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杏苑第期浅谈血证论中的尿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杏苑》第期--浅谈《血证论》中的“尿血”
浅谈《血证论》中的“尿血”《齐鲁杏苑》第03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99级张桢
【提要】尿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属血证范畴。

本文以唐容川《血证论》为立论根据,浅谈自己对血尿的一些理解。

《灵枢》中说:“中焦亦并胃中,然上焦之后,此所受之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这是血的基本定义。

血在人身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并循一定的道路运行(循脉而行),受五脏六腑的调节,也调节着五脏六腑。

凡令血不循常规而逸出脉外者,即为出血,而各种出血统而言之称为血症,尿血即为其中之一种。

1血与血证
1.1血
与其它生理要素一样,血的正常运行是人生理机能正常的关键。

血贵和,虚实皆可致血病。

血者,心所主,肝所藏,脾胃之所化生。

肺朝百脉,治节着一身气血循环。

肾中之精,与血互化互生,荣损与共。

所有这些,满足了血正常运行的三个条件:心气推动以流转;脉路畅通以游行;血注其间以充盈。

若有稍差,即全引起血证。

中医单视三宝“精气神”为重,殊不知血可化精、血为气母、血注心中而有神,若血不调,神亦不调了。

1.2血证
自有《内经》起,歧黄业者便未对血证停止思考。

列位医家所著之书中,以《血证论》观点最明,立意最新,分类最详,而亦言之凿凿。

唐氏说:“汗攻吐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有不宜。

”主张忌汗忌吐,宜下宜和,视情形而定补法。

认为治血之大纲,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而用在各种血证,不过随证变化,活用罢了。

2尿血与血淋
在唐氏《血证论》中,对尿血的阐释,只廖廖数段,另有一篇名《淋浊》,因现代亦多归人尿血,故一并叙述。

在《尿血》一篇中,唐氏先从总体上将尿血分为实证尿血与虚证尿血两大类,并给出了不同的两类治法。

现分别阐述:
2.1尿血实证
对尿血证之虚实,原文有云:“热结之证,其血溺出,皆有淋漓不通之象,乃尿血之实证也。

”这句话是判断尿血是虚是实的根据,当结合脉证,体会精神,应不会有差。

本句也体现了唐氏治血的一贯主张:“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

对尿血实证的分类,唐氏分为外、内二大因,外因以湿热下注下焦而病,内因以心肝移热于本腑,肺热迫血而病。

外因:即膀胱湿热。

仲景于《金匮》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其病机为湿热下注,或热盛于下,则肾与膀胱为热灼煎,脉络受损,血渗膀胱导致尿血。

证见身有
寒热
缘其邪由表来,口渴缘热灼津液,腹满缘气机不畅,小便不利缘病在膀胱,溺血疼痛等等。

原书用桃仁承气汤与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以治之。

因为邪由外感,故说
为“外因”。

内因:起于情志、饮食等,故说内因。

致病之由甚多,唐氏总的认为归于心、肝、肺三脏。

由于心者,乃心经移热于小肠,故可见怔仲懊依,虚烦不眠,舌咽作痛、昏睡,不醒等,缘心中有热为怔忡,心津耗损为不寐。

舌为心之苗,心经热盛,自痛不已;血烦不养神者,为昏睡也。

书以导赤散加味治之,以导赤散泻心之炎火,另加连翘,炒栀清小肠及三焦,牛膝引热以下行。

由于肝者,乃肝经移热于血室,故证见少腹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或则寒热往来。

缘其肝主疏泄,气失条达则少腹满;肝经走胁下,热盛则灼血而成刺痛;或热殃胆腑,则出少阳经证往来寒热,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味。

以龙胆泻肝清肝怒之邪热,桃仁活血祛瘀,牛膝引热下行,丹皮,透血分之郁热,郁金解胁肋之瘀郁痛。

假令治心与肝而证不应者,应治其肺。

缘水之上源失治节,则血随水干,故治水亦治血也。

以证测症,当有鼻燥口干,咽痛咳艰等,治宜人参泻肺汤去大黄以全其律液,另加苦参以调肺;或以清燥救肺汤加藕节、蒲黄,亦可。

以上诸论,以小便刺痛见证,因此应当与血淋有一定区别与联系。

对此,笔者认为并无必要分别过细。

因为唐氏于后篇《淋浊》中释其二者之异同并不详尽,且遣方用药基本相同,足见彼此之间分别意义并不很大。

只是于《淋浊》篇中另立肾病及尿血者与脾病及尿血者。

他无大异。

2.2尿血虚证
与尿血实证相反,尿血因于虚者,”溺出解血,如尿长流,绝无滞碍。

”治则:清热滋虚(唐氏血论以热立之说明矣),兼以止血。

唐氏发先人之所未发,曰前阴皆有两窍,不论男女。

前为水窍,后者女为血窍,胎孕之门;在男为施精之路,亦血窍也。

所以女子暴下血为崩漏,男子亦同。

治则也同于女子崩漏,当与四物汤,以回其所失;若肝郁加柴胡、阿胶、丹皮、栀子等;心血虚火旺者加黄连、阿胶、血余。

脾气虚寒者,加芪参、艾叶、甘草。

肾伤精亏者,加鹿胶、海螵蛸等。

另肺气不足不制下者致尿后渗血,偏于阴者有渴咳痰,与人参清肺汤;偏于阳者有溺遗肢冷,甘草干姜汤。

3结语
概而言之;唐氏治尿血,不离其宗本: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方中用药随证而化,然不离四则,分清主次,辨证论治。

他不同意浅显地以中下二焦辨尿血,而是分脏腑论治,每个证型都列出方药及加减化裁,需要一读再读
,反复体会。

最后,对此一症尿血,可采用的其它疗法亦甚多,如针炙、推拿、按摩、食疗等等。

然须分清当与不当,否则无疑雪上加霜。

另外,当结合现代医疗手段,多做观察,如能控制有尿血倾向的病人,也达到了“上工治未病”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清·唐容川.《血证论》.北京:中国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
2.丘利明,杨明均,等.《血证要览》.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上一个百草集:张锡纯肝病制方规律探讨下一个百草集:论痹证的从痰瘀论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