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中肿瘤的五大病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医学中肿瘤的五大病机
大家多数不搞肿瘤,认为肿瘤治疗特别特别难,其实不然,治疗肿瘤的内服药和平常用药也没有特别的不同。

了解肿瘤的用药之前,首先认识一下肿瘤的病机。

目前中医肿瘤界对肿瘤的病机认识,大家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了,认为全身的状态是“虚”的,而病变局部的状态是“实”的。

全身的状态是“虚”好理解,为什么局部会是“实”的呢?是因为病变的部位有病邪,气血壅痰湿癌毒滞在这里,是邪实。

邪实首先是血瘀,这一点大家有共识,所以中医肿瘤科的医生喜欢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肿瘤。

其次是痰湿、癌聚,痰湿聚在体内某一部位,时间久了诱发癌毒,发为恶性肿瘤。

血瘀和痰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所以说在治疗肿瘤的药物里面,活血化瘀药、祛痰祛湿祛饮的药比较多,再一个就是以毒攻毒的药比较多。

目前大家对痰湿饮概念认识得不是很清楚,尤其痰湿饮在肿瘤里的表现认识更是不清楚。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痰跟湿和饮能分得很清吗?
痰、湿、饮是水液代谢三个截然不同的病理产物,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

比如我们临床上遇到的腹水,可以见到两
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整个腹腔都有腹水,偶尔见到在肝周、脾周出现腹水,后者是水局限在器官周围,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临床要用中医的病因来解释疾病,按中医病因解释清楚后的用药效果就会好。

肿瘤患者的痰、湿、饮要仔仔细细去分,湿有湿的治法,痰有痰的治法,饮有饮的治法,不完全相同,治疗还是有区别的,我一会儿要讲大戟和甘遂适应证问题,它们也是不一样的。

要认识这些病因,必须延伸这些概念的内涵,比如说关于湿邪的特点,其实在我书中反复谈到湿邪的特点是“湿性黏腻”,在临床上会发现有些肿瘤根本切不尽,比如说脑瘤,肉眼切得再净,也得放疗;再说卵巢癌,肉眼切除时,哪怕多切两厘米,它也切不净;还有胆囊上的肿瘤,为什么胆囊不好切呢?还有为什么胰腺上的肿瘤也不好切啊?它跟湿邪有关系,湿邪黏腻,边界不清楚。

整个腹腔的腹水跟湿也有关系,它是弥漫的。

湿邪好比自然界的雾,雾肯定不是局限的,而是很大一个区域里都有的,具有弥漫性质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雾呢?只有阳光,因为阳光是热性的东西,只有遇到热的东西,湿才容易化,“治湿当予温阳药”。

另外再说痰,痰和湿的表现又不一样了,小细胞肺癌常常伴有肺外表现,一会儿出现低钠了,一会儿又出现其他的症状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症状表现,“怪病生于痰”,小细胞肺癌多与痰有关系。

饮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它多表现为有局限性,它往往局限在一个地儿,比如刚才说的肝周腹水、脾周腹水、胸腔积水、心包积液,这些都跟饮有关系。

临床我们如果这样去看问题,就知道应该选哪些药去有针对性地治疗。

中医肿瘤的病机,就是研究在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机体内所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机制。

尽管肿瘤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但从总体上来说,肿瘤的病机可归纳为: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五个方面。

脏腑失调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作用;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具有受纳和传化水谷的作用。

脏腑失调,指脏腑病机。

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及其物质亏损的病变机制。

人体的生命活动,以脏腑物质和功能活动为本源。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决定着人体健康状况。

任何疾病因子都必须作用于脏腑系统,使脏腑系统功能失调或物质亏损,才能使疾病发生。

若脏腑失调.则引起气血紊乱,或先天脏腑禀赋不足,皆为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

脏腑虚弱,阴阳不和,功能失调。

1.心的病机特点
心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心主神明,为情志思维活动中枢。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和神志活动两方面的异常,而出现心悸、失眠、神昏、发狂等症状。

心的病变有虚实的不同,虚证多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实证多为火、热、痰、瘀等病邪的侵扰。

