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试卷-第10练 常见地貌类型(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练常见地貌类型
长江中下游荆江段的牛轭湖具有相对独立的沉积结构,是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荆江段主要牛轭湖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江中下游荆江段牛轭湖众多,主要是因为()
A.水量变化小,流速慢B.植被覆盖率低
C.侧蚀显著,河道弯曲D.泥沙淤积严重
2.长江中下游荆江段牛轭湖形状差异显著,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
A.冲淤状况B.生物多样性状况
C.季风气候D.位于平原地区
3.长江中下游荆江段牛轭湖能成为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关键在于()
A.湖面宽湖水深B.河相沉积为主
C.不与长江连通D.水热条件优越
【答案】1.C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流水侵蚀地貌相关知识点,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特点。
根据题意以及图示分析可知,长江上游水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烈,到了中下游荆江段河床坡度减小,河流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显著,河流不断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发生弯曲,水流不畅,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牛轭湖。
中下游荆江段水量变化小,流速慢,但不是牛轭湖众多的原因,A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低与牛轭湖众多无直接关联,B错误;侧蚀显著,河道弯曲是荆江段牛轭湖众多的原因,C正确;泥沙淤积严
重是流水堆积地貌,牛轭湖是流水侵蚀地貌,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牛轭湖形成的原因是河道弯曲,河流以侧蚀为主。
本题题干关键词是牛轭湖形状差异显著的原因是什么,据图分析可知,长江中下游荆江不同河段,上游来沙量及水流挟沙力均不同,使得
凹岸侵蚀状况与凸岸沉积状况差异显著,曲流弯曲系数不同,导致形成的牛轭湖形状差异显著。
因此BCD 都不是原因,为错误选项。
A选项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故选A。
3.跟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牛轭湖河道弯曲,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流速缓慢,湖面宽阔,湖水较浅,水热条件优越,营养盐类丰富,小型鱼类丰富,各种生物的食物来源众多广泛,成
为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D正确。
长江中下游荆江段牛轭湖早期以河相沉积为主,后期以湖相沉积为主,
兼有河相沉积和湖相沉积,仅在汛期与长江连通,故ABC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①地貌为()
A.海蚀柱B.海蚀平台C.海蚀崖D.沙堤
5.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答案】4.C 5.A
【解析】4.海蚀崖是海岸受海浪冲蚀及伴随产生的崩塌而成的一种向海的悬崖陡壁,主要见于基岩海滩。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C正确。
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拱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符合题意,A错误。
海蚀平台在海蚀地形区,海蚀崖形
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结果在海蚀崖前出现一个平台状地形,不符合题意,B错误。
沙堤指由
于河岸地区水深突然减小,水流受到河岸的阻力,流速减小,挟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积下来。
多分布在河
岸地区。
有河岸沙堤、江心洲上的沙堤、天然堤等类型,均属河漫滩微地貌。
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5.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②地貌为海浪沉积形成的沙滩。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灌丛沙堆是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东南某地灌丛沙堆是典型的第四纪季风运移聚沙形成,下表是该灌丛沙堆第四纪岩层的剖面概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岩层性质埋深/m年龄/距今万年平均粒径/mm含水量/%
沙丘砂- 1.5 2.8 5.9
砂质古土壤 1.7 3.0 3.67.4
砂质古土壤 2.6 3.7 3.3 3.4
沙丘砂 3.4 5.0 2.4 3.7
砂质古土壤 4.2 5.7 2.8 6.2
沙丘砂 5.77.7 1.78.6
6.推测第四纪季风风力较小的时段距今()A.7.7万年B.3万年C.5.7万年D.1.4万年
7.灌丛沙堆发育过程中()
A.背风坡灌丛越高,沙堆坡高越小B.迎风坡灌丛越密,沙堆坡长越长
C.迎风坡沙粒粒径小千背风坡D.风力越大,沙堆发育越好
【答案】6.A 7.B
【解析】6.风力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剩余的土壤平均粒径越大。
据此推测,平均粒径最小的沙丘砂的形成时期,风力最小,据表可知,该沙丘砂的年龄为距今7.7万年,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它是由于风力搬运作用,风中挟带的沙物质受到植物阻挡,沙在植物下风向沉积下来,背风坡风力作用较小,沙堆不易发育,A错误;迎风坡灌丛越密,沙堆坡长和坡高发育越大,B正确;迎风坡风力大,沙粒粒径大于背风坡,C错误;灌丛沙堆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风力过大,搬运能力过强,不利于沙堆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新疆乌尔禾“魔鬼城”长、宽约在5千米以上,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土丘呈西北—东南走向,下图为乌尔禾“魔鬼城”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
A.沟壑纵横B.侧壁陡立C.奇峰林立D.地势平坦
9.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堆积B.流水堆积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
【答案】8.B 9.D
【解析】8.分析材料可知,新疆的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
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大,风携带沙体磨蚀岩石而形成的。
据图可知,岩石多陡崖,所以地貌特征是侧壁陡立,B正确;奇峰林立、沟壑纵横符合流水侵蚀
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和黄土高原的地貌,AC错误;图片显示地势并不平坦,D错误。
故选B。
9.新疆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因此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D正确。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结合当地的地理纬度可知,该地貌不属于冰川地貌,A错误。
流水作用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而该地属干旱地区,B错误。
海浪侵蚀应发生在海边,而该地深居大陆内部,C错误。
故选D。
下图为法国诺曼底海岸“大岩门”景观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10.“大岩门”形成的四个阶段按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11.形成“大岩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B.海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
【答案】10.C 11.A
【解析】10.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形成海蚀崖,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
常有海蚀穴形成;海蚀穴逐渐扩大后,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陡崖。
①是海蚀穴形成前,④是形成海蚀穴,②③海蚀穴垮塌并形成海蚀柱,③图中海蚀柱比②图中的海蚀柱体积小且更形象,因此②在③之前。
因此,“大岩门”形成的四个阶段按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为①④②③。
故选C。
11.由上题可知,形成“大岩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与海水堆积关系较小。
法国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风力侵蚀、风力堆积作用不显著。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海蚀作用有三种:冲蚀作用、磨蚀作用与溶蚀作用。
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
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
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地貌为()
A.流水堆积地貌B.风蚀地貌C.冰川堆积地貌D.风力堆积地貌
13.图示地貌区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答案】12.D 13.C
【解析】12.通过阅读景观图可知,图示地貌为沙丘,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D正确;流水堆积地貌多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等,A错误;风蚀地貌多形成风蚀柱等,B错误;冰川堆积地貌多形成冰碛地貌,C错误。
故选D。
