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_周传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学报,41(2):178-192(2002年4月)Acta P alaeontologica Sinica ,41(2):178-192(Apr .,2002)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
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周传明 陈 哲 薛耀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提要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微体化石产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部含磷地层中,微体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sterocaps oides sp .,Megasphaera inornata ,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 ,M .gracilentum ,丝状蓝绿藻Siphonophycus septatum ,S .robustum ,S .tpicum ,S .kestron ,S .soldium ,Oscillatoriopsis sp .和Salome nunavutensis ,以及可能的多细胞藻类。

该化石组合的发现为中国南方扬子区陡山沱组含磷岩系中微体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关键词 疑源类 丝状蓝绿藻 陡山沱组 朝阳磷矿 江西
收稿日期:2001-1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020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77700),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KZC X -2-116)联合资助
中国南方扬子区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以其磷酸盐化精美保存的化石群而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发现于贵州省瓮安磷矿的瓮安生物群最为著名(薛耀松等,1995;Zhang et al .,1998,Yuan and Hof -mann ,1998;Xiao et al .,1998,1999,2000a ,b )。

类似的化石组合在陕西勉县茶店(Xiao et al .,1999,2000a )和湖北保康都有发现。

然而,在江西上饶朝阳磷矿陡山沱组上部的含磷层位中产出的化石组合却有所不同,在该地区,到目前为止主要发现了大型刺饰疑源类和丝状蓝绿藻化石,而在瓮安和
保康大量存在的多细胞藻类化石在朝阳却极少保存。

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当时三地所处的古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所不同。

本文报道在江西上饶朝阳磷矿发现的微体化石组合,其中包括疑源类、丝状蓝绿藻以及可能的多细胞藻类化石,标本均产自陡山沱组第8层。

1 地质背景
朝阳磷矿位于江西省上饶县朝阳镇(蔡家街)境内(插图1),化石样品采自磷矿区的王家源村剖面。

作为从新元古代晚期到早寒武世成磷事件的第
一幕,陡山沱期沉积在中国南方扬子区广泛出露。

该时期,江西上饶朝阳地区在古地理上位于鄱阳古岛和华夏古陆之间的浅水陆架相区(插图2)(曹瑞骥等,1989)。

剖面上,陡山沱组与下伏南沱组冰碛
岩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灯影组白云岩整合接触(插图3)。

地层描述如下(从上到下):
灯影组
10.黑色中厚层夹薄层状微晶白云岩,风化后浅
棕褐色,底部含大的白云岩结核及透镜体,见斜层理。

薄板状白云岩层间及与中厚层状白云岩过渡层面上夹有灰绿色页岩薄层。

3.65m
整合?
陡山沱组
9.黑色碳质页岩,含黑色微晶白云岩透镜体及团块。

中下部在短距离内变为不规则白云岩透镜体夹碳质页岩至黑色微晶白云岩。

顶底界面具大的波状起伏面,可能是水下冲刷作用造成的。

1m
8.含胶磷矿团粒、砂屑条纹微晶白云岩夹硅质磷块岩及含磷硅质岩薄层,横向上可变为核形石硅质岩。

白云岩呈中-薄层状,层纹发育,常见波痕和斜层理。

常见硅磷质结核和透镜体。

磷块岩一般呈1—2cm 的薄层或条带,硅化严重。

镜下观察多为含磷内碎屑硅质岩,部分砾屑本身为砂屑硅质岩,表明其形成过程至少经
插图1 朝阳磷矿交通位置图
M ap showing the l ocation of Chaoyang Phosphorite Depos it
插图2 朝阳磷矿所在地区古地理图
Pal eogeographical map of C haoyang Phosphorite Deposit during the Doushantuo period
×剖面位置(showing
the l ocation of meas u red section at Chaoyang )
历了两次剥蚀和搬运。

顶部40—45cm 为硅质含核形石微晶白云岩,核形石大多已硅化,直径一般小于3mm ,呈条纹或条带状分布。

该层中上部为主要产化石层位。

19.95m 7.中层状含锰白云岩夹粉砂质页岩条带。

风化后白云岩呈暗棕色土状。

1.9m
6.紫红色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

中、上部夹薄层状(10cm )紫褐色层纹状粉砂质泥云岩或粉砂质白云岩。

24.4m 5.浅灰-灰白色含锰微晶白云岩,见硅质团块。

10.76m
4.上部: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偶见白云岩夹层。

中部:灰、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状含锰白云岩(单层厚10—15cm ),局部夹磷质条带并结成10—20cm 厚的中薄层状夹层。

