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爱“动手”的孩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爱“动手”的孩子
案例背景:
源源是我们班新转来的孩子,性格外向,十分好动。

平时,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小组活动,时常与同伴发生冲突,每每此刻,他便会出手伤人,或有其他一些破坏行为,而且事后还不愿认错。

分析与措施:
◆适当惩罚,纠正行为
源源在家中是受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

三代人围着他转,对他是百般呵护。

即使他做错了事。

大家也不会对他说什么,长期下来,使他有了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所以入园以后也是如此。

源源的自尊心很强,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允许自己犯错,不许别人说他半点不是,马上出手伤人,这就是问题行为了。

前几次他犯错时,我都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但并不奏效,于是我想到了“惩罚”。

在一次放风筝活动中,源源又犯了错误,将别人的风筝给弄破了,于是我将他自己的风筝赔给了人家,并告诉他:“你自己把别人的东西弄破了,就得自己负责,现在你没有了风筝,只能站在这看别人放风筝了。

”我刚说完,源源便大声哭喊起来:“妈妈,妈妈……”。

此时,我并不理会他的哭喊,进行“冷处理”。

以后,每当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我都采用这种方法去抑制他的不良行为。

比如:他抢了别人的积木,就暂时不让他搭积木;他游戏时动手打了人,就暂停不让他做游戏;他在看图书时,撕坏了图书,就暂停不让他看图书。

利用这种暂停正在享用的物品的“惩罚”,让他充分体验到自己这些破坏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事实也证明,这种受“惩罚”的经历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确实有助于他纠正不良行为。

◆抓住契机,正面引导
暂停活动的惩罚,虽然对源源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抑制,但起不到根本性的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

于是我决定采用“抓住契机,适当鼓励,充分表扬与肯定”的方法加以引导。

一次,在进行户外锻炼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我正想走过去,没想到源源已抢在了我的前头,将同伴扶起。

于是我抓住这次机会,适时地走过去问:“源源你刚才帮助了别人,人家跟你说谢谢,你心里开心吗?”他大声地告诉我:“我很高兴。

”然后我又在所有孩子面前表扬了他的“义举”,没想到,他居然表现出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

于是,我又对他说:“源源,你看你这次帮助了别人,大家都表扬你,夸奖你,说明你是个好孩子,对吗?”“对,我是好孩子”他自豪地说。

“那好孩子可不能做破坏玩具,伤害别人的事哦!”源源听了后点点头。

此后,他的不良行为少了。

◆家园互通,共同纠错
家中的源源是长辈们心中的“心头肉”、“掌中宝”。

在家里他对每个人大呼小叫,如此现状维持下去,源源不良行为是得不到根治的。

我在幼儿园常与他单独谈话,鼓励他在家里也做个“好孩子”。

另外,我也与他家人沟通,与他父母交换意见,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并请他们配合,在家中也对孩子严格一点,犯了错指出来,通过批评加讲道理,让源源明白,做错了事,只要能勇敢承认并改正,还是好孩子。

通过以上“惩罚”,鼓励表扬,讲道理等方法,在家园双方共同努力下,源源爱“动手”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的矫治。

现在的他,不但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能监督其他小朋友不发生类似的“动手”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