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商朝后期的空前强大、由盛而衰与灭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王朝——商朝后期的空前强大、由盛而衰与灭亡
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商王朝自此时迁都于殷至帝纣亡国于周的二百余年的时间里一直以此为都。

盘庚以后再传三世到武丁,其间约有七八十年的时间。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商王朝达到其历史上最鼎盛的阶段。

武丁以后各王贪图安逸,多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到帝纣时达到极点,最终为新兴的周人所灭。

盘庚迁殷是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盘庚所迁之殷一般认为即是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洹水畔的殷墟。

《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现存之《尚书·盘庚》三篇主要是殷人记载的盘庚针对迁殷前后的形势所进行的三次讲话。

《史记·殷本纪》说:"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复衰。

百姓思盘庚,乃做盘庚三篇"。

可知,《盘庚》三篇是盘庚死后的追记。

盘庚为了复兴殷商,决定率领臣民把国都迁到殷。

但此举在开始时并未得到人们的理解,而是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为此,盘庚多次告谕臣民,极力说明迁都的益处与不迁的害处。

《盘庚》前两篇主要记盘庚对群臣贵族及本族民众讲迁都的必要性及其决心。

他说"视民利用迁",即迁都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而不是因为下属的过错而采取的惩罚措施。

在讲话中,他着意利用天意、刑罚对臣民进行威胁利诱。

他告诫其臣下官员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乱说,否则要予以惩罚。

对下属民众甚至威胁说,假如你们不善良,违法不恭,欺诈奸邪,胡作非为,就要把你们斩尽杀绝,"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即不让你们有后代在新的国都里延续下去。

《盘庚》第三篇大约是迁都后对官员贵族讲的。

告诫官员贵族们不要贪图享乐、聚敛财宝,而要谋生立功,施恩惠于人民,与人民同心,治理好国家。

通过《盘庚》可以看出,盘庚迁殷曾遇到重重阻挠,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并最终排除了各种阻力而迁都成功,盘庚迁殷摆脱了南庚以来旧势力的影响,加之新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过盘庚的苦心经营,特别是劳动大众的努力劳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摆脱了仲丁以来商王朝出现的衰败趋势。

盘庚在位约三十年,他死后由其弟小辛、小乙相继为王。

小乙在位约20年,死时未将王位还给长兄盘庚的儿子,而是直接让自己的儿子武丁继承了王位。

史载"帝武丁继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以观国风"。

武丁即位三年不理政事,沉默以观国风的行为,除了"思复兴殷"外,更主要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商代王位继承以兄死弟继,最后还位于长兄之子的办法最为常见。

武丁是盘庚、小辛、小乙三兄弟中弟弟小乙的儿子,显然小乙未按传统将王位还给盘庚的儿子,违反了祖制,而这必然要引起诸伯兄弟的不满。

为了辨明形势,巩固王位,武丁才采取了这种办法。

通过冷静观察,他将最有才能、忠于自己的人聚拢于自己周围,使得一大批极具才能的文臣武将为自己的事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才干。

傅悦出身低微,但极具才华。

据说武丁假借做梦,利用殷人迷信的心理将傅悦引入宫中。

对此,《史记·殷本纪》绘声绘色地描写道:"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

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

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

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用傅悦这种身份的人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大胆的举动。

仅从这一点亦可看出武丁之与众不同,显示出其知人善任,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

而武丁时期国力强盛与傅悦的辅佐之功亦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在傅悦之前辅佐武丁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甘盘。

古文《尚书·说命》云:"王曰:"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

此王是武丁,"台小子"是其自称。

孔颖达解释说:""旧学于甘盘",谓为王子时也。

盖甘盘于小乙之世以为大臣,小乙将崩,受遗辅政。

高宗(武丁)之初,得有大功,及高宗免丧,甘盘已死,故《君奭》传曰:"高宗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悦",是言傅悦之前有甘盘也"。

可见,甘盘辅佐武丁的时间很短,大概在武丁继位不久便去世了。

甘盘的主要功绩是武丁为王子时曾为后者的老师,并帮助武丁继承了王位。

卜辞中有师盘,可能即是此甘盘。

他经常参与祭祀、征伐等重大国事活动。

此外,卜辞经常见到武丁时期的文臣武将还有光、吴、并、望乘、妇好等。

武丁在这些人的辅佐下,终成商王朝历史上
最有作为的国王之一。

武丁时期最突出的事迹是武功方面。

国力强盛使得商王朝有能力与叛服无常,扰乱边庭,劫掠财富和人口的一些方国部落进行长期的斗争,并取得许多战争的胜利。

武丁时对外战争的主要目标是鬼方、土方、■方、羌、荆楚等,甲骨卜辞有许多这方面的记录。

每次动用的兵力或三千、或五千,表明商王朝的军力十分强大。

当时的战争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也长。

《易·既济·九三》"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录。

经过多年的征讨,有些方国或被征服或被驱逐。

如武丁时征伐最多的土方和■方,在武丁以后的甲骨卜辞中,已基本不见它们与商王朝之间的战争了。

武丁对周边方国部落的战争巩固和开拓了商王朝的疆土,对商王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奴隶制时期,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而这又必然会导致残杀,使许多人沦为奴隶,因此,也给各部族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武丁是商王朝后期最为杰出的国王。

史书往往将其与商汤相提并论,称其为天下盛君。

《史记·殷本纪》说:"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

,殷道复兴"。

武丁的统治使商王朝达到其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但是,这种强盛是建立在加重广大劳动群众负担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其根基并不牢固。

