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选择性必修部分第32讲法律与教化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
第32讲 法律与教化
第二板块 选择性必修部分
历史
内容索引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 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
课程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热词聚焦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 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 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
(1)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 的形成及德治与法治之争、汉代以后的礼法结 合、宋代的基层教化、明清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2)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形成及特点、西方法律
4.经济观:儒家从维护西周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的角度,大力倡导井田制, 认为这是实行仁政的基础;法家则主张“坏井田、开阡陌”,建立以家庭为单 位的小农经济。 5.法律观:儒家主张“刑不上士大夫”,目的在于维护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法 家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
素养感悟 先秦两汉是中国法制观产生的初期,在学术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儒家与法家 的法制观及其激烈相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然而,儒法两 家的哲学基础不同,其法制观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相互对立之中又有 某些统一,最终确立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儒家化道路。
情境体验 3.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 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 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结合所学概括贝卡里亚的法学思想及其意义。
提示 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概念比较 法制与法治 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 的一种状态。法制的内涵比法治要小得多。中国古代制定了系统的法律 制度,但是法制仅仅是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不是法治国家,而是 “人治”国家。 概念阐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包括了三个层次: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 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情境体验 2.当代学者指出:唐律号称“一准乎礼”,明确宣称“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 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该学者的观点反映了中国法治的什么特 点? 提示 礼法结合,以礼为本。
对比分析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普通法系本来仅仅适用于英国本土,后来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英国的殖民 地基本上都采用普通法系的原则,普通法系才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体 系;大陆法系更贴近罗马法,受启蒙思想影响也更大。
情境体验 1.《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 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 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 严刑峻法。
情境体验 4.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 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指出了新中国立法的基本特点是 什么?
提示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主题一 从儒法之争到礼法融合
探究1历史解释——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 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提示 (1)焦点: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 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2)秦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 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过于 暴政,迅速灭亡。
三、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改革开放前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法律、法令,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 ②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 础。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 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 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
制度的基本特点、基督教会的发展演变及其教
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 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
化作用 (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法制成就、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形成、
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法治成就、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成就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1)西周时期: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写信给子产,反对 他刊布法律,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②主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③实践: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 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度:宋元明清在沿袭前朝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本朝的法律。即 重视“律”,又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 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3)基层教化 ①宋朝: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②明朝: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 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名师点拨 儒法之争 儒法之争是儒家和法家基于德刑关系而开展的争论。儒家基于“人性善” 的思想,而提出“以德治国”的主张;法家基于“人性恶”的思想,而提出“以法 治国”的主张。儒家无疑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而法家则深受帝王的青睐。 归纳总结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两大基本手段,这是中国古代 各朝代的共同点,但是,各朝各代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相对而言,秦朝更加 重视法制,但是,封建伦理道德建设相对薄弱。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3.宗教伦理与教化 (1)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 ①基督教统治的建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 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②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 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①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 主张。 ②局限: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形成 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
发展 前颁布的法律,构成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 法律制度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特征: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 罪推定原则。 (2)局限 ①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 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②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探究2历史解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材料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 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 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 罪殊死。”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 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 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制特点,并简 析其影响。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 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
渊源。
(2)发展
①背景:各日耳曼王国颁布的“日耳曼法”。教会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1世纪
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②普通法:也称“英美法系”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 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唐朝 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 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提示 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利于扩大 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认知深化】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1.历史观:儒家“法先王”与法家“法后王”。儒家推崇西周的文化,主张恢复 西周的礼制,法家与此截然相反,主张审时度势,“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 法而霸”,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政体观:儒言“分封”,法倡“郡县”。儒家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 王之制;法家力主建立君主专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家。 3.政治观: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贵 族等级制度;法家倡导“不世官”,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建立由中央任免的 官僚体制。
——《礼记·曲礼》 材料二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法 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 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羡齐非,一民之轨, 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形成
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 这就是普通法
发展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 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③大陆法系:也称“民法系” 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 宪法权威。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第32讲 法律与教化
