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柏拉图法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志向: 我年轻时,总想一旦独立工作,就要 投身政界……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要在 政治上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要有朋友、有 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 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与风 纪……我反复思考,唯有大声疾呼,推崇 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取得政权,成为政 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 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几乎所有的大哲学家都是关心人的, 并以拯救人类为己任。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 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在 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 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 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 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 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 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 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 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 高龄去世。 (二)主要著作 柏拉图著述颇丰,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 另有13封书信。




3.柏拉图的“界域正义”观:各尽其职、各 安其份 柏拉图正义观包括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 义。 国家正义就是国家中三个阶层各守其职、 各安其分。即统治者靠自己智慧把国家管好, 卫国者凭自己勇敢把疆土守好,劳动者以自己 的节制把生产搞好。 个人正义是指个人心灵中三个部分各尽其 职、各安其分。即理智以其智慧统帅整个心灵, 意志以其勇敢保护心灵免受各种内外侵袭,欲 望以其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 三部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使整个心灵处于 和谐安宁之中。





从社会存在目的出发,采取“优秀善”立场。 优秀善,指行为和制度本身优秀,能给人带 来整体、内在利益,不会相互矛盾。社会契约的 正义可以成为本身好即优秀的东西。社会契约不 只使人既不吃亏也不得利,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形 式,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互相信任形式,能维护每 个人相对独立的自由空间,能互相交换劳动,促 进个人心智能力发挥,使个人能获得社会生活的 普遍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都获利。当然, 法律契约也有阻恶的作用,这个功能也是为社会 存在的目的——优秀服务的。 优秀善与有效善的分歧,把柏拉图引向建构 理想国家道路。他着力考虑制度上优秀,这就是 社会正义的真正含义。柏拉图从社会存在的目的 来观照正义,这才使这种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 步。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就是公民从小接受的美 德教育,这是一种与其他身体训练和技艺训练相 区别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在品德和气质上完善 的公民。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就此提出过一个专门 的概念,即训练美德。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通过反复严格地训练让 孩子体会快乐痛苦等各种情感,潜移默化,形成 所谓正确的判断,最后达到“痛恨应当痛恨的东 西,热爱应当热爱的东西”的道德直觉。 4.如何防止哲学王腐败? 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类似于共产主义的制度来 预防统治者变质。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 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种 更一般的东西。这种一般的东西本身是绝对、不 变、永恒的,他把这种一般的东西称为“理念”。 他认为,这种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所接触到的具体的、变动的世界不过是不真 实的摹本。 理念是单一的,不是组合而成的,具体事物 则是组合而成的,不是单一的;理念是不变的, 具体事物却是经常变化的;理念是看不见的,它 们无法被感觉到,只能通过思想才能被把握,而 具体事物是可以感觉到的;理念是纯粹的,具体 事物是不纯粹的;理念是永恒的、不朽的,而具 体事物不是永恒的,是要毁灭的。




2.理想的政体:哲学王的统治 哲学王实际上是知识与理性的结合体。 统治技艺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本质上是一种 支配和指挥国家所有事物的专门知识,在内容上 类似于编织—像编织经线与纬线一样,把各种性 格的人和谐地统一于一个社会,使其各得其所、 各尽其职。因此,这种专门的技艺必须专门的人 来行使。 在柏拉图关于理想政体的论述中,有两点值 得注意: 首先,在这种理想政体,政治家的统治无需 依靠法律。因为法律是一种针对所有时间和所有 事物所颁布的简单规则,从来不能确切地判断什 么对所有人来说是最高尚和最公正的。



柏拉图出身名门望族,受到完备教育。早年 喜爱诗歌和悲剧,且对政治感兴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岁左右遇 苏格拉底后,醉心于哲学。 苏死后,离开雅典。28岁至40岁,在海外游 历,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边考 察边宣传政治主张。前388年,到了西西里岛的 叙拉古,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 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不幸被卖为 奴隶,朋友花了许多钱才赎回他。 前387年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校——学 园(或称“阿卡德米”,Academy)。


二、柏拉图的法哲学思想及实践 (一)柏拉图的“城邦正义”观(大写的正 义) “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支柱,也 是他设计好的城邦的出发点和归宿。 柏拉图从城邦整体的角度探讨正义问题。 1.正义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全城邦公民的 利益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目的是为达到“至善” 的境界。“善”,好的、有益的东西。柏拉图区 分了“有效善”与“优秀善”。 人生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各种相对于自己的 “好”处。因此,只要能获得成功、达情遂欲就 是“善”,这可以名之为“有效善”。





3.培养哲学王的计划 优生优育,教育从很小便开始。人生的第一 个20年锻炼身体;音乐陶冶情操;16岁之后练合 唱,培养合作精神;20岁时第一场考试,被淘汰 者做工匠、农夫、商人等体力劳动者。 第一次考试优胜者接着接受10年的教育,之 后经更严格的考试,淘汰者担任军官等辅助性工 作。 第二次考试优胜者接着主修哲学。从35岁开 始接受实际方面的锻炼,接受生活的考验,这场 无情的考试要持续15年,而最终剩下的是年过半 百,饱经风霜,头脑清醒的人。这样的人自然而 然的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不仅有着广博的知识, 而且经受了实际生活的磨练。不是那些崇尚空谈 的人。





