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一中、普宁一中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阳一中、普宁一中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
考试卷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20分)
1.按要求默写。
(12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2),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
(3),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河流大野犹嫌束,。
(谭嗣同《潼关》)
(5),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6)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
是:,。
(8)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9)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______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尚书》合称为“四书”。
B、《诫子书》是战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彷徨》、《朝花夕拾》。
D、《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每一个文字就像朵花,但它只会在你最美的心情里【甲】(A摇晃 B 摇曳)芬芳。
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娇艳或者黯淡。
你瞬间的执念,都会改变文字之花开放的氛围和方向。
那里是天堂,也或者是地狱。
每一朵花,优雅而生,最后落入天堂。
每一朵谢落的花,都如静谧的脸庞,【乙】(A安详 B安静)而舒展。
每一个人也是在文字下盛开的花。
人把心隐藏在文字里,坚强抵yù()风雨,也寂寞忍受调零。
落尽一生一世的繁华,名留青史,也或者只是一迹墨痕。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
①抵yù()②氛.围()
(2)为文中【甲】、【乙】两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2分)【甲】【乙】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分)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题目中的“左迁”指迁居,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迁居到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最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5.诗人一开始选取了“杨花”、“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静.以修身()(2)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广明之道.()(4)乃.博览群籍()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8.【乙】文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B、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C、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D、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9. 【甲】文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乙】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14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
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0.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作者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D、揭示关爱动物、爱护弱小。
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11.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2分)
12.赏析下列语句,说说表达效果。
(3分)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14.你曾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吗?说说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9题。
(20分)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
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
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
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
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
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
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
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
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
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
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
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
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
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
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
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
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
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
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
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
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
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15.文章以《棉花里的父亲》为题,有何含义? 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
16.从叙述顺序来说,文章的第⑤自然段属于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17.按要求品味下列语言。
(4分)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
..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8.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4分)
19.“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4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
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
李克
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
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
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
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 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20.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1.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2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4分)
(六)名著阅读。
(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
B、《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智慧、特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C、《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幼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便出自其中。
D、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奇特的药引,其目的是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2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2分)
三、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风霜雨雪的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怀高远,实现了超越。
尊重关爱,让我们学会宽容;挫折磨难,使我们变得成熟。
在经历和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我们长大了。
请你以“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准套抄材料写作;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1819学年)七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考试题答案
一、(共20分)
1.(12分)
(1)思君不见下渝州(2)自古逢秋悲寂寥(3)何当共剪西窗烛(4)山入潼关不解平
(5)非淡泊无以明志(6)一夜征人尽望乡(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有道德有益于人民(错一字就不得分)
2. (2分) D
3.(1)(2分)①御② fēn
(2)(2分)【甲】 B 【乙】 A
(3)(2分)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黯淡或者娇艳。
二、(共70分)
(一)
4.A(2分)
5.(3分)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1分)“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1分)“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分)
(二)
6. (4分)(1)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轻薄(3)道理(4)于是
7.(4分)(1)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内心澄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明”“致”各0.5分,语句通顺1分。
)
(2)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诵读《易经》的事。
(“坐”“呓”各0.5分,语句通顺1分。
)
8.(3分)A
9.(5分)立志、学习、惜时(3分);博览群书、梦中诵书(2分)
(三)
10.(2分)D
11.(2分)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它,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它受冤却无法辩诉。
(1分)现在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内疚、悔恨。
(1分)
12.(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
(2分)
13.(4分)因自己伤害了无辜的猫而充满了自责、内疚和悔恨之情(2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2分)
1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
15. (4分)表层含义: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
深层含义: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③指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答出一点,即可得全分。
)
16.(4分)插叙。
(1分)交代了父亲依靠种棉花满足全家生活需要,我们成家后,他依然坚守。
使父亲勤劳坚定的形象更加饱满,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重。
(1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17.(1)(2分))“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1分),突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
(1分)(意近即可。
)
(2)(2分)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枯树枝比喻父亲的手(1分),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1分)
示例二: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细致地刻画,(1分)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突出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1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意近即可。
)
18.(4分)结构上:点题,收束全文。
内容上:深化主题,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
(结构和内容各2分。
意近即可。
)
19.(4分)示例: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碌,您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
现在,我们都大了,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能体现出感恩、劝慰之意,表达通畅即可得分。
)
(五)
20.(3分)C
21.(3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1.5分);上网主要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游戏为主。
(1.5分)
22.(4分)开放性试题,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但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
(六)
23.(3分) C
24.(2分)定海神针斗战胜佛
三、写作(共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