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热点练二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
选择题热点练(二)
(15分钟40分)
考点1 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
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上升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
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解析】选B。
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
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B正确。
2.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
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
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选D。
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
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
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
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
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
3.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
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
这些做法有助于( 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
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
【解析】选B。
汉武帝并没有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故A错误;题干中强调的孝、孝道等都是在
强调社会的教化作用,故B正确;汉武帝的做法与打击地主豪强无关,故C错误;孝和孝廉更侧
重于一种道德层面,与选拔实用型人才无关,故D错误。
4.下图是东汉陶水田模型。
《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对于广东佛山发现的东汉水
田模型的描述为:水田分为六方,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成片排列的点状
纹饰),表示插过秧苗,每方有一俑在劳动。
它反映了东汉时期(
A.铁犁牛耕方式在南方普及
B.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
C.水稻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
【解析】选B。
据材料“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
表示插过秧苗”说明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故选B;材料“插过秧苗”可知是插秧技
术不是铁犁牛耕,排除A;“表示插过秧苗”只能说明具有插秧的技术不能说明水稻栽培技术
趋向成熟,排除C;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经济重心没有南移,排除D。
5.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
的“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地方行政机构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解析】选A。
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权力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
定治所,俨然成了封疆大吏。
于是州由刺史的监察区变成了一级行政区,郡则下降为二级行政
区,县降为三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形成,故A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排除B;材料显示,刺史制度的监察功能有所弱化,排除C;D结论由材料难以得出,故排除。
6.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
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联系并没有因为河西走廊的动乱而终止,故选B。
考点2 唐宋时期的社会状况
7.阅读下表,这反映了(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
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
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解析】选C。
据材料“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可知唐代灾害救济多集中于统治中
心及周围,故选C;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并不是灾害发生次数,排除A、B;材料只提到
唐代地方各道救灾情况无法判断中央政府力量对救灾实施的影响,排除D。
8.在宋代的布帛、茶、盐等重要商品的大宗交易中,商人之间,尤其在客商(行商)和铺商(坐商)
之间相当盛行赊买和赊卖。
这说明(
A.国家普遍推行茶盐官营制度
B.社会商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
C.商品销售方式出现重大变革
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监督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在客商(行商)和铺商(坐商)之间相当盛行赊买和赊卖”可知,这种
行为是建立在信用之上,而且“相当盛行”,故选B;根据材料“客商(行商)和铺商(坐商)之
间”无法判断其性质是国家控制,更多的是民间行为,排除A;根据材料“客商(行商)和铺商
(坐商)之间相当盛行赊买和赊卖”可知只是资金的往来方式变化,未体现商品销售方式的改
变,排除C;D与史实不符,排除。
考点3 其他角度
9.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
役。
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
一律编入正式户籍。
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调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解析】选B。
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
式户籍”可知,侨人由不负担国家调役,转变为需要负担,此举可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并且增
加调役来源,B正确;材料反映“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赋役来源,抑制士族势力膨
胀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土之间的矛盾,C错误;材料信息与实现经济重心
南移无关,D错误。
10.宋明时期,一些儒者以及医者纷纷援医入儒。
中医书籍《儒门事亲》中记载:“夫谷肉果菜
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
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
石。
”这反映出(
A.中医药学思想丰富了君主集权理论
B.中医理论推动了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
C.医学成为儒者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
D.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解析】选B。
据“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可知中医理论蕴含儒学治国之
道,“一些儒者以及医者纷纷援医入儒”体现的是中医理论与儒学治国理念相交织,说明中医
理论推动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