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摘要:德育不仅是思政课的内容,也是地理学科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的教育观念,不仅可以培养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还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应当重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养成各种情怀和道德,同时对资源观念、环境观念等也要形成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教育;策略
引言
地理知识不仅仅有历史性,同时也具有现代元素,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关注地理,因此古代地理知识涵盖面也比较广泛,例如天文、时间、区域等。

现代的地理学科既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全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德育元素,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1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实践中,德育并非只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初中地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承担德育的职责。

按照教学大纲中对德育提出的要求及教材具备的思想性,拓展自身的教学思路,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德育渗透策略,通过德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提高德育效果,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健康思想及良好品格的形成。

分析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会发现,教师除应负责地理知识的传授外,还应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2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开展的措施
2.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渗透路径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初中地理教师除了讲述教材中
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当拓宽学生的地理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本着理论和实践
互相结合的原则,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践行地理知识。

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感受地理地貌,并且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应当加入德育等
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形成自然的情感过渡,并持续不断地接受德育,思考德育
效果。

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知识
应用能力。

当学生了解到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学生脑海中也会形成中国地图的概貌,感受到我国的地大物博,以及民族和平的
来之不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

2.2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中人文素养的体现,要求人们从全球角度去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人口要避免对环境造成负荷,
比如旅游区控制游览人数;二是资源利用与开采方面要节制,延长资源使用周期,优先开采清洁能源,减少资源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减少生活垃圾对
环境的污染,学会爱护环境,节能减排与植树种草就是爱护环境的行为表现。


地协调观涵盖人文地理的多方面内容,在实际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除了专门强
调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在其他有关人文地理的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充分进行人
地协调观的教育。

在自然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适当角度切入人文地理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以促进德育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比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内容时,就可以通过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讲解全
球气候变暖,借此把人与气温变化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3革新地理考核标准,渗透德育
分析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多会借助书面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抱有功利主义态
度和应试心理。

这将会制约地理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地理素
质发展。

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转变传统考核方式,增加专门的德育评
分项目,全面评定学生学习情况,推动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进一步渗透。

此外,
为保障教学评价实施效果,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重视德育评分相关内容的设
计。

如教师在地理考核过程中,可将开放性问题增加至地理试卷中,以地理学科
内容为基础,让学生结合个人观点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答案,了解学生道德水准。

教师在教学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这部分知识点时,便可通过设计简答题,让学生依据现阶段一线城市人口情况尝试制订解决方案。

这种问题设计除考
查学生对人口容量知识及环境承载能力的掌握情况外,还可通过学生的答案,了
解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价值取向及对现实情况的衡量等,了解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

2.4借助多媒体进行德育,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
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也可以融入德育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教学需求运用一些电子设备为主流授课
方式提供便利。

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比如在
多媒体教学法中融入德育内容。

首先,教师需要搞清楚多媒体教学法的优点,一
是表达形式比理论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二是便于借助思维导图、地图、表格等可
视化图表工具来教学。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优点,
来融入德育教学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内容时,原有的理论教学只涉及对变迁过程的讲解,而多媒体内容则可以通过视频与图片呈现海陆变迁的过程。

在视频与图片展
示中会涉及对海洋与陆地环境的展示,在教学中即便教师没有特地强调“爱护环境”的德育内容,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增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另外,海陆变迁过程用理论表示,只是单纯的现象描述,若利用图表对不同环境影响下
的海陆变迁进行对比,则能够细化人类对海陆变迁造成的影响。

换而言之,多媒
体以更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更丰富的信息量,能够加强德育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有机
融合,促进德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的深度渗透。

2.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
地理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学生也应当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
思路,以教材内容为跳板,感受到世界上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时
就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思想,然后以该思想为引导方向进行深入阐述。

例如,现阶段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面临水资源、空气、土壤污染等问题,教师就
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这些真实的案例,并向学生描述水资源污染以及治理的
相关方法,让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深度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用水时,学生
也会关注到节约用水习惯的养成,这样的课堂上才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另外,教师也应当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一颗不断萌发的种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有效借助各种多媒体设备,例如电脑、投
影仪、各类信息技术平台等,为学生分享资源,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下载并学习,可以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完成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述一些地质灾害的
相关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学生就难以感受到灾害的危害,此时教师
就可以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自然灾害的产生过程、产生结果,使学生能够产生
情感共鸣,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命运的关怀。

结束语
初中地理不仅仅是描绘天空与大地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播撒给祖国未来的栋梁。

其他学科也应如此,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初中教
学阶段,坚定地托起民族未来的希望,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
教育工作者,在挖掘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研究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引入素质教育的新型理念,将地理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有机地联系到一起。

参考文献
[1]吴清峰.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20(07):46.
[2]刘雪侠.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0):167-168.
[3]欧清燕.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23):
6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