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叛逆怎么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评(B)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国画的“气韵”
①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提出“画有六法”,即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转移模写。

②从此,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根本性审美标准。

谢赫是人物画家,人物画之“韵”来
自于所谓魏晋风度,也即当时的人伦鉴赏标准,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
种美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从形相中可以看得出来,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上表现出来,即是“气韵”的“韵”。

③六朝以后,原来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景物终于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

山水画勃兴,产生
了唐末荆浩的《画山水录》。

荆浩将谢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六法”之“气韵”与“六要”之“气、韵”实际上打通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以人物画的价值标准
来衡量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或者说以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来深化人物画的价值标准。

荆浩《画山水录》:“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当代学者伍蠡甫在《中国画论研究》一
书中解释:气——画家有度物取真的认识力或审美水平,它便随着笔墨的运使而指导着创作全程——
这个贯彻始终的“心”力或精神力量,称为“气”;韵——风韵、韵致的表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并非
和盘托出。

④中国诗歌、音乐、书法、雕塑等皆讲究“韵”。

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指出,“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相对于“意境”,它更加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范畴。

中国古琴的音迹是抛物线型的,这种抛物线型的音迹不可分析、解剖,其运行轨迹牵引着你去追寻、
去探究、去捕捉,但又总是捕捉不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正是在这种追寻、探究和捕捉中获得一种
似是而非的满足。

⑤刘承华先生关于古琴音迹的论述使我们想到了中国书画的“线条”。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
现手法,但是“线条”里有“气”有“韵”,线条运行过程中的方圆粗细、浓淡燥湿、转折顿挫、中锋侧锋
等讲究中都暗含“阴阳”互补之道,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线条”对应水墨画中的“笔”(用笔),但从广义上讲,以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还是构成“线条”,因为一块块的“墨”连袂一气就是朦胧起伏的线条,
因此是谓“笔中有墨,墨中有笔”。

“线条”如同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韵”——通向玄远,
同时这种以水墨构成的线条本身在色相表现上又颇具“气韵”——通过运笔的各种讲究,再加上中国
画坚持以水墨为正宗,以“墨”的色相以示玄远、深微,三种条件加起来,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

因为“韵”通向“抛物线”(线条)所指引的玄远之境,韵是气的依归。

⑥古人认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气韵”生动效果的
取得,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而且它还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马虎,按照“一画”理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如果“一画落纸”,中间在用笔、用墨、物象、布局、题款、用章任何一方面,一个局部
出了问题,也就破坏了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的格局。

最要命的是创作主体在起笔绘写之前,并没有
掌握那“一画之洪规”,那么他下笔以后,一笔不到,笔笔皆不到,则无可救药。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出国画重视“气韵”的一项是()
A.人物画之“六法”中,“气韵生动”为首。

B.山水画之“六要”中,“气”“韵”并举。

C.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线条”,“线条”里有“气”有“韵”。

D.“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解析:D项,答非所问。

原文最后一段中,“古人认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此句不能体现“国画重视‘气韵’”。

答案:D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六朝以前,山水景物通常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在画中出现。

B.人物画之“韵”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

C.广义上讲,不仅水墨画中的用笔构成线条,用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也构成线条。

D.画家作画时,会有一种贯彻始终的“心”力或精神力量。

而“韵”的表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

解析:B项,曲解原意。

原文第②段是说“人物画之‘韵’来自于所谓魏晋风度,也即当时的人伦鉴赏
标准,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

答案:B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作画在一笔落纸之后,其余笔画可随意布置,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格局。

B.“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和“意境”一样,都同样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范畴。

C.水墨画中的“线条”如同中国古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通向玄远的“韵”。

D.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认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韵是气的依归。

解析:A项,曲解原意。

“其余笔画可随意布置”错,每一个局部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就破坏整幅画的格局。

B项,曲解原意。

“韵”相对于“意境”,它更加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范畴。

D项,张冠李戴。

不是刘承华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C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4~5题。

夕次盱眙县①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②,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盱眙(xūyí)县: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②逗:停留。

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4.诗人在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夕”字写景的?
解析: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
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
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

日落黄昏,是人
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
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

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

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诗人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参考答案:颔联“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颈联“山郭暗”写夜色降临之景;“芦洲白”体现夜色降临;“人归”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家;“雁下”意为夜色降临,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

5.从全诗来看,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

诗的前四句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
不停舫孤驿。

后四句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心忆秦关,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
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似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动。

参考答案:诗人漂泊异乡;孤独寂寞;夜忆秦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

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

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
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

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
见鸡的漫步,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

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
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

没错,甜
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

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

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
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

这些,树篱都
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
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

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

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

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

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
的花。

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
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

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

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

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

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
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
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

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
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

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

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
如花的女儿。

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
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

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

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
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
的青葱岁月。

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
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

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
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

这一生,
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
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
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
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

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
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解析:B项,第①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
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且此情感也只是主旨的一部分。

