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工匠春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爷爷,他个子不高,略驼背,白发稀疏,面色黝黑,笑眯眯的脸上堆满皱纹,像熟透的L1J核桃。

上世纪70年代,我家住在东北的偏僻LLI村,爷爷守着坡前岭后的贫瘠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虽是地道的庄稼人,但平日爱琢磨、肯钻研、勤动手,农家常用的木匠、瓦匠活儿都做得有模有样。

那时,院里有两间厢房,里面摆放着木工案板,铳凿斧锯、瓦刀锤钎等,他经常带着工具去帮人修理门窗桌凳、垒灶砌墙。

临近腊月,户户要请“棚匠”,那时住家屋顶都用秸秆扎棚架,糊花格纸,四季气熏烟燎,褐旧陈黄。

快过年了,糊一层新纸,光鲜喜庆。

我家的棚都是爷爷糊,手艺毫不逊色专业的“棚匠”。

邻院刘四叔看糊棚容易,也要自己糊,不料第一张纸就没粘正,而后一张赶一张,花格越来越歪...夜晚,刘四婶躺在炕上,望着天棚歪歪斜斜,越瞅越别扭,第二天一早就来请爷爷重糊。

爷爷先把糊糊熬得粘匀细腻,再用秫秸绑个三脚架,搭上一张刷满糙糊的棚纸,站到板凳顶在棚上,略端详、微微调整,用答帚左右一扫,花格就对接得不差丝毫。

接连糊下去,浑如一体,








刘四叔连声叹服,他哪儿知
道,爷爷这个手艺是在厢房里
糊了几十次报纸练出来的。

莫看爷爷上了年纪,却
是思维活跃,善于创新。


年秋天,村里来了个镐锅补
碗的工匠,爷爷看他干活,
记住了要领,也得到启发,
竟“镐”起连匠人都想不到
的大物件:村头的碾盘裂成
两半,人们碾米磨面都要去
邻村,爷爷找来几个棒小伙
儿翻过碾盘,他鑿眼凿槽,
仿效锅碗的方法楔入6个大钢
筋钉,“镐”得完好如初。

镐碗不比镐磨盘力锤重
鑿,要专注细心:爷爷先用
绳钻在破碗上打出小孔,嵌
入用铜条精」匚、制做的镐钉,
再将松香和瓷粉熬成的腻子
烤溶,滴落镐眼,趁热用拇
指一按,“嗤”地冒一股青烟
儿,腻子挤入孔洞,也飘出
一股焦糊味儿,我跑上去掰
看他的手指,拇指肚上老茧
烫得黑黄。

上世纪80年代末,全村
水果大丰收,商贩纷纷驾车
来收购,却因缺少果筐,乡
亲们眼望无法装运的水果心
急如焚。

爷爷围着堆积的苹
果、鸭梨踱步,琢磨出了办
法。

原来,编果筐都用纤长
的柳条,资源有限,而漫LU
遍岭丛生的荆条虽细短,却
十分柔韧结实,是取之不竭
的编筐材料。

他找来几个旧
果筐,拆了编、编了拆,很
快掌握了技艺。

没两天,就
编出几十个荆条筐。

人们见了十分惊喜,
都扛着荆条来学艺,爷爷就
手把手教他们,村里人互帮
互教,大都学会了编筐,不
但装运出全部水果,还户户
冬闲变冬忙,男女老少齐动
手编筐,到了开春,家家都
“编”来了几千块的收入。


爷还“编”出了新花样,荆条
去皮,编成白生生的花篮、
果盘、小篓等工艺品,绿色
环保,颇为畅销,有的还卖
到了国外。

爷爷86岁那年,走完了
清贫劳碌的人世旅途,虽然
他一生默默无闻,却为子孙
后代留下了恪守初心、乐于
助人的传统美德和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

©
2019年2月号
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