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民国前期的统治(1912—1927年)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民国前期的统治(1912—1927年)
一、选择题
1.1913年,陆军总长兼湖北都督段祺瑞认为“以二城门为标榜,致军民脑筋易起浮动观念”,下令将武昌首义的“起义门”“聚义门”改回原名“中和门”“通湘门”;翌年接任都督的段芝贵下令将起义门城楼建筑拆毁,仅剩下城门拱洞与断壁。

这一做法旨在()
A.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 B.为武汉的城市发展拓展空间
C.为复辟封建帝制造势 D.重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
2.如图漫画选自1913年2月28日出版的《新闻报》,漫画中正在亭子里饮酒的是宋教仁。

据图判断,漫画的寓意是,宋教仁()
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B.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坚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D.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1914年4月,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条例》,严禁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之报道,违者不仅报纸须被禁发行,而且发行、编辑、印刷人员均须处有期徒刑,并不得适用刑律自首减刑之规定。

上述措施()
A.旨在服务封建势力的专制诉求 B.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出现
C.维护了孙中山临时政府的统治 D.说明政府控制了社会舆论
4.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置立法院于总统管辖之下,设参政院为虚设的咨询机关等。

该约法的颁布()
A.反映了国人宪政理念的日益深化 B.体现了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
C.在法律上为专制独裁奠定了基础 D.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在当时的中国只能实行总统制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6.1912年至1916年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产生了唐绍仪、段祺瑞等8届内阁;1916年至1924年的9年间,则先后历经了27届政府内阁,其中最短的两届内阁存在不到一周。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体制存在缺陷 B.各地军阀割据混战
C.责任内阁名存实亡 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7.《知音》是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老电影,讲述了云南督军蔡锷被袁世凯以高官厚禄拉拢进京,以期助己复辟。

而对袁世凯媚日卖国和复辟行径心存激愤的蔡锷,却在“知音”小凤仙相助下摆脱袁氏监视逃离京城,回到云南举起反袁大旗的传奇故事。

《知音》的历史背景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府院之争 D.护法战争
8.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

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A.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9.如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
1914年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
1917年“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A.政权更替的频繁 B.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C.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0.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这说明了中国()
A.通过参战完全收回了山东主权 B.参战是协约国胜利的决定因素
C.国际地位已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D.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1.1917年,北洋政府决定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北洋政府没有派军队直接参战,而是派遣约14万名中国劳工奔赴战场。

中国劳工在战场从事着清理战场、修铁路、挖战壕等繁重的工作。

中国能成为战胜国,他们功不可没。

下列对“北洋政府参战”解读正确的是()A.意在收回部分国家主权 B.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C.折射出北洋政府的腐朽 D.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支持正义而战
12.下图所示可用于说明民国初年()
A.民族企业经营方式的近代化 B.民族企业资金周转十分困难
C.轻工业成为民间投资的重点 D.实业家大都实行股份制经营
13.汉冶萍公司在1914年初除新建的大冶铁厂外,还兴建了5个钢铁厂;龙关铁矿公司、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上海和兴钢铁公司、扬子江机器公司,在汉口的炼铁厂也都在1916年至1919年间建立起来。

促使这一时期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国民政府的政策鼓励
C.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14.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

”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15.民国初年,京剧名家俞振庭主演的《闹昆阳》,戏中的反面兵将“都扮成英美人,身穿洋装,头戴高帽,黄头发,高鼻子,满口‘也司’‘也司’……一打仗,一交手,就立刻被
对方打倒,真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座客看了这种情况,莫不大笑”。

这反映了()A.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 B.文明开化成为社会风尚
C.社会大众的反帝意识 D.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
16.《青年》(《新青年》前身)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

人们经常用“LaJeunesse”来称呼《青年》杂志。

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C.上海是法租界,在杂志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 D.这本杂志是与法国人合编的
17.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们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们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

”由此可见,陈独秀()
A.提倡抛弃传统的思想文化 B.过于强调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
C.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
18.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指出:“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并号召人们树立“真实的合理的”信仰。

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B.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C.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 D.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重塑
19.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中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革面洗心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

就是改学了德文或世界语,也未尝不可以拿来做黑幕,讲忠孝节烈,发表他们的荒谬思想……所以我说,文学革命上,文学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

”据此可知,傅斯年意在强调()
A.倡导文学通俗性和国民性 B.以思想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C.反对风行一时的白话文学 D.彻底摆脱封建旧文学束缚
20.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批判新文化运动中的过激派,提出“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向天空飞翔一般”。

这说明()
A.全盘西化的倾向得以扭转 B.民主科学思潮宣告破产
C.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D.救亡运动进入理性阶段
21.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提出“尊劳主义”,呼吁青年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并针对“许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间”,号召青年“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

可见,李大钊是在号召青年()A.融入劳工启发民众 B.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C.宣传自由民主思想 D.体验黑暗追求光明
22.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明确指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否定走苏俄的革命道路 B.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D.主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23.“以目前中国无产阶级的现状,扶助民主派起来共同打倒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确实必要”“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

”这表明此时的中共()A.主张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B.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进一步深化
C.实现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D.正式制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24.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A.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25.如下图所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1918年评义和团: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须要中国在克林德就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材料二陈独秀1924年评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
——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陈独秀对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选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

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

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

“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孙中山先生主要活动
1894年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建议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5-1911年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1917年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A 4.C 5.C 6.A 7.B 8.A 9.C 10.D 11.A 12.A 13.A 14.A 15.C 16.B 17.D 18.D 19.B 20.C 21.A 22.B 23.B 24.A 25.C
二、非选择题
26.(1)材料一认为义和团滥杀无辜是历史耻辱;材料二认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反帝精神,是民族荣誉。

(2)第一则文章写于1918年,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倡导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抨击否定义和团的野蛮行为;第二则文章写于1924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列强的侵华本质,开始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暴力革命,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

(答“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潮流”也给分)两种观点都体现陈独秀先生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27.(1)措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变化:政治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社会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缺陷: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

新的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

(3)理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

(4)事件:国民大革命。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8.观点:孙中山是为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阐述: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创办了兴中会,后整合为中国同盟会,把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

随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
争,始终为维护共和而奔走努力。

所以说,孙中山一生为革命而奋斗,为维护共和而奋斗,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