武丁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扩展了疆土,并掠夺到大量财富和奴隶,使商王朝得到极大发展。

同时,进行战争所需繁重的兵役和赋敛则被转移到广大劳动者身上。

另外,王室贵族为享乐、祀祭占卜以及死后随葬还要征用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和马匹牛羊等,这些也要由广大平民和奴隶承担。

因此,平民在武丁盛世时便已一贫如洗。

在已发掘的许多平民墓葬中往往只有几件日用陶器随葬,与大量随葬青铜器、玉器、车马及其它众多珍贵物品的贵族墓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至于奴隶更是被任意宰割的对象,其地位、待遇简直与牲畜无异。

繁重劳役和非人的待遇使得广大平民和奴隶已无法忍受,他们经常大批逃亡,在甲骨文中屡屡可见"丧众"的记载。

可见,武丁盛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加重了劳动民众的负担,使社会下层和王室贵族之间产生出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武丁盛世又是商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武丁死后,其子祖庚、祖甲相继为王。

祖庚借武丁余威,尚能守成。

到祖甲时,商王朝开始衰落,即史书所谓"帝甲淫乱,殷复衰","帝甲乱之,七世而殒"。

祖甲再传七世便是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帝纣,可见,商王朝的灭亡在帝甲时已初露端倪。

祖甲为维持统治而继续对周边方国进行战争并重做汤刑,《左传·昭公六年》有"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的说法。

祖甲死后,其子廪辛继位。

廪辛死,弟庚丁为王。

庚丁死,其子武乙立。

《史记·殷本纪》称:"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与之搏,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

为革囊,盛血,卯而射之,命曰"射天""。

殷人最敬鬼神,这个故事现在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可谓是一件大事。

武乙竟玩起"射天"的游戏,可见其昏庸之甚。

武乙喜好游猎,最终被雷电震毙于河渭之间。

武乙死后,其子文丁立。

文丁死,子乙立。

《史记·殷本纪》云:"帝乙立,殷益衰"。

帝乙死,子帝辛立。

帝辛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纣王。

帝辛继位时,商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

商代后期,特别是祖甲以后,各王大多昏庸腐化,使得内外矛盾逐渐加剧。

文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不但有大量的"丧众",即众人逃亡的记载,而且首次出现了百工有祸的记载,表明当时的手工业者已不堪忍受压迫起而反抗的事实。

到帝辛时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史称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很有些才干。

但他不是像其祖先武丁将个人的才能用于治国兴邦,而是刚愎自用,追求糜烂腐朽的生活,将广大民众推向更加苦难的深渊,因而加快了商王朝的覆灭。

史载帝辛宠信妲己,对她唯命是从。

为满足其无休止的欲望而加重赋敛,广泛搜集各种珍奇充入宫中,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供其享乐,甚至"大聚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欢"。

帝辛不仅生活腐化,而且行为残暴无比。

为镇压各方面的反抗"纣乃重刑辟,做炮烙之刑"。

即便是对属下的重臣,如果不合己意,亦毫不留情地予以杀戳。

他醢(做成肉酱)鬼侯,晡(做成肉干)鄂侯。

这种行为无疑使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亦日趋激化。

面对帝辛的逆行,
商王朝的衰败,一些商朝重臣出面力谏。

但帝辛对此不予理睬,并且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坚信自己不会灭亡。

最后竟将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相谏的比干杀掉,并囚禁了箕子。

帝辛在残害忠良的同时,重用善谀好利的费仲,善于毁谗的恶来,终于导致众叛亲离。

其属下的一些重要官员见帝辛倒行逆施日趋严重,商王朝的覆灭已指日可待,纷纷投奔居于西土的周人。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至之周","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

在内部矛盾激化的同时,商王朝与周边各族的矛盾亦日益尖锐。

甲骨卜辞有帝辛三次征伐东夷族的记录。

征伐虽取得了最后胜利,但并未扭转商王朝的颓势,反而因战事历时长久国力耗尽,加快了商王朝的倾覆。

《左传·昭公十一年》对此事有如是评价:"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在商代末年,商王朝与周人的矛盾也在加深,并成为当时商王朝与诸方国部落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早在文丁时期,为利用周人对付西方的反商方国,商先是对周采取怀柔政策,对周人首领封官赏赐。

周人强大以后,又引起商王的猜忌,文丁晚年乃借故杀掉周人首领季历。

季历被杀,周文王姬昌即位,此时周人开始积极做灭商准备。

商王纣对此有所察觉,因而将姬昌招来并囚之于羑(yǒu)里。

周人见状,马上投帝纣所好,给他送去大批珍奇异宝、美女等。

纣王得到贡物后,不但放了姬昌,而且还赐给后者弓矢斧钺,给予征伐大权。

接着周文王又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了炮烙之刑。

此举使周文王在诸侯中的召号力大增。

至此,许多方国部落都归附于周。

《史记·殷本纪》云:"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畔纣而往归西伯。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

"商周力量对比的天平开始倾向于周。

到帝辛末年,内外矛盾已激化到极点。

周人利用这种机会,会合各部诸侯的军队直捣商都。

而纣王因沉湎于淫逸享乐的生活,对此并未做认真准备,当周朝军队兵临城下时才慌忙以临时拼凑的军队应战。

结果商军临阵倒戈,纣王逃至鹿台自焚而死。

商王朝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