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
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
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
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
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
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
因此
在他们为自己的才能谋出路的时候,找到了书会。
在书会中,他们接受两宋以来讲唱文学的传统,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写各种讲唱文学脚本。
因此元代的知识分子地位都比较低下,他们熟悉大众的日常生活,了解百姓的情感,又由于他们大都饱经苦难,对社会有更深入的感受和思考。
因此他们的创作,能够代表一个时期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而他们毕竟是饱学之士,创作水平要高于一般的民众。
由于“书会才人”参与到讲唱文学的创作,在作品中展示了他们的才学、思考和真感情,因此使元代的叙事文学很快就大放异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超越传统的抒情文学,成为了一个时代标志性文学。
中国文学史在此时完成了它的转型。
2、叙事文学兴盛的表现
元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创作是杂剧,不但杂剧家大多是“书会才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而且他们创作的作品多,社会影响力巨大,同时这些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窦娥冤》《西厢记》等即使在今天,也几乎是家喻户晓)。
除了杂剧,南戏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元代形成的戏剧传统,对明、清两大的戏剧影响深远。
二、抒情文学
元代的抒情文学也在继唐宋有所发展,表现是散曲的出现。
散曲是比诗词更为灵活的韵文抒情体,它的出现,给文坛带来了一定的新气象。
但传统的诗词,尽管在元代也有创作,其成就不可与唐宋同日而语,显出了寂寥的总体倾向。
第三节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元代文学的总体倾向是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评北曲(散曲和杂剧)的审美风尚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有文采又不晦涩,通俗又不流于粗俗),徐渭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况周颐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这些评语,是从各种文体出发,说的都是元代文学自然本色的特点。
元代文学显示出一种朴素美,这是元代文学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说话艺术
1、说话: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艺术的专用名称,始见于唐代。
“说话”就是口传故事,它向上可以上追溯到神话时代,近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东汉后期汉灵帝的“击鼓俑”(满面笑容,张口扬枹fu2——鼓槌,栩栩如生)是表演时的生动形象。
隋代和唐代都有文献记载有说话艺术的存在。
到了宋代,说话艺术空前发达,在大城市里都设有专供表演用的瓦舍、勾栏(据记载,东京东南角就有三处瓦舍和五十多处勾栏,勾栏中最大的表演棚可容纳数千人),还出现了专门说某种“好话”(故事)的专业艺人(说《三分》的事霍四究,讲《五代史》的是尹常卖),宋代的说话呈现出鲜明的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
2、说话四家:四家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说经就是演说佛书;讲史就是演说前代兴废征战之事;这三种都是以叙事取胜,合生以表演敏捷见长。
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3、话本:通常认为说话人的底本就是“话本”。
这个名称也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除了说话人的底本,话本还有两个来源:一是以说话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
容的记录整理本,整理人一般是比说话人有更多的知识和学养,整理出来的故事往往文字更通顺,情节更合理,内涵更丰富,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二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改编的通俗故事,如《大宋宣和遗事》。
根据鲁迅的提法,文人按照话本小说的体制,自编的故事,被称为拟话本,如《二拍》中的大部分故事。
根据说话四家的划分,话本可分为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三种。
二、小说话本
1、现存的小说话本:教材202。
主要见于《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等书。
其中我们要学习的是《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小说话本的体制:文体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构成部分。
入话是小说的开端部分,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如《崔待诏生死冤家》(《碾玉观音》见《警世通言》卷八)以春归诗词开篇,引出郡王因惜春带着家眷游春,遇到秀秀,并买她为奴,主人公登场,故事就正式开始了。
二是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题旨有关系的小故事,行话说:“权做个‘得胜回头’”。
(《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入话的设计,是说话人为了安抚早来的观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技巧;当然也有引导观众领会题旨的目的。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优秀的作品都具有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特征。
结尾是在正话之后,以一首诗总结故事的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收场”之类的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分类:
(1).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2).社会问题小说,其中以公案小说为主,如《错斩崔宁》。
(3).豪侠小说
(4).神怪小说
4、小说话本的艺术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是小说话本的突出特点。
小说话本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安排,在展开叙述故事时,努力做到有层次的介绍,并随时有益地为以后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使情节发展自然而又井然有序,尽管头绪繁多,却能将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
善于使用伏笔,造成悬念,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小说话本中许多优秀的篇章,都成功地做到了用白话来描写社会日常生活,叙述骇人听闻的奇闻逸事,并用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它第一次用白话文来描写叙述社会日常生活,对当时社会上的人情世态,做出生动的描绘。
《错》作者对错斩崔宁的一番议论:
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
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
冥冥之中,积了阴骘,远在儿孙近在身。
他两个冤魂,也须放你不过。
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
道不得个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可胜叹哉!