第二板块 选择性必修部分
历史
内容索引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 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
课程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热词聚焦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 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 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
(1)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 的形成及德治与法治之争、汉代以后的礼法结 合、宋代的基层教化、明清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2)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形成及特点、西方法律
4.经济观:儒家从维护西周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的角度,大力倡导井田制, 认为这是实行仁政的基础;法家则主张“坏井田、开阡陌”,建立以家庭为单 位的小农经济。 5.法律观:儒家主张“刑不上士大夫”,目的在于维护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法 家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
素养感悟 先秦两汉是中国法制观产生的初期,在学术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儒家与法家 的法制观及其激烈相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然而,儒法两 家的哲学基础不同,其法制观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相互对立之中又有 某些统一,最终确立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儒家化道路。
情境体验 3.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 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 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结合所学概括贝卡里亚的法学思想及其意义。
提示 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概念比较 法制与法治 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 的一种状态。法制的内涵比法治要小得多。中国古代制定了系统的法律 制度,但是法制仅仅是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不是法治国家,而是 “人治”国家。 概念阐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包括了三个层次: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 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情境体验 2.当代学者指出:唐律号称“一准乎礼”,明确宣称“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 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该学者的观点反映了中国法治的什么特 点? 提示 礼法结合,以礼为本。
对比分析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普通法系本来仅仅适用于英国本土,后来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英国的殖民 地基本上都采用普通法系的原则,普通法系才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体 系;大陆法系更贴近罗马法,受启蒙思想影响也更大。
情境体验 1.《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 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 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 严刑峻法。
情境体验 4.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 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指出了新中国立法的基本特点是 什么?
提示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主题一 从儒法之争到礼法融合
探究1历史解释——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 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提示 (1)焦点: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 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2)秦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 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过于 暴政,迅速灭亡。
三、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改革开放前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法律、法令,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 ②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 础。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 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 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
制度的基本特点、基督教会的发展演变及其教
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 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
化作用 (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法制成就、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形成、
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法治成就、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成就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1)西周时期: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写信给子产,反对 他刊布法律,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②主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③实践: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 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度:宋元明清在沿袭前朝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本朝的法律。即 重视“律”,又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 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3)基层教化 ①宋朝: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②明朝: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 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名师点拨 儒法之争 儒法之争是儒家和法家基于德刑关系而开展的争论。儒家基于“人性善” 的思想,而提出“以德治国”的主张;法家基于“人性恶”的思想,而提出“以法 治国”的主张。儒家无疑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而法家则深受帝王的青睐。 归纳总结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两大基本手段,这是中国古代 各朝代的共同点,但是,各朝各代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相对而言,秦朝更加 重视法制,但是,封建伦理道德建设相对薄弱。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3.宗教伦理与教化 (1)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 ①基督教统治的建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 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②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 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①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 主张。 ②局限: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形成 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
发展 前颁布的法律,构成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 法律制度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特征: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 罪推定原则。 (2)局限 ①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 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②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探究2历史解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材料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 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 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 罪殊死。”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 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 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制特点,并简 析其影响。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 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
渊源。
(2)发展
①背景:各日耳曼王国颁布的“日耳曼法”。教会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1世纪
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②普通法:也称“英美法系”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 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唐朝 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 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提示 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利于扩大 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认知深化】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1.历史观:儒家“法先王”与法家“法后王”。儒家推崇西周的文化,主张恢复 西周的礼制,法家与此截然相反,主张审时度势,“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 法而霸”,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政体观:儒言“分封”,法倡“郡县”。儒家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 王之制;法家力主建立君主专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家。 3.政治观: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贵 族等级制度;法家倡导“不世官”,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建立由中央任免的 官僚体制。
——《礼记·曲礼》 材料二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法 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 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羡齐非,一民之轨, 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形成
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 这就是普通法
发展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 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③大陆法系:也称“民法系” 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 宪法权威。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