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Who”主要用于一般疑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这里没有例子。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我和徐公之间谁是美的?”——哪一个比徐功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Who”通常与介词“and”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的组合“Who and”,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
“我和徐功美是谁?”——哪一个比徐功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你指望大臣们和舜们给谁?”这句话中的比较没有出现。

这大致意味着,哪一个比舜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
“从天上赞美它,谁能用它来控制天堂的命运!”服从自然并赞美它,并不比用它来控制自然法则更好。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和”、“胡”、“和”、“喜”。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有多贵,有多便宜?”——“他”充当主题。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陛下怎么了?”——“他”充当介词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江为什么讨厌它?”——“他”是一个属性。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
时间或处所等。

“老天爷,这是多么美妙啊?”——“Ho”问时间相当于说“when”。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为什么胡不在这个被围困的城市待很长时间?”——“胡”和介词“为”充当状语,并询问原因。

“胡薇”的意思是“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表示地点的疑问代词——“安”、“恶”和“严”。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地点,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where。

它也可以作为状语用于反问句,以增强反问句的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不幸的是,他们是人民的父母?”——“邪恶”充当“存在”的介词宾语,“邪恶”的意思是“在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作为普通人的父母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所指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可分为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
的谓语。

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
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关于某件事。

有“他、胡、席、Ho”等。

“他”:作为主体、客体、决定和判断,a经常被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例如:“为什么徐子没有修行?”翻译成“什么”和“为什么”;B问地点,比如“你想要什么?”哪里“胡、席、Ho”往往被用作状语问答
的理由,这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比如“资溪搭车?”;B他们也经常在介词宾
语之前,比如“胡维”和“何维”,问为什么。

C“西医”询问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还
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跟进:
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包括“I,I,Yu和Yu”。

A它们都可以是定语、主语和宾语。

B“I”一般只在否定句中用作前置宾语,C“I”一般在肯定句中用作宾语。

“我”在先秦
时期的意思是“我”。

秦朝以后,皇帝自称是自己。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而、乃”
一般只作定语。

(3)在第三人称中,“那”的发生率并不高。

它通常用作主语,单独用作宾语。


仍然具有指示性和轻蔑性。

B“志”、“气”的发生率很高,“志”只是对象,“气”只
是属性。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
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
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呃,如,女,若,奈,呃,子,君,公,大人,陛下,脚等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你”和“你”。

其中,“阁下”和“陛下”也用于外交用语。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
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一些人”和“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为交叉指称代词相当于“相互”和“彼此”。

它也可以指“你”、“我”和“他”。

与“向”的偏指现象类似,辞源中也有“简”和“我”的多代,即所谓的“向自
己表达他人的行为”。

二、疑问代词
古典汉语中的疑问代词问人“谁”、“谁”和“什么”;“他”也会问问题。

“习”、“胡”、“何”、“恶”、“安”、“严”等等。

三、指示代词
古典汉语中常见的指示代词有“this”、“Shi”、“Si”、“Zi”和“Fu”。

除人
称代词外,“直”、“气”和“那”也常用作指示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