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分娩的方式选择与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本院120例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依据分娩方式进行分组,A组为选择阴道分娩,B组为阴道试产失败后剖宫产,C
组为再次剖宫产。
对比3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并发症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
结果:A、B、C三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中P>0.05;A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C组P<0.05;B组、C组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中
P>0.05;A组、B组、C组产妇的产后并发症率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如产妇无阴道试产相关禁忌症则选择阴道试产具有可行
性和安全性,如阴道试产失败即刻转剖宫产亦不会影响母婴结局。
关键词:剖宫产;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母婴结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剖宫产术的应用安全性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改革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等发生的变化,临床剖宫产率较高。
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时需要科学选择分娩方式,从而确保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既往报道
指出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分娩时,选择经阴道自然分娩具有较高的成功率[1]。
鉴于此,
以下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分娩方式进行分析。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本院120例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依据产妇
分娩方式进行分组,A组(阴道分娩组):40例,年龄24~37岁,均值为(29.5±1.3)岁;
孕周为37~41周,均值(39.5±0.4)周。
B组(阴道试产失败后剖宫产组):40例,年龄23~38岁,均值为(29.4±1.3)岁;孕周为37~41周,均值(39.3±0.5)周。
C组(剖宫产组):40例,年龄22~39岁,均值为(29.4±1.4)岁;孕周为37~41周,均值(39.4±0.4)周。
各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产妇选择阴道分娩,B组产妇进行阴道试产失败后立即转为剖宫产,C组产妇选择再
次剖宫产。
对于3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对比,如产后出血量、产后并发症率、
新生儿Apgar评分等。
1.3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A组、B组、C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中P>0.05;A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
间均少于B组、C组P<0.05;B组、C组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中P>0.05。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如再次妊娠分娩,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中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定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三组具有剖宫产手术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分娩时选择阴道试产并且成功的概率较高,并且A组产妇选择阴道试产且成功,该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与其他两组产妇相比明显缩短。
这进一步证实,阴道分娩的应用中其应用优势较为显著,并且阴道分娩的运用还有利于降低产妇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病率,如常见的子宫切口憩室、盆腔黏连以及凶险型前置胎盘等。
B组产妇在阴道试产且失败后立即转为剖宫产术,与同期C组再次行剖宫产术的产妇相比,两组在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对比并无明显差异,三组产妇经对比产后并发症率均较低,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这表明,阴道试产的运用即便失败也并不会对母婴健康安全产生影响和威胁,可达到与再次剖宫产术同等的分娩结局。
为了确保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分娩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还需对于产妇的个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例如产妇的年龄、前次剖宫产术指征、体质量指数、妊娠间隔以及孕周时间等[2]-[3]。
通过加强科学的孕期管理并在分娩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卫生及技术等条件能够保障的基础上可选择进行阴道试产。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如产妇无阴道试产相关禁忌症则选择阴道试产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如阴道试产失败即刻转剖宫产亦不会影响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王玉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80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5):370-371.
[2]郑泰国.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7):83-84.
[3]樊丽娜.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