如脑肿瘤、血管瘤等具有心脏病变特点。

2.肺的病机特点
肺主气而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和场所。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

宣降失常为肺的基本病理变化。

如果肺失肃降,就会
产生两种病理变化,一则肺气上逆,不但直接引起肺脏病变,出现喘咳等症,还可影响脏腑间的气机升降运动;二则会使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造成津液代谢的障碍,与痰饮和水肿的形成有关。

肺的主要病理特点为气机升降出入和津液敷布的失常。

如肺肿瘤、鼻咽癌、皮肤癌等多具有肺脏病变特点。

3.脾的病机特点
脾主运化而升清,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食物消化吸收的障碍、生血统血的失常和水液输布的失司等三个方面。

脾的病理又可表现在脾阳上升的失调,造成脾失健运,水湿中阻,而湿盛又最易困脾,形成恶性循环。

脾的病变往往以脾虚湿盛为特点。

如食管肿瘤、胃肠肿瘤、胰腺肿瘤、白血病等具有脾脏病变的特点。

4.肝的病机特点
肝主疏泄,藏血,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脏在病理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肝气易于郁结,以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

若郁久不解,又易于形成瘀滞或化火;二是肝之阴血易于亏损,而导致肝阳之相对亢盛;三是肝阳易亢,而化火生风动血。

肝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以肝气常有余、肝阴常不足为重要特点。

如乳腺肿瘤、肝胆肿瘤、子宫肿瘤等具有肝脏病变的特点。

5.肾的病机特点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是人体阴阳之根,生命之源。

肾病变中最易耗伤精气,伐其根本,从而导致生长发育、生殖及脑、髓、骨等方面的功能不足。

肾主水,司二便,故肾病变就会产生水液代谢障碍和二便的异常。

如骨肿瘤、脑肿瘤、前列腺肿瘤、子宫肿瘤等均具有肾脏病理特点。

肾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肾一方面“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另一方面五脏之阴都由肾阴来滋养濡润,五脏之阳都由肾阳来温煦推动。

所以,肾的病理性虚亏常具有整体性的影响。

如肾阳虚衰,他脏之阳亦不振,会出现心肾阳虚、肺肾气虚、脾肾阳虚等;肾阴亏虚,
必至他脏阴液亦不足,如出现心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等。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他脏之虚损到一定程度,也势必进而导致肾之阴阳虚衰,临床上肾与他脏合病最多。

肿瘤后期,多见于多脏器损伤和阴阳气血亏损的病变(恶病质)。

气滞血瘀
气滞是指气机流通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泛指一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之证;而“气郁”,主要是指情志不舒引起的气机运行不畅。

但也有将气滞与气郁通称的。

引起郁滞的原因很多:由情志抑郁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有因外邪侵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如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皆可引起气滞),亦有因气虚,运行无力而滞者。

不同部位的气滞其病机与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如:肺癌患者,由于肺失肃降,上焦气机壅滞,症见胸闷咳喘;肝癌早期病人,由于肝失疏泄,肝经郁滞,出现胁肋胀闷;胃肠肿瘤患者,由于胃肠气滞,则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时重时轻,得矢气、嗳气则胀痛减轻。

通观各种气滞,气郁滞而不通,是其共同的病机。

因此,闷、胀、痛是其最常见的共同临床表现。

由于气推动着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气滞不通则对津液、血、脏腑功能活动都有不良的影响。

如气滞不畅,会引起血行也不畅,形成血瘀;气行不畅可使津液运行
也不畅,进一步会引起津液停聚,而形成痰、饮或水肿;气行不畅还可使脏腑功能发生障碍。

此外,因气有温煦作用,气滞不通,郁久化火,而出现火热征象,一般称为气郁化火之证。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通畅的病理状态。

血瘀的成因,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气滞②气虚③血寒④血热⑤外伤。

血瘀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出血成瘀,治疗不彻底、吐衄不尽,或病后的变化等。

局部血瘀可以发生在脏腑、形体、经络、九窍的任何部位。

血瘀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血瘀而形成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噎嗝》说:“……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宜疏,使噎。

”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谓:“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