底部:黑色粉砂质页岩。

总厚
5.24m 。

3.浅灰色薄层状含锰白云岩夹灰色-绿灰色页岩。

上部:白云岩单层厚5—9cm ,厚0.7m 。

中部:白云岩单层厚2—5cm ,厚0.45m 。

下部:白云岩单层厚8—9cm ,厚0.55m 。

2.浅灰白色-肉红色含锰微晶白云岩,厚层至块状。

风化后棕灰色。

见纹理,并有微斜层理。

4.84m
平行不整合
南沱组
1.顶部:灰黄色含砾粉砂质泥岩。

朝阳磷矿陡山沱组可以划分出两个沉积旋回。

第一个旋回包括2—5层,第二旋回包括6—8层,第9层则与上覆灯影组构成另外一个沉积旋回。

第一旋回反映了南沱冰期结束后一次海水由浅变深,然后又变浅的过程,第二旋回则是一个明显的向上变浅的序列。

两个旋回可以分别和贵州省瓮安磷矿陡山沱组的两个沉积旋回相对比(周传明等,1998)。

只是在朝阳磷矿陡山沱组第5层顶部未发现古喀斯特沉积间断面,同时两地在两个沉积旋回中岩性也有所不同:瓮安磷矿第一旋回中沉积了薄板状磷块岩,而在朝阳磷矿相应层位第4层则为粉砂质泥页岩,局部夹磷质条带;瓮安磷矿第二旋回以黑色磷块岩层开始,向上变为含化石碎屑磷质白云岩、条带状白云质磷块岩(或磷质白云岩)及内碎屑白云质磷块岩,而在朝阳磷矿则从粉砂质泥岩开始,向上变为微晶白云岩、碎屑硅质磷块岩或含磷硅质岩。

很明显,虽然岩性不尽相同,但两地的沉积序列是一致的。

179
第2期周传明等: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插图3 朝阳磷矿陡山沱组柱状图
Stratigraphy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at Chaoyang
Phosphorite Deposit
含化石层位第8层中常见波痕和斜层理构造,岩石中含大量砂砾级内碎屑(图版I,图1,6),并见大量硅化核形石(图版I,图2,4)。

所有这些沉积现象都指示了含化石层形成于正常浪击面之上的潮下带浅水沉积环境。

朝阳地区上震旦统(末元古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下伏于下寒武统荷塘组黑色页岩之下,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覆于南沱组冰碛岩之上,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这种地层框架在整个扬子区都可以追溯和对比。

扬子区震旦系中典型的“三段式”岩性和生物地层组构(冰碛层,陡山沱组大型刺饰疑源类组合层,灯影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层)在世界其它地区的相当地层序列是常见的(Knoll and Xiao, 1999)。

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对比表明,陡山沱组的沉积晚于全球分布的马兰诺冰期(M ari-noan Glaciation),而早于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Assemblage)广泛分布的沉积地层。

根据以上地层对比,结合在西伯利亚、纳米比亚以及在阿瓦龙半岛(Avalon Peninsula)新元古代地层精确的U-Pb法年龄,Knoll和Xiao(1999)推测陡山沱组的沉积年龄很可能在550—600Ma之间。

2 朝阳磷矿微化石组合及讨论
朝阳磷矿微化石组合产于陡山沱组的第8层。

主要包括营浮游生活的大型刺饰疑源类和营底栖生活的丝状蓝绿藻化石。

含化石的岩石类型为砂砾屑硅质磷块岩、含磷质碎屑白云岩。

镜下观察,砂砾屑硅质磷块岩硅化严重,并发生后期重结晶作用。

丝状蓝绿藻化石主要以有机质成分保存于硅化碎屑或基质中,少量球状疑源类化石以碎屑形式保存于白云岩中(图版I,图3,5),它们并不是原位保存的化石组合。

因此,朝阳磷矿的微体化石组合并不具有典型的古生态学意义。

疑源类 朝阳磷矿陡山沱组产出的大型刺饰疑源类化石大多常见于扬子地台其它地区的同期地层。

它们主要以生物碎屑形式出现在微晶白云岩中(图版I,图3,5),以有机质保存,局部黄铁矿化。

因有机质降解作用,以及在搬运过程和后期成岩改造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保存精美程度远不如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保存的化石(Zhang et al., 1998;Yuan and Hoffman,1998),以及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原位保存的硅质渗透矿化的疑源类化石(尹磊明等,1978;Zhang et al.,1998)。