第三、小说话本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时,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言行来刻画表现人物,如《闹》周胜仙初遇范二郎:心里暗暗地喜欢,自思量道:“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问他曾娶妻也不曾?”……你道好巧!只听得外面水盏响。
女孩儿眉头一纵,计上心来,便叫:“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的糖水来。
”那人倾一盏糖水在铜盂儿里,递与那女子。
那女子接得在手,才上口一呷,便把那个铜盂儿望空打一丢,便叫:“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那范二听得道:“我且听那女子说。
”那女孩儿道:“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
你今却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
”这范二自思量道:“这言语跷蹊,分明是说与我听。
”……随即也叫:“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糖水来。
”卖水的便倾一盏糖水在手,递与范二郎。
二郎接着盏子,吃一口水,也把盏子望空一丢,大叫起来道:“好好!你这个人真个要暗算人!你道我是兀谁?我哥哥是樊楼开酒店的,唤作范大郎,我便唤作范二郎,年登一十九岁,未曾吃人暗算。
我射得好弩,打得好弹,兼我不曾娶浑家。
”卖水的道:“你不是风!是甚意思,说与我知道?指望我与你作媒?你便告到官司,我是卖水,怎敢暗算人!”
作品分析:小说话本中以爱情小说和公案小说最受欢迎。
①《碾玉观音》中的人物分析:
★秀秀: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新的表现:△行为上——大胆泼辣地追求爱情。
爱憎分明,对所爱的,爱得火热,致死不变;对所恨者,会恨彻骨髓,必欲报仇而后快。
△审美上——秀秀身上,有一种让人感到痛快的淋漓尽致的美,她出身下层,大胆泼辣,对自己向往的,一点也不含蓄的直白地表现出来。
对自己追求的东西,十分强烈顽强,即使做了鬼魂也不放弃。
这是此前的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的。
(文学史中为爱情奋斗做出牺牲的女性如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但却十分懦弱;霍小玉——向往不切实际的爱情,尽管执著,却没有办法和能力保全爱情)★崔宁:与秀秀相比,崔宁展现了另外一种性格特征。
他是民众中老实忠厚的代表。
他和秀秀一样,向往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但他表现得不够大胆、主动,甚至十分怯懦、畏首畏尾。
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与人物性格有关,任何时代都会有这一类型的人。
第二、与处境有关,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只能服从于命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崔宁虽然也是奴仆身份,但他的手艺得到郡王的赏识,与同等的社会地位的人相较,他生活得还算优越,至少劳作之余还可以喝喝酒,他认同这样的生活,满足现状。
第三、与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崔宁是男子,在男权的社会,男子被赋予了很多的社会责任。
他们作为血亲的传承人,在被社会和家族重视的同时,被灌输更多的传统的观念,对长幼尊卑有更自觉地维护意识。
在封建社会,对男子思想的限制,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因此,从社会到家庭,都更重视对男子的传统的教化。
而女子接受的三从四德只是服务于家庭,她们被限制在家庭的范围内,对生存的压力、社会的责任没有更深刻的感受,她们只专注于家庭婚姻的幸福,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学史,无论是贵族文学还是市民文学,女子对传统势力的反抗都比男子更大胆、更强烈、更执著,女子的形象比男子的形象要光辉的多(霍小玉之于李益,杜十娘之于李甲)。
★郡王和郭排军:作为秀秀的对立面,他们的形象都塑造的十分真实。
郡王:他并不单纯地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
对国,他曾经为国杀敌,立下赫赫的战功;对朋友,他同情同样作过将军的刘两府的孤寒,派人送去音量予以资助;对下人,他赏识崔宁和秀秀的才能,允诺日后让他们结成夫妻。
他是一个正统的人,极力地维护统治秩序,因此他毫不留情地打死了争取婚姻自由、自作主张的秀秀。
但从他从轻发落崔宁这一点上看,又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本性的残暴。
我们只能说郡王是一个自觉地维护统治秩序的卫道者。
郭排军:郭立本是个“朴直”的“粗人”,他一心一意忠于郡王,甘愿做奴才,这本无可厚非,不违反那个时代的道德。
以大众的视角和现在的道德标准看,郭排军备受指责的是他不应该口是心非,表面上答应秀秀不去告密,结果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汇报了秀秀和崔宁的下落(不是无心泄漏,而是有意告密)。
还有他始终不把破坏别人幸福的行为看成是可耻的。
总体上看,郭排军是个可鄙的小人,所以作品最后让他吃了50大板,这个情节不为严重,但量刑适当,让人快意。
②《碾玉观音》的艺术特征:
★结构安排十分巧妙:郡王得到皇帝赐与的战袍,自觉珍贵,因此命手艺高超的秀秀仿制一件,秀秀完满地完成了任务,突出了秀秀技艺的高超。
郡王想到要献一件玉器给皇上,于是自然引出崔宁的登场。