”清·邹岳《外科真诠》指出:“(石疽)乃肝经郁结,气血凝而成。


气滞血瘀是形成癌肿的重要病理机制。

瘀血学说的研究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癌症组病人的血栓长度、血栓湿度、血栓干重、血小板粘附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说明体内血栓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血瘀型恶性肿瘤患者的荧光偏振度和膜微粘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低下,可能参与恶性肿瘤血瘀形成,这为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客观依据。

痰湿凝聚
痰湿是指机体失其正常运化而停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

由于它随体质、疾病性质而有热化、寒化之异,形态上有粘稠之分。

它的成因主要有:
①脾土虚弱,清者难以上升,浊者难以下降,留于中焦,停滞膈间,内积为饮,凝聚为痰。

脾为痰饮水湿产生之源。

②肺失宣肃,治节无权,津液不能输布.内聚而成水湿痰饮。

若肺脏有热,还可以炼液成痰。

还可以因脾肾阳虚而“水泛为痰”,“上渍于肺”。

故常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

③肾主调节水液而司开阖,开阖不利,水湿停积,聚而为痰。

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即所谓“火不生土”,造成津液不能运化,积聚水湿,流遍肢体,酿成痰浊。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指出:“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

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
痰也。

在脾胃,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


④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有保持全身气机畅通的作用,津液是靠气的推动而运行全身。

肝气条达,则气行津也行;肝失疏泄,则气滞津停而成痰饮。

肝气失于疏泄,气机流行不畅郁聚生痰。

⑤三焦具有通利水道的作用,三焦气化失常,或者气机闭塞,水液则无法正常运化,停留而成水湿痰饮。

《圣济总录》曰:“若三焦气塞,脉道壅滞,则水饮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饮,为病多端。

”水湿痰饮依其性质、体内不同部位的受侵以及成因可分为:寒湿、湿热、痰、饮、水肿等五种类型。

所以,湿浊郁积肌体日久,便成湿毒,湿毒积于肠间,可致“湿毒便血”;郁于肌肤,易生疮痛。

湿聚、湿毒反复发作也是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

热毒内蕴
热毒内蕴是由外邪侵袭机体而来,实际包括了病毒感染,烟草、油烟的污染毒素,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毒素,酒饮食中的各种毒素等。

或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经络、脏腑气机阻碍,郁而生毒,热由毒所生。

其机制有四:
①感受邪毒如性质属阳,则阳毒之邪侵入肌体,与人身之阳相加而成热毒,同时阳毒之邪其性燔灼,易耗阴液,而出现热毒炽盛。

②若感受阴毒之邪抑遏机体之阳气,开始出现阴盛则寒的病机,以后由于气有温煦作用,被郁体内,则可因其积聚而由温变热,病机也由阴盛转为阳盛,而成为热毒。

③邪毒入侵肌体后与病理产物瘀血、痰、湿等互结,导致营卫不和,经络脏腑气机失畅,郁久化热而成热毒。

④素体阴虚,或久病、重病伤阴或情志内伤,郁久化火,阴液耗损,虚火炽盛而生热毒。

总之,邪是毒依存的条件,毒是致病之因,热是毒的致病之果。

热又与毒互结,内蕴机体导致癌肿发生。

如果热毒郁结较甚,肌体正气虚弱,不能透毒外出,以致热毒结滞难化,积聚不去,久而久之,发为癌肿。

因此,热毒之邪是癌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和滋阴降火药,确有改善癌症病人的症状,控制肿瘤发展的临床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白血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水煎液对小鼠子宫颈癌、小鼠肉瘤、肝癌实体型、艾氏腹水型癌均有抑制作用。

半枝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如肉瘤、艾氏腹水癌、脑痫均有抑制作用。

正气虚弱
人体正气亏虚,病邪亢盛,机体抗邪无力,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癌作用,机体不断受到病理性的损害,癌肿就发生、发展。

同时,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生理功能就失调、紊乱,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滋生,造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

”《妇人良方大全》亦指出:“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日乳岩”。

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并以脾肾虚损为主。

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虚损则正气虚弱,易致邪侵。

癌瘤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客邪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互相搏结,蕴结体内而发生。

