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案(第二课时)
八年级
王静
三峡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通过诵读和分组合作探究,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
3.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
2.难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进而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复习导入
注音:夏水襄陵 xiāng 乘奔御风bēn
素湍绿潭 tuān 绝巘 yǎn
飞漱 shù属引凄异 zhǔ
释义:
略无阙处“阙”同”缺”,意思是”中断”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
翻译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
(2)学生朗读目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文中使用那些语言描写三峡的山,分别说明了山的什么特点?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长)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多)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陡峭、高峻)(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明确: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揣摩语言,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
赏析角度: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
赏析格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它好在。
4.集中反馈,精讲点拨
揣摩语言,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
例如:我喜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它好在表现色彩的两个词语:素—洁白,绿—碧绿,形成对比。
5.基础训练,弥补缺欠
(1)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先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后写水,突出_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写出了水流_湍急_的特点。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顺流而下时,他在诗中写过类似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悟或联想。
(学生可自由发挥,从多角度回答)
例如: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杨慎的临江仙等。
7.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描绘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
我希望同学们
也尽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增添风采。
(2)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找一篇介绍中华美景的文章赏读。
板书
三峡
郦道元
山长多高峻
水夏凶险疾速
春冬清丽奇秀
秋凄清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