除刺饰疑源类外,还常见无刺饰的球形疑源类化石。

经鉴定,疑源类组合包括Asterocapsoides sp., Megasphaera inornata Chen et Liu,1986,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Chen and Liu, 1986),emend.Zhang,Yin,Xiao et Knoll,1998, M.gracilentum(Yin C.),new comb.Zhang, Yin,Xiao et Knoll,1998(图版I,图3,5;图版II,图1—6)。

丝状蓝绿藻化石 朝阳磷矿陡山沱组第8层,除疑源类化石外,还产出大量形态类型多样的丝状体化石。

镜下观察,蓝绿藻化石大多保存在硅质岩或硅质碎屑中,岩石和碎屑本身由于后期重结晶作用而变成微细晶紧密镶嵌的硅质岩。

部分丝状体化石亦被硅化,丝状体表现为有机质降解后残留下来的“影子”(图版V,图1,4,5),后期硅质的重结晶作用对化石的保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破坏,因此现在看到的丝状体化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生活时的原貌。

部分受成岩作用改造影响较小的丝状体,管壁保存清晰完整,基本反映了其生存时的形态和大小(图版IV,图1,2,6;图版V,图2,6)。

更有少量化石沿丝状体管体分布着有机质降解残留下来的碳质物(图版IV,图3,4,5)。

丝状体化石在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

综合生物学和埋藏学研究方法,根据化石中保存的不易降解的细胞壁、胶鞘、外包膜或其它结构和现生丝状蓝
180 古 生 物 学 报第41卷
绿藻的对比研究,绝大多数在元古代地层中保存的丝状体化石的亲缘关系被解释为与蓝绿藻有关(Butterfield et al.,1994;Knoll et al.,1991; Knoll,1982,1992;Schopf and Klein,1992;Yin, 1987,1991;Zang and Walter,1992;Zhang,et al.,1998)。

丝状蓝绿藻是元古代微生物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例如曹瑞骥等(2001)研究了安徽淮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叠层石Conophyton的形态发生,由于叠层石在成岩早期被硅化,建造叠层石的微生物席(主要是丝状蓝藻Siphonophycus inornatum Y. Zhang)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朝阳磷矿丝状体化石组合共包括3属7种,即: 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picum, S.kestron,S.soldium,Oscillatoriopsis sp.以及Salome nunavutensis。

S iphonophycus是扬子区陡山沱期微生物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以Siphonophycus为主的微生物藻席主要发生在陡山沱组下部燧石条带中(Zhang et al.,1998),它们往往表现为紧密地相互缠绕,呈近水平方向展布。

大部分藻席为原地保存,但保存较好的化石往往出现在异地埋藏的藻席碎屑中(Yin, 1991)。

朝阳磷矿陡山沱组中Siphonophycus类的丝状体化石保存在含磷硅质岩或硅质碎屑中。

S iphonophycus是一个典型的丝状体形态属,它包括那些不分叉、不具横隔壁、具光滑壁的管状丝体。

Schopf(1968)在研究澳大利亚元古代苦泉组微生物组合时,将横断面直径介于8.3—15μm,且无细胞隔的丝状体建立了S iphonophycus属,将无细胞隔、直径介于2—4.5μm的丝状体建立了Eomyc etopsis属,而将直径更小的(约1μm)丝状体定义为Tenuofilum属。

以后陆续的研究表明上述3属均为不具外胶鞘且无细胞隔的丝状体,它们的区别只在于丝状体横断面直径的大小不同(Hof-mann,1976;Knoll,1981,1991)。

Butterfield等(1994)对Siphonophycus作了进一步研究,修订后的S iphonophycus属包括5种,它们是:S.septa-tum(1—2μm),S.robustum(2—4μm),S.typ-icum(4—8μm),S.kestron(8—16μm)和S. solidum(16—32μm)。