他们都受到郡王的赏识,被许以为婚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当崔宁被审判无罪释放来到健康,本来和郡王很难再有瓜葛,可偏偏郡王献给皇上的玉观音掉了一个零件,需要崔宁修理。
崔宁于是又回到临安,秀秀的鬼魂也随之前往,终于被识破。
这些线索的前后联系和合情合理的。
★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小说话本来自于民间口头的创作,继承了民间文学故事性强这一大特点。
作品运用了偶然、巧合、出乎意料等手法来增强情节的故事性,特别引人入胜。
如秀秀和崔宁因为都被郡王赏识被许婚,这是一种必然。
但王府失火,秀秀在逃跑的时候巧遇崔宁就是偶然了。
在秀秀的主动逼迫下,他们双双逃出,这是必然(符合秀秀一以贯之的性格),而他们被郭排军遇到又是巧合和偶然;最主要的,当秀秀赶上前往健康的崔宁时,小说并为说明她已是鬼魂了,当郭排军再遇她,以为鬼魂时,读者甚至不以为然,直到最后小说才“顷刻间提破”,让人恍然大悟,回想以前的情节,又是那么的入情入理。
小说就是这样在必然和偶然,以至于巧合的安排下向前发展,必然给读者合理的感受,巧合和偶然以及出乎意料的结局,都给人带入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碾玉观音》不愧是小说话本中的名篇。
作业:分析《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和《错斩崔宁》。
三、讲史话本
1、讲史话本:也称“平话”。
“平话”的含义,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加以歌唱。
“平”是说讲史话本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了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2、现存的讲史话本:宋有《梁公九谏》《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
《宣》分前后二集,记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临安的经过。
其中含有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三十六人聚义梁山、宋江受诏安、争方腊等情节,已经初具《水浒传》的雏形。
《五》分梁、唐、晋、汉、周五个部分,断代编述。
元代的讲史话本有:《全相平话五种》即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和《三国志平话》。
全书每页都是上图
下文,文字简括,讹误较多,加工不够。
但主体倾向上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评判,如纣王(荒淫残暴)、秦始皇(野心)、刘邦(刻薄无赖)、曹操(老奸巨滑)都比较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其中以《三国志平话》成就最高,它已经粗略地具有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情节,也形成了拥刘反曹的基本倾向,只是内容还比较简陋。
四、说经话本
说经就是演说佛书。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是宋元时代仅存的说经话本。
关于诗话,王国维解释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
”
一般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宋代刊本。
全书叙述高僧玄奘与白衣秀士猴行者,经历了无数艰难,克服了种种困难,去天竺取经的故事,是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五、诸宫调
1、诸宫调:据王灼(zhuo)的《碧鸡漫志》及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北宋熙丰年间的艺人孔三传首创了诸宫调形式。
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叙事性的讲唱诗,是宋元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
它在“变文”诗的体制上,把当时流行的民间时曲,、小调编成各种套数,然后将若干宫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以演唱一个完整的故事。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的。
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产生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分化成北南两派,南派以笛伴奏,北派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或“搊弹”。
《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
2、现存的诸宫调作品
有三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其中以《西厢记诸宫调》最为有名。
3、诸宫调对杂剧的影响
杂剧和诸宫调同属于说唱形式的作品。
诸宫调对杂剧的产生影响很大。
诸宫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歌唱性很强;二是讲唱者常常跳出跳进,模拟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各种表演,这就为杂剧以诗化的戏剧语言、以演唱为形式的表演的诞生作好了准备,杂剧的演唱适应元代特殊的氛围就发展壮大起来了。