E项,结尾是在情理之中的。

从上文作者对
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

7.作者在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弄清楚采用不同的人称叙述的一般作用:第一人称能够使对事情对人物的叙述显
得更加真实;第二人称叙述能够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作
品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会使叙述显得比
较客观公正。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①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入题,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借揣摩读者心理,在
对比中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他们思念亲人的情绪,同时引出了下文对篱笆墙的叙写。

8.文章为什么以“篱笆青青”为题?(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和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答含义时,要指出“篱笆”的象征义及表现
了什么主题;答作用时,要指出“篱笆”的线索作用,因为全文都是围绕“篱笆”来写的。

参考答案:因为篱笆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是温馨、幸福、质朴的象征;是
抒情的载体。

以“篱笆青青”为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坚守心中的篱笆墙,希望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
青绿常在”的主题。

9.请赏读文章最后两段,探究其含意及作用。

(8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段的丰富含意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来考虑。

作答
前可以先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文中作者赋予了篱笆墙什么样的精神内涵?作者想和篱笆墙相守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追求?关于文段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是从内容方面,二是从结构方面。

对于
这类题,答案的要点要从文本中来,但又不能简单照抄文本,要有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两段话在文章中含意非常深刻: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
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要守住心灵。

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纯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
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

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

守住乡村文明,
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其作用是不仅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前文,还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2)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3)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4)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A.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解析:“应接不暇”,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

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目不暇接”,形
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避免景区不再出现“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今年国庆九寨沟采取了很多新措施,如分段分时售票、游客进入阿坝州给短信提醒等。

B.苏格兰公投很多人认为是为了争取得到英国政府更多的利益为目的而举行的。

C.专家认为,穿衣服舒适最重要,衣服过紧容易增加心脏负担,严重了还会产生呼吸困难、头晕、乏力。

D.她通过在赛场内外的优秀表现,赢得了亚洲球迷的尊敬,遗憾的是这个赛场以后不再有她的身影。

解析:A项,不合逻辑,“为避免……不再出现……”;B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为目的”;C项,成分残缺,可在
句末加“等症状”。

1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就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④②⑥③⑤①
D.①④⑥⑤②③
解析:①“这种感受”紧承⑤“熟悉”;④“机翼下”②“跑道边”⑥“飞机一落地”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

答案:C
13.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全过程,请根据要求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6分)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
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

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
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

此时,如果对肿瘤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
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
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20字)。

解析:本题属压缩语段题型。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关键性的句子,然后提炼主要信息,同时关注限制,不
要超过规定字数。

概括第一阶段可抓住“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这一结束语,概括第二
阶段可抓住“此时,如果对肿瘤病人肿瘤部位加热”这一起领句,概括第三阶段可抓住“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这一结束语。

答案示例:(1)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2)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3)热休克蛋白训练免
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
14.以“典丽的辞句”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改变原意)(5分)
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于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
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典丽的辞句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对前一个分句进行重新组合,所以转换时应把“典丽的辞句”和“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作为并列短语放在一起,再适当调整个别词语即可。

答案示例:(典丽的辞句)、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用得多并不意味着散文就美,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
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四、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

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
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

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

年迈的茹科夫斯基
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

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

”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2)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3)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1)可供选择的角度:A.严格要求出精品;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A、B是本质意义);C.要
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理);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E.何必付之一炬(D、E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是不严肃的态度)。

(2)审题:分析准确,确定主要角色的主要特点。

如主角是果戈理;特点是重视别人的建议,对自己
的创作高标准严格要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3)寓意恰当。

紧扣材料,符合材料的情节特征。

比如:精益求精铸成功;高标准严要求;治学严谨
成大业;虚心;谦逊;不妨再严谨一些;“看轻”自己;执着也需要理性;要敢于“推倒重来”;推倒重来是对自
己的严格要求;推倒重来是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推倒重来让自己凤凰涅槃;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
审慎态度;何必付之一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4)表述精确。

找准关键词,否则就会角度偏离或表述太泛、表述不完整。

比如:习惯的力量;做人要淡定;理解;相信自己;果断是一种错;直面错误;专心做事;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例文:
有一种态度叫谦逊
邬境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
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
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

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

”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
无涯”的深刻含义。

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在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谦虚等于进步”的老话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夸和炫耀。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人们更是极尽张扬之能事,许多人已不知谦虚为何物,但我相信骄兵必败。

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大智慧。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谦虚的,他们的谦虚源于深刻的自信。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小时候,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但他很自负,为了显示自己
的才华,他曾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对联贴出去后,大家都来请教他问题,但都没能难得住他。

几天后,来了一位老人,拿出一本书,请
他念念书上的字。

苏轼接过书,一看傻了眼,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只得向老人表示歉意。

老人走后,苏轼把那副对联添了四个字,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轼变得虚心好学,更加刻苦专心地读书,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有文学的瑰宝,更有一种珍贵的态度——谦虚!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

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
法之一。

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
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但他又是何等谦虚谨慎,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

我们
要学习周总理,那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逊。

经典语录
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2、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

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

如果我说我爱你,我一直爱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
4、恋爱就是这么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从开始到慢慢进行,每一个细节都不可思议百转千回。

5、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6、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照射在脸上的温暖阳光,瞬间就成了阴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