很明显,尽管这种分类简便易行,但不具有生物分类学上的意义。

大多数新元古代的Siphonophycus类的丝状体化石被认为属于蓝绿藻门中的颤藻目(Zhang et al.,1998)。

朝阳丝状体化石组合包括了上述Siphonophycus的5种。

朝阳磷矿丝状蓝绿藻化石组合还包括一个特别的化石类型,它们不像上述S iphonophycus类那样丝状体相互穿插缠绕,而是表现为束状排列,或者局部相互缠绕,但丝状体有明显的延伸方向(图版V,图1,4,5),丝状体直径大小从5μm到近40μm,变化较大。

Zang和Walter(1992)报道了安徽淮南新元古代刘老碑组中发现的丝状蓝藻化石Poly tri-choides lineatus Hermann emend.Hermann,1976,其特征是“平行排列的丝状体,不分叉,紧密排列而形成集群体,丝体3—6.2μm宽,群体9.5—25μm 宽,可达100μm长”,当前描述的呈束状排列的丝状体化石与其排列方式很相似,但个体和群体大小却都比刘老碑组中的大得多。

并且Polytrichoides 多列丝体一般都有共同的外衣鞘包裹,与上述化石明显不同。

我们目前仍将它们归入Siphonophycus。

另外,我们在朝阳磷矿还发现了Oscillatori-opsis属的化石(图版III,图5,6)。

该化石为单列细胞组成的丝体,细胞长度小于细胞宽度,丝体不分叉,无外胶鞘。

同Siphonophycus一样,一般根据丝体的宽度来定义Oscillatoriopsis属的不同种,主要根据统计大量标本而得出的不连续的丝体直径等级(Butterfield et al.,1994)。

朝阳的Oscillatoriopsis 化石丝体直径较以往发现的化石大得多,达38—50μm。

同时考虑到目前仅在一块薄片中发现2个化石标本,我们暂时把它放入Oscillatoriopsis属的一个未定种。

我们在同一块薄片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丝状体化石,丝体不分叉,不具横隔壁,直径最宽可达80μm,最明显的特征是丝体保存了2至多层外胶鞘(图版III,图1—4)。

Rugosoopsis是一类具显著两层壁(胶鞘)的丝状体,管状内胶鞘稳定光滑,外胶鞘具明显横隔壁结构。

现生蓝藻Ly ngbya(Horody ski et al.,1977)具有相似的特征,因此R ugosoopsis被解释为蓝绿藻化石(Butterfield et al.,1994)。

Ru-gosoopsis化石在西伯利亚和斯匹茨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Butterfield et al.,1994)新元古代地层以及加拿大北部晚中元古代Hunting组(Butter-field,2001)中有发现和报道。

朝阳化石虽然具有两层或多层胶鞘,但它的外层胶鞘明显不具有横隔壁结构。

Butterfield(2001)最近报道了从加拿大北部中元古代晚期Hunting组燧石中发现的Salome nunavutensis化石,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体较大(8—38μm宽),具明显多层胶鞘,它与该属模式种S. svalbardensis最明显的区别是后者保存了具细胞结
181
第2期周传明等: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构的丝体(Knoll,1982)。

Butterfield(2001)将Sa-lome nunav utensis与具多层胶鞘的现生蓝藻Lyng-bya aestuarii,L.majuscula或Phorm idium am-biguum相比较,并解释其为丝状蓝绿藻化石。

因此,根据以上讨论,我们把朝阳特征相似的化石(图版III,图1—4)归入Salome nunav utensis。

多细胞藻类化石 多细胞藻类化石在朝阳磷矿比较少见,目前我们仅发现一块标本。

由于成岩期硅质重结晶作用的影响,化石保存较差(图版I,图7,8)。

3 属种描述
疑源类 Acritarcha Evitt,1963
棘刺亚类 Acanthomorphitae Downie,Evitt et Sar-jeant,1963
拟星球藻属 Genus Asterocapsoides Yin et Li, 1978
模式种 Asterocapsoides sinensis(Yin et Li,1978) emend.Zhang,Yin,Xiao et Knoll,1998
拟星球藻(未定种) Asterocapsoides sp.
(图版I,图5;图版II,图6)
描述 球形,直径250—480μm。

具双层壁结构,其中在外壁上均匀分布短锥状刺,刺饰与球体中央腔相连通(图版II,图6),断面呈近正三角形,刺饰基部宽约20—60μm,长可达40μm。

外壁和刺饰外均沉淀了成岩期磷质包壳。

化石为有机质保存。

讨论 尹磊明等(1978)首先描述了湖北省长阳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发现的球状疑源类Asterocap-soides sinensis,Zhang等(1998)对该种进行了修订,将其描述为球形、具双层壁结构,锥状刺仅出现在内壁上,因此它与Asterocapsoides sp.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但从化石图版上(Zhang et al.,1998,Fig.5.
10)很难辨认出其双层壁的结构。

