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五章 D 重力势能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势能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播放新
闻:托举生命最美妈妈吴菊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让最美妈妈受伤的原因?引出被
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这么大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学生利用妞妞和成年人从高空掉下对吴菊萍伤害情况进行探究、验证学生的猜想
学生总结出.结论 1、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过渡:如何定量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功
一、重力做功
1、探究情景: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为h1的初位置A沿三种不同的路径运动到高为h2的末位置B,试求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师: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一个问题?
生: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
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容易研究呢?
生:因为这两个问题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直线,所以在研究重力做功问题上比较容易研究.学生活动:计算前两种情况,找两位学生上黑板求解
师:第三个图的困难在哪里?
生:力做功的路径是曲线.不容易研究.
师(鼓励):说说看,我们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
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生2:曲线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可以把这一条曲线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线组成,师(表扬):这个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根据这个同学的分析方法,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生:在第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和前两种情况中重力做的功相同.
2、尝试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
、二、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mgh1、mgh2两个量是用来描述初末状态能量特点的,为重力势能概念的提
出作思路引导.
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学生活动:预习课本,填写下表
二、重力势能
1、表达式
文字叙述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与所处的乘积.
2、国际单位,符号为
3、是矢量还是标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W G= --- = ---
讨论:一物体在某一位置,重力势能是一个定值吗?与什么有关?你能否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通过交流得出:
(1)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又叫零势能面)
(2)同一位置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3)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为参考平面
思考:以三楼地面为参考平面,小球在A、B两位置的重力势能如何区分?
(类比温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思考后并填写下表
(1)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的高度为
重力势能为(填零、正或负)
重力势能为正表示
(1)在参考面下方的物体的高度为,
(2)重力势能为(填零、正或负)。
重力势能为负表示
5.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
师: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
生(齐声回答):当然是物体具有的.
师:如果没有地球,有没有重力呢?
…生(开始疑惑):当然没有。
师: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
生:重力势能应该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而不是地球上某一个物体单独具有的,
师:不只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学以致用]: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所选择的参考平面小球在A点的
重力势能
小球在B点的重
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
小球重力做的功
桌面
h
h
h
A
B
三[小结]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方法
(一)重力做功及其特点:
1、WG =mgh1-mgh2 == EP1 -EP2
2、重力做的功只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与路径无关。
(二)重力势能
1、表达式:EP = mgh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3、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4、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
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微元法
四、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填完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重力势能
(一)重力做功及其特点:
1、WG =mgh1-mgh2 == EP1 -EP2
2、重力做的功只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与路径无关。
(二)重力势能
1、表达式:EP = mgh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3、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4、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
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微元法
六、课后反思:
1.本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
通过预习、讨论、总结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