那么抑郁了,重新恋爱,结婚生子,过着另一种生活。
但问题是,另一种生活就真的是她自己想要的,真的对她更好?
我们已经知道,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出现抑郁情绪反应是正常而自然的;如果只有“抑郁”没有“症”,还算不上抑郁症。
那么,抑郁症的“症”又是怎样的呢?抑郁症又有什么症状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