大多癌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均较正常人低下,而通过中药扶正培本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癌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甚至可以使癌肿缩小,使病人康复。

因此,采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是中医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药治癌的特色所在。

关于肿瘤的治疗,我们的老前辈们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像我导师张代钊教授在中药防治放化疗副反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国内外同行广泛称赞。

李佩文教授在减轻肿瘤患者的一些症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胸水、腹水、疼痛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余桂清、郁仁存、刘嘉湘、朴炳奎、王沛等前辈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做了很多非常有益的工作。

到我们这一代,不能简单模仿前辈的经验,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开始要用中医抑制消灭肿瘤,我就特别推崇孙秉严老师的看法,孙秉严老师特别强调,肿瘤中医治疗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消除肿瘤。

目前有相当多的肿瘤西医也没办法,比如说骨肉瘤,有时一边做着化疗,肿瘤一边继续生长,多数出现了肺转移。

再比如说甲状腺的肿瘤,因为该病对放化疗不敏感,很容易转移。

这个时候如果不用中医药来解决,这类病人的预后可想而知。

我在肿瘤治疗思路上受孙秉严老师影响很大,但是孙秉严老师应用的毒性药物太多了,我不敢用,那我就得想别的办法来弥补,后来
我在临床上就比较重视中医辨证的应用。

比如在针对肺癌的治疗上,其实肺癌里面有好多更细化的东西需要理解,瘤体为何长在这个地方?瘤体为何包绕气管?瘤体为何包绕血管?瘤体为何脑转移?只有用分析思辨的方式去认识它,才能提高临床的疗效。

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强调肿瘤的治疗要充分利用脏腑辨证,如果脏腑辨证不够的话,就要用六经辨证或其他的辨证方法。

我用乌梅丸治疗胰腺癌就是用六经辨证的思维思考出来的结果,这是源自一位60多岁胰腺癌的老先生,当时的主要症状是化疗后的腹泻,几分钟就要去一次厕所,甚至根本来不及去厕所就泻裤中了。

我开始是用葛根芩连汤,没有效果;后来用甘草泻心汤也不管用,最后用的乌梅丸,用了乌梅丸以后,腹泻就止住了,而且疼痛缓解了。

这个时候我回过头来再看厥阴病的提纲,发现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和厥阴病的提纲证有很多是相符的。

针对肿瘤患者食欲减退我请教过好多好多专家。

西医的治疗就是醋酸甲地孕酮,多数效果不好。

而且它是一个激素药,针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是要慎用的。

那怎么办呢?后来为了这事儿,我请教了好多中医西医名家,后来有一个中医老前辈说:“不行的话,用高糖刺激刺激一下胰岛功能,看能不能吃饭?”可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怎么办?后来我就琢磨出来了,我是拿孙秉严老师治疗进食水呕吐的一个方子来治疗这类疾病的,结果它非常好用。

临床上要想取得疗效,就要辨证,而且要辨证准确。

其实辨证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有些肿瘤患者手术后无证可辨,咋办,这要根据核心病机用药。

有时觉得自己的辨证很准确,但是临床用药以后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说我们应用四诊和辨证与病情到底符不符合,关键问题是我们的中医理论掌握得够不够扎实。

中医不应该有症状舌脉取舍问题,只要把所有症状舌脉完全辨识清楚,临床就会有效。

当我们遇到一个疾病的时候,如果我要拿中医能解释清,也能拿西医解释清,这个时候我用上药物,多数疗效能立竿见影。

比如,我13年7月份的时候在琢磨有关粒细胞的一些问题。

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以后导致了白细胞下降,临床上往往会用升白针。

为什么升白?肿瘤科也叫升粒,就是促进粒细胞成熟释放到外周血当中去预防感染。

当时我就想,西医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中医做不到。

我的口头语就是“西医能做到的事,我们中医也有办法做到”。

西医有国外的资料可以参考,我们中医不学习就没有东西可以参考。

后来我反复思考,粒细胞怎么能升上来?从十二条经络、奇经八脉的循行、气血多少等,再从卫气生成运行等进行广泛讨论,一直没有结果。

有一天,我看学生给病人刮痧,我当时的灵感告诉我这刮痧可能是升粒的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上大学的80年代,免疫学教材中提到异物出现的时候,血液内就会出现巨噬细胞来吞噬异物的。