另外通过仔细观察朝阳Asterocapsoides sp.的化石标本,发现两层壁在局部是相连的(图版I,图5),因此也并不能够排除所谓的两层壁其实是细胞质壁分离的表现。

考虑到Asterocapsoides sp.化石标本数量较少,而化石个体大小和刺饰形态均与Asterocapsoides属特征相符合,我们目前暂时把它定为该属的一个未定种。

Zhang等(1998)报道了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的Distosphaera speciosa,化石为具双层壁的球体,但与朝阳化石不同的是它的内外两层壁上都出现刺状装饰。

另外类似的化石还有在格陵兰志留纪灰岩中发现的磷酸盐化保存的被称为“m azuel-loids”的微体化石(Aldridge and Armstrong,1981; Hǜsken and Elserhardt,1996)。

产地层位 江西省上饶县朝阳磷矿陡山沱组上部。

大藻球属 Genus Megasphaera Chen et Liu,1986模式种 Megasphaera inornata Chen et Liu,1986无饰大藻球 Megasphaera inornata C hen et Liu, 1986
(图版II,图1,2)
1986 Megas phaera inor nata Chen et al.,陈孟莪等,51页,图版1,图4.
2000 Megasphaer a inorna ta Xiao et Knol l,p.773,figs.3.1—3.5,
3.7,3.11.
描述 化石球形,外表光滑无装饰;直径一般100—300μm;外壁和内含物似为有机质保存,部分球体壁外有次生磷质沉淀加厚,球体显示不光滑外表;壁厚约10—20μm。

球体内含物多发生收缩变形,剩余空间被硅质充填。

讨论 陈孟莪和刘魁梧(1986)首次描述了从贵州省瓮安磷矿发现的Megasphaera化石,Xiao和Knoll(2000a)对该属进行了详细的补充描述。

修订后的Megasphaera包括2种,即:Megasphaera inor-nata和Megasphaera ornata,囊括了所有产于陡山沱组内部只有一个球体的球状化石,化石直径400—1100μm。

Megasphaera ornata同样发现于贵州省瓮安磷矿陡山沱组,首先由Yin和Xue (1993)报道,它与Megasphaera inornata的区别在于球体表面具有显著的瘤状装饰。

但真正明确无误地从酸泡法处理出来的标本中区分Megasphaera 属的两个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许多Megasphaera ornata化石的具瘤状装饰的外壁在埋藏前的搬运过程和室内酸泡处理过程中被破坏掉,而导致它被误鉴定为Megasphaera inornata。

同时,我们在处理瓮安和其它地区陡山沱组磷酸盐化标本时,发现许多具瘤状装饰的球状化石内部包含多个小球体,小球体排列方式类似于Parapandorina(薛耀松等, 1995;Xiao et al.,1998;Xiao and Knoll,2000a)。

但后者被描述为具光滑的外壁(薛耀松等,1995;Xi-ao and Knoll,2000a),而具瘤状装饰的Megasphaer-a ornata内部被定义为只含有一个球体(Xiao and Knoll,2000a)。

因此,关于Megasphaera和Para-pandorina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讨论。

182 古 生 物 学 报第41卷
另外,具有类似球体内部原生质收缩变形结构的瓮安化石被鉴定为动物原肠胚化石(Chen et al., 2000),对此我们同意Xiao等(2000b)的意见,认为这些并非原始生物结构,而是生物死亡后或成岩期变形的结果(图版II,图1)。

朝阳Megasphaera inornata化石个体直径小于瓮安等地产出的化石,但除此以外它们具有相似的特征,因此仍将其归入Megasphaera属。

大刺球藻属 Ge nus M eghystrichosphaeridium Zhang, Yin,Xiao et knoll non Chen et Liu,1986
模式种 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 Chen et Liu,1986
茶店大刺球藻 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C hen et Liu,1986),emend.Zhang,
Yin,Xiao et Knoll,1998
(图版II,图5)
1986 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 is Chen et al.,陈孟莪等, 51页,图版2,图2,4,5.
1993 Unnamed acritarchs Yuan et a l.,袁训来等,419页,图版2,图4—7.
1993 Spine-spheroidal acritarch w ith conical spines,Yin and Xue, 1993,p.171,pl.1c.
1998 Meghys trichos phaeridium chadianensis(Chen et Liu),new comb.,emend.Zhang,Yin,Xiao et Knoll,p.34,figs.3.6,
10.1-10.4.
1998 Meghystrichosphaerid iu m chadianens is,Xiao and Knoll,1999, fig.3H.
描述 球形,直径约280μm;球体表面具规则紧密排列的锥状刺,刺饰与球体内部相连通,刺基部直径扩大并向顶端变尖。