2.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性假设 (1)人性论的假设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之中存在三种成分: 欲望、激情和理智。它们在人的生活行为中都有 表现。欲望和理智的存在是明显的。理智可以阻 止欲望诉诸满足的行为,理智的力量比欲望要大。 前者是心灵的非理性部分,而后者则是人用以思 考、推理方面的能力,即灵魂的理性部分。 另外,柏拉图从人的行为的促动性热情中推 知人还有激情,它有时作为欲望之外的一种东西 与欲望发生冲突,而成为理智的盟友。 在柏拉图看来,所谓德性,就是心灵的这三 种成分的功能能够发挥到优秀、杰出,并且,它 们功能的发挥是和谐的。



(2)社会分工的假设(腓尼基人的传说) “金银铜铁论”是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性假 设。他说,老天铸造人时,在统治者身上加入黄 金,在护卫者中加入白银,在体力劳动者身上加 入铜铁。这三个等级代表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智、 意志和欲求。与理智相对应的是哲学家,与意志 相对应的是护卫者,与欲求相对应的是体力劳动 者。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事时,城 邦就是正义的。如果体力劳动者想爬上护卫者的 地位或护卫者想爬上统治者的地位,或三者相互 交换位置,这意味着国家的毁灭。 这类似孔子的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因此他主张人要各安其位。




(3)三游叙拉古(阿基米德的老家) 前387年,柏拉图第一次到叙拉古,遇见了国 王狄俄尼索(Dionysius)内弟狄翁(Dion) ,狄翁 将他介绍给国王,话不投机,被交给斯巴达使节, 被卖为奴隶。另一位朋友阿尼刻里(Anniceris) 将他赎回并送回雅典。 前387年,柏拉图回雅典,创办柏拉图学园。 历20年,写下《理想国》。 前367年,狄俄尼索二世继位,其舅狄翁摄政。 狄邀柏拉图为王师。柏认为这是一次实现自己政 治理想、培养“哲学王”的好机会,于是欣然受 请。不久,由于国王与狄翁的矛盾以及战争原因, 坚持离开叙拉古。 前361年,柏拉图第三次来到叙拉古,受国王 监禁,在阿启泰斡旋下得以重返雅典。前348年 平静去世,享年80岁。



(二) 理想国:城邦正义理念的实现途径 1.理想国建构的背景 (1)苏格拉底之死 (2)结识阿启泰——哲学王雏形 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民主政体领袖、毕达 哥拉斯学派代表阿启泰,结下深厚而持久友谊。 阿启泰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当地人 拥戴,又是一位杰出思想家,在数学和力学方面颇 有造诣。阿启泰在哲学上颇有贡献,亚里士多德 写了一部专著《阿启泰哲学》来阐述他学说。塔 仑它木政体和阿启泰为人、学识给柏拉图留下深 刻印象,强化了他“哲学王”的信念,成为柏拉图 日后追求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相结合的“哲学王” 的雏形。


其主要哲学思想是通过对话形式记载下来。 在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因 此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思想,哪些是柏拉图 思想。 主要作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 士篇》、《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 《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只要政治家是依据专门技艺进 行统治,并且是为了维护或增进国家利益,其治 理国家的行为就不应受到法律的限制。 其次,在理想政体中,政治家的统治无需依 靠民主。如果强迫人们去做比他们以往所做之事 更公正、更有益、更高贵的事,那么这种强迫就 不应受到谴责;只要统治者是为了其臣民的最人 利益而进行统治,那么他就可以做任何对他们有 利的事,不管是顺应还是违背他们的意愿。 政治家具备的治理国家的专门技艺决定了他 们能判断什么是对国家有利的。至于普通公民, 由于缺乏专门治国技艺,无权参与国家治理,必 须服从政治家的统治。正如医生为病人治病,只 要他们是为了使病人康复并依据专门医学知识履 行职责,病人都应服从医生的安排。
第三讲
柏拉图的法哲学思想



一、柏拉图概说 (一)简况 柏拉图(Plato)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 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 因强壮身躯和宽广前额被体育老师起绰号“柏拉 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 等意思),真名反而不彰。家中排行老四。柏拉 图身体健壮,曾多次代表城邦参加运动会,曾获 得摔跤大赛冠军。




统治者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外,不允 许持有私人财产。不允许住装有门闩的住宅。从 国民那里得到足以应付一年的开支,不允许多余。 黄金和白银,这种高贵的金属存在于他们的 心中,他们不需要号称人间浊物的黄金和白银, 他们不能接触涉及金银之事,不许有金银饰物, 不能使用金银器具。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 拯救。因为倘若统治者追求本人利益,置整个社 会于不顾,则这样的社会就很危险。 保卫者不能拥有妻子,不能成家。因为他们 不是为了一个妻子而献身,而是为了整个国家而 献身。 保卫者虽然不允许获得家庭,但是,可以通 过求爱的方式获得爱情,得到自己的孩子。而不 是一个禁欲主义者。柏拉图此处提到了公妻制。



理念作为永恒、单一、不动的绝对存在,与 暂时、复合、变动不居的可感事物之间有着不可 逾越的鸿沟。理念是可感事物的依据,理念与可 感的个别事物之间是本原与派生、原型与摹本的 关系。 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 “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 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 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 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各种理念在善的理 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序的理念世界。 具体的事物“分有”了理念,因而是不完美 的。人们关于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说是“意见”, 而不能是“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