13.沙丘链为西北-东南走向,盛行风向不会是西北、东南风,AB错误;沙丘的迎风坡位于西南方向,盛行风为西南风,C正确,D错误。
故选C。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牛轭湖形成的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④②①③
15.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牛轭湖在山区较多B.牛轭湖湖水较深C.与流水侵蚀无关D.水质一般较差
【答案】14.B 15.D
【解析】14.据材料可知,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形成过程对应为②④③①,B正确,ACD错。
故选B。
15.由材料可知,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
湖泊水较浅,B错误;由于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共同作用下,河道变得非常弯曲,最后曲形河道自行截弯
取直,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牛轭湖,因此不只是与流水堆积有关,主要与流水侵蚀相关,C错误;湖泊没有
水源补给,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D正确;一般形成于地势平缓地区,A错误。
故选D。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景区位于六盘水的干河流域,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下图为贵州水城天生桥景观图。
(1)说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2)图示景观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____(填序号)。
①洞穴向下方和两侧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②洞穴顶部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③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④流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地下岩溶洞穴发育
(3)简述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
【答案】(1)岩石具有透水性和可溶性;水具有溶解能力且流动性好。
(2)③④①②
(3)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建设;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岩层不稳定,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资源短缺;保水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易出现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脆弱。
【分析】本题以贵州水城天生桥景观图为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天生桥景观的形成过程、喀
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
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包括岩石具有透水性和可溶性;水具有溶解能力且
流动性好。
(2)材料信息显示“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据此分析可知,首先是该地区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随着流水的增多,流水不断对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便在地下发育了溶洞穴;随着洞穴
向下方和两侧不断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后来在重力作用影响下,洞穴顶部发生坍塌,残
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
(3)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天生桥之类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当地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包括:喀斯特地貌广布,造成地表崎岖不平,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不利于进行交
通建设;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当地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导致区域闭塞;岩层稳定性很差,不利于进
行水利工程建设,能源开发受限;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岩
石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影响生产生活;地表崎岖不平,水的流动性强,易
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流失,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该地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生
态环境非常脆弱。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
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
长期作用,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
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
下图为我国青岛市沿海基岩海岸景观示
意图。
(1)指出基岩海岸线的进退趋势,并说明原因。
(2)据图文材料说明海蚀柱形成的过程。
(3)简述基岩海岸形成的海蚀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答案】(1)趋势:朝陆地方向退缩。
原因:基岩海岸的海浪侵蚀速度大于沿岸河流泥沙淤积的速度,海岸线附近侵蚀大于淤积,导致海岸线后退。
(2)突向海洋的基岩,因岩性、结构不同而受海水侵蚀,两侧形成海蚀穴;由于进一步侵蚀,两侧海蚀穴被
贯穿,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洋中的柱状凸起,成为海蚀柱。
(3)阻隔海洋运输路线;影响海洋养殖,不利于养殖操作等。
【分析】本题以我国青岛基岩海岸景观为载体,考查海岸地貌形成及影响等内容。
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
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趋势:基岩海岸线会朝着陆地方向退缩。
原因是基岩海岸地区主要的作用力是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作用。
由于海浪侵蚀速度大于沿岸河流泥沙淤积的速度,使得海岸线附近侵蚀大于淤积,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使基岩海岸处岩石不断被风化、侵蚀破坏,不断被海水搬走,导致海岸线后退。
(2)首先基岩海岸地区存在有突向海洋的基岩岬角,因岩性、结构不同而受海水长期侵蚀,两侧形成海蚀穴;其次,由于进一步侵蚀,两侧海蚀穴被海水贯穿,形成海蚀拱桥;第三,随着时间的流逝,海蚀拱桥
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洋中的柱状凸起,成为海蚀柱。
(3)不利影响可以从海洋运输、海水养殖、旅游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海洋运输看,阻隔海洋运输路线,
影响船只通行;从海洋水产养殖看,影响海洋养殖作业的展开;从旅游景观看,由海蚀桥变为海蚀柱,破坏原有的旅游自然景观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一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
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
风力沉积作用。
(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
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
(3)流水侵蚀作用。
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详解】(1)由图片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
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
土层。
(2)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3)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
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
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环牧。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
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C,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物质来源及其空间迁移过程。
(2)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答案】(1)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
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
风沙
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2)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分析】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影响水分条件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
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2)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