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人体的代谢与稳态一内环境...》338北师大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
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
能力目标: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目标: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P7问题中“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某家庭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表格”、“不同生物材料的pH表格”,引出内环境的概念、实质和特点。
2、展示内环境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各系统相互协调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3、通过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能力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展示内环境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功能的概念图
完成概念图
提出问题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升高、吃了酸性或碱性食物时,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会改变吗?
回答:不会
稳
态
展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提出问题:
(1)从该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这些信息说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含量处于动态平衡
思考,回答
概
念
的
展示某同学”家庭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自测表提出问题:(1)从该格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这些信息说明内环境的温度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1)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异;
(2)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也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在1℃左右波动;
(3)健康人的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大幅变化而发生很大变化,体温始终接近37
℃;
内环境的温度处于动态平衡
形
成
展示“不同生物材料的pH”表格提出问题:
(1)从该格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2)这些信息说明内环境的PH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
一、内环境稳态的
展示内环境的概念,指导学生在树上画出;并提出问题:内稳态环境的实找到并画出内环境的概念,并分析回答问题概念
质、特点和基础是什么:
实质: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特点: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基础:各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
分
析
与
讨
论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1)细胞如何获得所需营养物质?
(2)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如何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内环境要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协调才能配合完成
学生分析并回答
生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生2: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CO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
生3: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二内环境问题的调节机制
提出问题:机体内各个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教师讲解:
认识过程: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现在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学生阅读书本11页,找出答案
知
识
拓
内环境稳态遭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
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生1:有过发高烧的经历。
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
展
果?
3、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生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提出问题:
同学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内环境存在的重要意义:
(1)渗透压是________________
(2)适宜的体温和pH_________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含氧量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讲解: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发挥正常催化作用的基础;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含氧量是供给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基体中毒;教师总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问题。
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
地发挥催化作用。
课堂小结
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学生回忆
交流收获
生1:通过这堂课我知道了为什么发烧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感觉?
生2: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人的身体出现不适最终原因是因为内环境失调了。
布置作业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接近生活实际。
如何设置问题?如何选择教学材料?主要考虑接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
我认为,知识点再完备,如果学生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学习效果也
不可能很好。
特点二,本节课收集材料很丰富。
如血液检验化验单、pH值测定后的数据及图片、温度调查数据表、航天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等。
特点三,突出重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体验很多感性材料,最后归纳总结出概念,水到渠成。
关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的主体性较强。
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积极讨论,积极回答问题等。
师生双边交往很愉悦,体现快乐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