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萃取概念教学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萃取概念教学的探讨
摘要萃取是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

通过对学生访谈和作业反馈情况看,学生对该概念建构与应用存在一定困难。

对教材中概念呈现方式、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反思后提出:萃取概念的学习应通过典型例子建立一般模型,然后在实验目的引领下进行意义建构,最终将该概念融入到生活中。

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萃取的概念。

关键词实验教学萃取操作化学概念
1 学生对萃取的认识出现的问题
萃取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实验操作,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萃取还留下哪些印象呢?收集学生关于萃取相关习题解答的信息,并对“什么是萃取,为什么萃取,如何才能萃取”等关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访谈。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萃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认识偏差,具体情况总结如下:对于萃取概念,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叙述,仅能表述其中一两个局部特征。

对于萃取的目的,学生都明确萃取是利用分液漏斗来提纯物质,但追问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及提纯什么样的物质时,学生认识普遍比较模糊。

有部分学生认为萃取只是为了提纯某种液体,或者是将杂质提取出来,使溶液纯净些。

对于什么样的试剂能用来萃取,不少学生认为可选用酒精,原因是酒精不会与其它液体反应,也有学生认为需要选择萃取过程颜色有变化的试剂。

最后补问如何在碘的四氯化碳中提取碘单质时,有相当数量学生认为或者加入酒精或者加入溴水。

通过对以上情况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萃取概念已相当陌生,对萃取的适用对象不甚明确,对萃取条件也理解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区别萃取与蒸馏等其它操作。

2 影响学生认识的因素分析
2.1 教材萃取概念呈现方法的影响
苏教版《化学1》的第一专题中,用一单元章节的篇幅介绍研究化学的实验方法,将过滤、结晶、蒸发、萃取、分液等实验方法逐一介绍。

这种简单罗列的方式,往往会使学习过程平淡无奇,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另外实验方法介绍必须依赖于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特点,相关知识的匮乏,也加剧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特别是萃取过程理解的难度。

虽然后继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运用到实验方法操作,但由于该实验方法学习时产生的畏惧心理,使得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与实验方法运用较难达到相互促进的功能。

从萃取操作介绍的前后知识点来看,教材将萃取与分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介绍,与前面几种实验方法的展示不同,这也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区分萃取和分液。

再细化到萃取操作上来看,教材采取在溴水中加四氯化碳,振荡、静置,但插图上加入的四氯化碳与溴水体积相近,也未突出四
氯化碳与溴水的分界面,使得振荡前后实验现象对比不够鲜明。

综上所述,教材的知识呈现在一定意义上使得萃取的学习变得困难,学生在进行该知识的学习时,往往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缺乏意义指导,最终影响了学生对于萃取概念的认识。

2.2 教师教学过程的问题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对于溴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的知识近乎为零,更不要提四氯化碳了。

如果再将溴和碘的性质与溶剂水及四氯化碳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难上加难。

为了让学生迅速提高解题能力,中学教师对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

此时如果教师再急于将萃取的各种形式和萃取条件进行罗列,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相反还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使暂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也是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的。

由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空缺,虽然详尽罗列萃取条件,但学生无法自主建构,最终只能机械套用相关规则去解答习题。

2.3 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单调,生活轨迹主要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之间,生活的单调使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支持该概念的学习,另外学生也尚未有意识地用化学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世界。

同时,仅从萃取的字面上也无法得到特别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原因都使得萃取概念学习缺少必要的实践基础。

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而归纳等思维方法还未及时养成,所有的这些原因都或多或少地使萃取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孤岛,最终湮没于日常教学生活中。

3 如何进行萃取概念和操作的教学
中学阶段的萃取主要是指:液-液萃取,用选定的溶剂分离液体混合物中某种组分,溶剂必须与被萃取的混合物液体不相溶,具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而且
必须有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如用CCl 4萃取水中的Br 2。

对于萃取
概念的教学,应当利用教材、超越教材,从实验中来、到生活中去,分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萃取概念的教学。

3.1 以特殊事例为抓手,构建萃取本质的一般模型
人类认识一类事物都是从某一种特殊事物开始,然后归纳总结,最终得出这一类事物的通性。

对于萃取内容的表层理解,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萃取操作的过程,然后再运用另一种变式,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这样做,可使学生对萃取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萃取的模型构建提供基本的实践支持。

具体来说,让学生跟从教师先在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观察现象,振荡,再观察现象。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另一种萃取剂——苯,加入到碘水,按萃取操作再进行实验一次。

通过两次实验操作与对比,尝试说明萃取过程的特
点。

在推测实验现象的原因过程后,引导学生画出萃取过程示意图,从而建立了萃取的粗坯形模型。

即液体与另一不相溶的液体混合,通过两溶液充分接触,使溶质从一种溶剂进入另一种溶剂中。

具体如下:
图1 萃取过程示意图
3.2 以项目实施为手段,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意义建构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对比归纳,初步感受到萃取的特点,但对于其中的要领认识仍不够深入。

所以不能仅停留在教材实验的简单模仿和教材的表面理解上,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事实上,任何一个实验都是在一定的实验目的指引下的进行的。

换句话讲,实验操作都是为了实验目的服务的。

如果以实验项目实施为手段,让实验目的对实验过程进行引领,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提问,学生对于萃取细节的认识将会全面而又深入。

结合教材实验操作编排的特点,可以将基本的操作通过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进行串联,将过滤、萃取、分液与蒸馏纳入实验项目中来。

通过灼烧、过滤、反应得到碘水的溶液,接着如何将碘单质从其水溶液中分离出来呢?通过实验目的的指引,学生牢牢地把握着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在富集碘单质,而分液漏斗的设计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点,这些细节处都会在实验目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解决。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如提问:(1)为什么要进行萃取,为什么不能直接蒸馏?(2)为什么分液漏斗设计成上口大,小口尖长,且可以随时可以开关的装置?(3)萃取剂(四氯化碳或苯)加的量是多些好还是少些好?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必将对萃取的操作非常熟悉。

3.3 以生活实际为视角,促进对萃取原理的深化 迁移
如果教材的内容只是在知识层面上深化运用,还不至于让该知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到学有所用。

通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联系,就能使该知识具有生命活力,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去。

在学生基本具备了萃取知识后,引导学生将视线转向生活世界。

教学中我们提供这样的情境:西红柿汤是红色的,但如果再加入菜油,会发现菜油层特别得鲜红。

一说到这里,学生很兴奋,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早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没有深入考虑这现象背后的原因。

教师接着展示出加菜油与不加菜油的西红柿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迅速投入到讨论中去。

通过这种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的介绍,势必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相信许多学生在以后喝西红柿汤时都会更加关注那层鲜艳的油层,或许还会用汤匙搅几下,再倾倒出上层液体。

事实上,通过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体验和活动的感受,该知识早已深入到学生深层知识结构中,并且点燃了他们对生活关注的火焰。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4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9
[2] 陈益.化学教学,2009,(3):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