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治理”义动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各个时期“治理”义动词词义研究
(16)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

(《盐铁论·力耕》28页)
(17)蒲多壮士,又难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193页)
治理义“治"可与能愿动词一起连用表示否定意义。

(18)盗贼发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摄,奸邪起不能塞,官耗乱不能治,四时不和不能调,岁谷不熟不能适。

(《史记·日者列传》3218页)
“治”前也可以带上相应的状语,如“用道治”就是“用道义治理”,“法治”就是“用法律治理”的意思。

(19)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

(《史记·蒙恬列传》2569页)(20)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史记·蒙恬列传》2566页)
“治”也可以做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以下用例:
(21)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

(《史记·五宗世家》2097页)
(22)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汉书·礼乐志》885页)(23)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

(《论衡·逢遇》2页)
这一时期,“治”也可用于“’于”结构,表示被动意义。

(24)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

(《史记·魏世家》1836页)
治理义“治”也可以加上反身代词“自”构成词组“自治”。

如以下用例:(25)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乱。

(《淮南子·诠言训》755页)
同时,也出现了双音节词“治理”。

(26)壹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汉书·赵广汉》2392页)
这一时期“始”作为治理义只在《史记》中出现过。

(1)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畴。

(《史记·秦本纪》179页)
(2)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

(《史记·夏本纪》79.80页)司马贞索隐:“古文尚书作:在治乎,今文作:采政乎。

”2.2.1.2扶
两汉时期“扶”作为治理义的用例较先秦时期有所增加,主要出现于《淮南子》和《汉书》之中。

2.各个时期“治理”义动词词义研冗
(12)故魏两用楼翟、吴起而亡西河,滑王专用淖齿而死于东庙,无术以御之也。

(《淮南子·汜论训》678页)
同时,“御”也可用于“’于”结构,表被动意义。

(13)景阳淫酒,被发而御於妇人,威服诸侯。

(《淮南子·汜论-i)J1))702页)两汉时期也出现了双音节词“制御”,如用例(14),“制御”相当于“统治,治理”之义。

(14)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271页)
2.2.1.9宰
“宰”为两汉时期新增的治理义动词。

“宰”的本义为“被主宰的家奴”,甲骨文为阐,字形像奴隶在屋内劳动。

《说文·^部》:“宰,辜人在屋下执事者。

"1段玉裁注:“阜人在屋下孰事者。

此宰之本羲也。

引伸焉宰制。

”2《小尔雅.广诂》:“宰,治也。

”3《广雅·释言》:“宰,制也。

”4《玉篇·^部》:“宰,治也,制也。

”5这里“宰”被解释为“治理”之义。

单音节动词“宰”可接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是具体的“国家”、“地区”、“人”、“事物”,如以下用例:(1)今摄皇帝背依践祚,宜异于宰国之时,制作虽未毕己,宜进二子爵皆为公。

(《汉书·王莽传上》3003页)
(2)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汉书·张良传》1578页)
(3)而御世宰物者,不导之研精新学新理,而别以一物焉衡其虑困其心,如此则其心不杂,心不杂则皆为我用矣。

(《论衡·附录》640页)
(4)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群僚,衡平天下。

(《汉书·王莽上》3004页)颜师古注:“宰,治也。

”“宰”为治理之义。

“宰”的组合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名词。

如以下用例中的“宰不平”,即“治理不平之事”。

(5)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汉书·张耳传》1439页)
同时,也可以以双音节的形式出现,如“宰匠”,表示“主宰,治理”之义。

(6)诚通乎二十篇之论,睹凡得要,以通九野,径十门,外天地,捭山川,其于逍遥一世之间,宰匠万物之形,亦优游矣。

(《淮南子·要略》1213页)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p吲.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51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40页。

3(清)葛其仁著.,J、尔雅疏证D咽.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页。

4张揖撰,曹意音.广雅D川.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54页。

5张氏泽存堂本.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209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1.10理
“理”在先秦时期的使用次数只有11次,两汉时期“理”作为治理义比较常见,使用次数大为增加,增加到114次,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治理义“理”所能支配的对象范围很广,除了先秦时期的“国家”和“事物”,还可以是“政权”、“地区”、“人民”、“军队”,如以下用例:
(1)王者自下承天理物。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1183页)
(2)厌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尊君也。

(《淮南子·诠言训》743页)
(3)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

(《汉书·律历志上》836页)
(4)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

(《汉书·杜钦传》2031页)
(5)臣相幸得各位,不能奉明法,广教化,理四方,以宣圣德。

(《汉书·魏相丙吉传》2348页)
(6)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後百姓均平,各安其宇。

(《盐铁论·地广》179页)
(7)朕承太祖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德不能绥理宇内,百姓怨望者众。

(《汉书·成帝纪》228页)
(8)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

(《史记·天官》1347页)
同时,也可以“领理”、“统理”、“经理”、“营理”、“疆理”这样双音节的形式出现。

(9)苍颉之初作书,以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

(《淮南子·泰族训》1136页)
(10)谢忽梦郭与人于浙江上争樗蒲钱,因为水神所责,堕水而死。

已营理郭凶事。

(《搜神记·卷十》103页)
(11)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汉书·沟洫志》1345页)
(12)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史记.秦始皇本纪》250页)
其中双音节词“统理”其后的施事对象可以是“国家”和“事物"。

(13)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2501页)
(14)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汉书·董仲舒传》1902.19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