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导学提纲(一)
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了解陶渊明所处朝代的社会背景。

三.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桃花源记》作者,又名,字是(朝代),世称。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归隐.
2、《桃花源记》是一篇的名作,原是中的“序”。

它虚构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反映了的意愿。

3、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按照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
..交通()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便要.还家()
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太守()
自主学习
二.以默读为主,探讨下列第1、2段中加点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
2. 芳草鲜美
..()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仿佛
..开朗()
..若有光()6.豁然
7.屋舍俨然
..()..()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
10.悉.如外人() 11.黄发垂髫
....()12.并.怡然自乐()
三.反复诵读。

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2.写下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4、渔人发现桃源的过程可以借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来表现。

四.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
2.具.答之()
3.便要.还家()
4.咸.来问讯()
5.妻子
..()
..邑人() 6.来此绝境
7.不复出焉.() 8.无论
..()()
..魏晋() 9.具.言所闻
10.延.至其家() 11.不足.为外人道也()12.既.出()
13.便扶.向路() 14.处处志.之() 15.及.郡下()
16.诣.太守() 17.寻向.所志()()
18.欣然规.往() 19.未果.() 20.寻.病终()
问题探究
五.反复诵读,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导学提纲(二)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3、掌握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过程:
一.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
三.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 B. C. D、
四.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语句: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六.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七.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八.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复前行,欲穷其.林()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见渔人,乃.大惊()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寻.病终()
便舍.船()便扶向.路()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便得.一山()处处志.之()
既出,得.其船()寻向所志.()
九、思考: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