假如说刮痧对机体的损伤会创造好多异物,粒细胞是小的巨噬细胞,刮痧会不会升粒呢?从理论上讲会产生粒细胞的,会引起非特异性免疫。

后来刮膀胱经、刮少阳经,可以升粒,而且升粒很快。

所以说我们的临床思维要更缜密一些,不能想当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肿瘤科在讲饮食的时候,有的人会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必须要说明白为什么不能吃?人们经常说无鳞鱼不能吃,我就要问他无鳞鱼为什么不能吃?你要先跟我说鱼为什么不长鳞,然后再跟我说为什么无鳞鱼不能吃。

我们说任何一句话时都要给出解释理由。

我们当代的中医不能一拍脑门,就这么定了,那是不行的。

我们肯定得拿中医的和西医的理论来解释清楚,如果能解释得清楚,往往效果就能出来了,如果解释不清楚的话,效果可能就有点玄了。

所以我们这里讲辨证一定要准确。

其实我们刚才讲的这种中医治疗方法并不是只局限在中药口服药上面。

针对肿瘤治疗而言,病变局部的状态是体现为“实”的状态,这往往不是光口服药物就能解决的。

当然,临床上也有这种情况,就是在病变部位的邪气聚结的不是特别实的情况下,有可能吃中药肿瘤就消失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治疗的有效率并没有多高。

西医认为肿瘤是表现在局部的全身性疾病,那为什么不去针对局部进行治疗呢?我们也应该关注针对局部的一些治疗,胡凯文院长特别强调氩氦刀对于局部的治疗作用。

我后来就在思考,既然西医有氩氦刀的局部的治疗方法,我们中
医是不是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进行局部治疗呢?还有导引的方法也可以运用。

听说在沈阳有一个气功师给肿瘤发功,就能让肿瘤缩小,肿瘤局部发功也算是一个局部治疗的方法。

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全身的状态,也要在局部上下点功夫。

中医药中外用的方法很多,局部的外用药也很多,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去用。

中药外用辨证要准、用药要狠。

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消灭它。

肿瘤的辨证体系里面首先要辨阴阳。

如果阴阳不分,治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介绍2个例子,我曾经治疗过上颌骨部位的一个肉瘤患者,用我常用的外用方外敷局部,结果是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肿瘤的生长速度特别快,当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再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患者的外用药里面用有川乌、草乌一类热性的药特别多,而患者病变的部位按中医来讲的话是属于一个阳性的位置,再给它热性的药刺激,所以会出现生长更快的结果。

后来有一个广东的患者,患的是牙龈癌,我在治疗的时候就换思路了,就不敢再用热性的药物了,而是改用了一些发散的药,发汗的药,然后再加点软坚散结的药,又加了一点攻毒的药,外用了20天的药,病灶的周径缩小了5厘米。

所以我们一定要分阴阳,这点非常关键。

所以后来我在临床中就变换了用药思路,比如针对皮肤的肿瘤,选用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的药物,避免用热性药物对病变部位的刺激。

我经常以肿瘤部位分阴阳,其实肿瘤是有寒性或者热性区别的,针对不同性质的肿瘤,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我认为肿瘤的寒热性质跟肿瘤的部位和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消化系统癌症,从口腔一直到贲门口前多数是鳞癌,到贲门口就变成腺癌了,再往下走直到肛管前还多是腺癌,到肛管往下常见的是鳞癌,这是为什么?再比如皮肤癌,除恶性黑色素瘤外,鳞癌多见,为什么?还有宫颈癌,宫颈以鳞癌多见。

临床上发现鳞癌的性质偏热一点,腺癌的性质偏湿、偏寒多一些。

只要跟外界相通的,阳气都比较足,就是“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这种情况下往往是鳞癌多发。

跟外界接触的,经常摩擦的,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