刺长可达70μm,基部宽约10μm。

球体外具次生磷质沉淀包壳。

化石为有机质成分保存,局部黄铁矿化。

球体有机质内含物多发生收缩变形,剩余空间被硅质充填(图版II,图5)。

讨论 Meghystrichosphaeridium是末元古纪地层中特征最显著、分布最广泛和产出最丰富的疑源类化石之一。

陈孟莪和刘魁梧(1986)首次描述了从贵州省瓮安磷矿陡山沱组发现的Meghystri-chosphaeridium,并描述了2种:M.wenganensis和M.chadianensis。

Zhang等(1998)对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同期地层中报道的该属及其相似化石进行了详细讨论,修订了Meghystrichosphaeridium属,并重新指定M.chadianensis为模式种。

到目前为止,从贵州瓮安和陕西茶店陡山沱组发现的M.chadi-anensis以磷酸盐化保存的标本为主,另外,Yuan和Hofmann(1998)、Zhang et al.(1998)也描述了上述地层中以强氧化有机物保存的标本。

朝阳化石标本为有机质保存,局部似发生黄铁矿化。

袁训来等报道的M.chadianensis(瓮安未定类型A),其球体内部具明显的细胞结构(袁训来等, 1993,图版II,图4—7)。

这种多细胞结构表明产生球状疑源类大刺球藻的生物其生命过程中经历了多细胞阶段。

这种疑源类的多细胞结构在Cerionopo-ra ordinata也存在(Zhang et al.,1998,figs.6.1, 6.2)。

薄壁大刺球藻 Me ghystrichosphaeridium gracilen-tum(Yin C.,1988)new comb.Zhang,Yin,
Xiao et Knoll,1998
(图版II,图3,4)
1998 Meghystrichosphaerid iu m gracil entum(Yin C.,1988)new comb.Zhang,Yin,Xiao et Knol l,p.36,figs.9.13,9.14. 描述 球形或椭球形,直径200—300μm,球体表面具紧密排列的长刺,刺与球体内部相连通。

刺为细长锥状、易弯曲,基部稍宽,刺长可达70μm,基部仅宽约5μm。

为有机质成分保存,局部黄铁矿化,球体内部空腔为硅质充填。

讨论 M.gracilentum产于扬子区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由Aw ramik等(1985)首次报道,尹崇玉、刘桂芝(1988)正式描述。

以前描述的M. gracilentum个体一般较小(40—70μm),远小于朝阳陡山沱组的M.gracilentum,但它们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突起长度和壳体直径的比率都非常相近。

M.gracilentum与M.chadianensis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具锥状刺,刺基部直径明显变大,而M. gracilentum的刺饰为细长锥状,基部膨大不明显。

镜下观察,化石长锥状刺外有明显的后期磷质沉淀加厚(图版II,图4),部分刺饰由于有机质降解作用而呈串珠状。

Yuan和Hofmann(1998)描述了产于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的Hocosphaeridium scaber-facium,其特征为具有钩状刺饰的球形疑源类。

朝阳M.gracilentum的少部分刺饰同样具有钩状特征(图版II,图5),但这种钩状形态可能是长锥状刺饰柔性变形的结果,而并非生物体固有的特征。

蓝绿藻门 Phylum C yanobacteria Stanier et al., 1978
藻殖段纲 C lass Hormogoneae Thuret,1875
颤藻目 Order Oscillatoriales Copeland,1936
183
第2期周传明等: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颤藻科 Family Oscillatoriaceae Kirchner,1898
拟颤藻属 Genus Oscillatoriopsis Schopf,1968
模式种 Oscillatoriopsis obtusa Schopf,1968
拟颤藻(未定种) Oscillatoriopsis sp.
(图版III,图5,6)
描述 丝状体由单列细胞组成,丝体不分叉,外部无胶鞘。