元杂剧的产生,离不开诸宫调。
六、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对婚恋故事的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把男女私情作为礼教对立面加以铺叙的,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
①其他的婚恋故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是受到封建家长的迫害而离异,死亡,但他们是夫妇而非私情;《霍小玉传》中的李益,表面上看是因为不敢违抗母命而交婚于大户,抛弃霍小玉。
但本质上看,他与霍小玉的悲剧是他本人的负心乃至于绝情,因为在霍小玉走向悲剧的过程中,他只有回避,没做过任何努力。
作品着力铺叙的是他这种负心给痴情的霍小玉带来的毁灭性的打
击,她的痛苦还不是私情与礼教的冲突。
②对莺莺故事的来源及其后的舆论:《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元稹的传奇《会真记》(《莺莺传》)。
这个故事写崔、张的私情本质上有反礼教的成分(因为他们的私情是礼教禁止的),但在这个故事中,礼教始终未对他们的恋情加以干涉。
况且张生完全可以通过媒聘正式娶莺莺为妻,他之所以“始乱之”是由于等不得三个月,及到偷情后,他又以道貌岸然的君子思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其人”),终于做出了“终弃之”的决定。
在整个故事中,并未突出铺叙私情与礼教的冲突。
但《莺莺传》虽然肯定张生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大肆表彰张生“非礼不可入”的君子行径,但作品描写张生和莺莺恋情的美好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使作品呈现出主观命意之外的客观效果。
后人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由不同的看法,比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词》就有“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虽然这部作品没有形成明确的主题,但卷首的言辞已经改变了对崔、张爱情的主观命意,但从整个作品看,作者对莺莺遭到抛弃的命运又感到无可奈何。
③《董西厢》完成了歌颂爱情反封建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完成是通过主人公形象的改变完成的。
张生:从小熟读经书,但并不是一个“书虫”。
他是一个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人。
在普救寺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他偶然遇到莺莺,便一见钟情,忘形失态。
其后不顾他人的眼光,坚决要拜访莺莺。
当他一旦爱上莺莺后,就抛弃一切的顾虑“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坚决地追求莺莺,并在危机的关头挺身而出,救了莺莺一家。
和《会真记》中的张生相比,张生敢爱敢恨,敢于为爱付出和负责任。
虽然他并不摒弃功名,但此功名也是为追求爱情服务的,张生的形象较之以前更加正面,更加突出了他主动追求爱情的一面。
莺莺:较之以前更加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从小母亲的教化,让她深深懂得并遵守礼教的规范。
于是在初遇年轻俊赏的张生时,在本能的驱使下一见钟情。
而后张生月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一系列举动,更使莺莺萌发爱情的心更加炙热。
这一切与她所受的教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感情战胜了礼教,使她终于大胆地走向了张生。
《董西厢》把莺莺塑造的十分细腻、可信,突出了她在情与礼的冲突中,情因其合乎人的本性,成为更大的力量,终于战胜礼教的过程。
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外,作品还成功塑造了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人物形象。
其中,老夫人以封建家长的姿态对崔、张的恋情作梗,是作品的重要关节,使作品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④《董西厢》的艺术成就
第一、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
既完备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曲折多变的爱情故事,又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感世界和内心活动。
作品借助说白和唱词来完成抒情,这种艺术手法,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它能积极地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使观众的情感和作品要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
叙事和抒情的有机结合,使人物的心理描写也细致入微。
如当老夫人根据礼教不准崔、张结合时,他们两人都感到痛苦;而当崔莺莺自觉地屈从礼教拒绝张生时,两个人也同样痛苦;可当两个人终于冲破礼教束缚结成私情时,两个人都感到了莫大的快乐。
以这样真实的心理描写来突出礼教的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