丝体宽约38—50μm,单个细胞长约20—25μm,长宽比约为1∶2。

讨论 Oscillatoriopsis可以与现生的蓝绿藻Oscillatoria属进行比较。

Butterfield等(1994)对Oscillatoriopsis属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重新修订后的Oscillatoriopsis包括那些由细胞组成的单列丝体,不具外胶鞘,细胞的长宽比小于或等于1。

属内不同的种主要是根据丝状体的直径以及细胞的形态来确定的。

Zhang等(1998)重新描述了产于湖北三峡地区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Oscillatoriopsis的3种O.amadeus,O.longa和O.obtusa。

朝阳化石符合Oscillatoriopsis属的特征,但丝体直径明显大于以前报道的化石,因此目前暂时把它定为该属的一个未定类型。

萨洛米藻属 Genus Salome Knoll,1982
模式种 Salome svalbardensis Knoll,1982
纽纳瓦特萨洛米藻 Salome nunavutensis Butter-field,2001
(图版III,图1—4)
描述 化石长管丝体状,具2至多层外胶鞘,管丝体直径10—80μm。

丝体不分叉,不具横向的细胞隔。

讨论 Salome属包括那些具多层外胶鞘的丝状体化石,并被解释为可能属于蓝绿藻的Oscillato-riaceae科(Knoll,1982)。

Butterfield(2001)首次报道了产于加拿大北部中元古代晚期Hunting组的S.nunavutensis,其特征为:“孤立或呈松散聚集体的管状微体化石,易弯曲,具纵向结构和多层结构的厚壁;直径8—38μm,壁厚4—5μm,由约10层细纹层组成,未保存具细胞结构的丝体”。

大部分朝阳产的化石具有相似的特征(图版III,图3,4),但也有部分化石仅保存较厚的外壁,但壁内的细纹层结构未保存,表现为“管套管”的特征(图版III,图1, 2)。

另外个别化石直径较大,达80μm左右,远大于Hunting组的S.nunav utensis的直径。

管状丝藻属 Genus Siphonophycus(Schopf,1968)
emend.Knoll et al.,1991
模式种 Siphonophycus kestron Schopf,1968 Siphonophycus属包括那些不分叉,不具横隔壁,具光滑壁的管状丝体,它们可能代表了颤藻目或念珠藻目蓝藻的细胞外胶鞘。

Siphonophycus的现生代表主要行使建造藻席的功能,与此相似, Siphonophycus是元古代微生物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之一。

本属各个种的详尽同异名录请参阅Butter-field等(1994)。

横膜管状丝藻 Siphonophycus septatum(Schopf, 1968)Knoll et al.,1991
(图版IV,图5)
描述 化石为管状丝体,不分叉,不具横隔壁。

丝状体直径1—2μm。

管状丝体中可见有机质降解残存下来的碳质保存。

粗壮管状丝藻 Siphonophycus robustum(Schopf, 1968)Knoll et al.,1991
(图版IV,图1—4,6)
1993 Eomyc etopsis sp.,袁训来等,417页,图版5,图1—4.
1998 S iphonophycus robus tum Zhang et a l.,p.22,fig.4.11.
描述 化石为管状丝体,不分叉,不具横隔壁。

丝体均一,直径约3—4μm。

讨论 化石丝状体相互缠绕,保存在硅质碎屑中,可能是藻席被风浪打碎而成的碎块,经过搬运后沉积下来。

Zhang等(1998)认为S.robustum在陡山沱组下部燧石结核中以藻席碎块形式出现,而在陡山沱组上部燧石条带中以孤立的个体产出。

在贵州开阳磷矿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中,S.robustum 是主要的藻席建造者(朱士兴等,1984)。

部分朝阳产的化石管状丝体中保存有有机质降解残存下来的碳质(图版IV,图3,4)。

典型管状丝藻 Siphonophycus typicum(Hermann, 1974)Butterfield,1994
(图版V,图2)
1998 S iphonophycus typicu m Zhang et al.,p.22,figs.4.12,5.2. 描述 化石为管状丝体,不分叉,不具横隔壁。

丝体直径约7μm。

讨论 Siphonophycus typicum在朝阳丝状蓝绿藻化石组合中较少出现。

粗面管状丝藻 Siphonophycus kestron Schopf, 1968
184 古 生 物 学 报第41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