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视域下的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构建——以江西上饶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238
产业结构变动视域下的
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构建
——
—以江西上饶为例
■黄细嘉李君红曾令香在众多学者对旅游产业区域结构重组和优化论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江西上饶为例,运用区域产业结构
变动导向理论,分析其旅游产业现状,提出建设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构想:首先,根据上饶旅游资源的多极特征,组合和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景区的共生共荣;其次,实行旅游产品的多维“加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再次,开发国内外多极市场,兼顾自身张力和外部辐射带动力,实现产值的倍增效应;最后,增强业态平衡,促进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也就是要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业态的多极组合和综合,将上饶建设成为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旅游目的地;上饶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2-0238-06
黄细嘉(1962—),男,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江西南昌330031)李君红(1984—),女,青岛啤酒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职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山东青岛266023)曾令香(1987—),女,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江西南昌33003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BJY090)的成果之一。
一、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业
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设,涉及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目前,学者对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集中于概念界定、结构评价、结构优化等方面。
陈玉英从概念、理论以及方法等三个层面对旅游产业结构做了分析,并提出从界定旅游产业部门序列程序,采用定量化旅游产业结构方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结构优化[1]。
谭镜明等认为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并提出西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模式[2]。
黎美洋认为广义的旅游产业结构指的是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以及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狭义的旅游产业结构则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大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3]。
张
辉认为,旅游产业结构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我们应从五个方面深入理解其内涵:首先,它反映旅游经济各个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其次,也是一种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第三,是旅游产业实际运行的结果,即旅游产业运行的静态反映;第四,是旅游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最后,也是我国国情在旅游产业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志主要体现在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4]。
师萍对旅游产业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评价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对旅游产业结构评价的模型和思路,重点提出了反映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评价指标。
其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评价准则:一是其总体规模与发展速度必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和协调,二是其内部结构变化与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三是其合理化、高度化必须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构须与其技术结构相协调[5]。
综合各学者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认识,可以看出,广义的旅游产业结构不仅强调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分析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认识仅着眼于旅游产业内部。
其共同点就是都强调旅游产业运行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而实现合理化、高级化和均衡化。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
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二是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包括区域已有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6]。
区域产业结构有三种基本变动导向:一是技术导向,就是让区域产业结构向高技术方向转变,也就是在结构调整中,大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到占主导地位。
二是结构导向,即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三是资源导向,即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这三种不同的导向,标志着区域经济成熟程度的差异[6](P188)。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是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
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还是要加强资源导向,即逐步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7]。
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涉及旅游饭店业、住宿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旅游购品经营业、游览娱乐业等行业。
旅游业是区域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综合性、产业关联强等特点决定了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可以使旅游产业运行中的各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发生优化的结构性变化。
在区域产业结构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把握旅游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为旅游业指明科学的发展方向,为区域旅游寻求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是旅游业的重要实践问题。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江西上饶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江西上饶具有丰富的原生旅游资源,又有临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结构出现“一边倒”的格局,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发展严重失衡,资源整合不够,产品组合不到位,经济效益不高。
从资源、产品、市场、业态等方面均出现结构性失衡。
(一)基于地缘的上饶旅游市场定位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浙江,西接安徽,南连福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的称谓。
浙赣铁路穿境而过,皖赣铁路,横南铁路纵横交错;320、206国道和梨温高速公路、九景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百十里内有四个机场。
上饶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牵江浙、出沪宁、携八闽、达粤桂,货畅其流,人行其便,铸就了发展大商贸大流通的黄金宝地[8]。
上饶定位为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在江西城市发展战略中,将上饶市列为全省四个重点发展城市之一,提出要把上饶建成江西东北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有学者提出上饶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要发展“三沿”经济(沿梨温高速、沿320国道、沿浙赣铁路上饶段),建设“三百”长廊(百里工业长廊、百里城市长廊、百里旅游休闲长廊)[9]。
根据上饶市的地理区位以及在江西省的经济分工,上饶国内旅游市场主要定位“长三角”和“闽三角”地区,具体为赣浙闽皖四省和上海。
上饶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资源丰富,大交通条件好,可进入性高。
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非常密切,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旅游。
最重要的是
产业结构变动视域下的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构建——
—以江西上饶为例
239
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240
上饶周边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较高、出游率也高,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金三角”,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也是世界各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上饶要努力与上海接轨,接受辐射,提高市场份额。
对接上海的客源,上饶国际旅游市场也主要定位于日本、
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趋势让这样的市场格局终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二)基于开发的上饶旅游产业现状
1.上饶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2010年,上饶有大小各类旅行社123家左右;旅游星级饭店40家,其中四星级7家、三星级24家;交通及其他旅游设施已基本完备。
上饶市提出将旅游业培植为全市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上饶旅游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2010年,全市接待旅客1986.8万人次,同比增长32.8%,
旅游总收入143.3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中,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975.6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32.70%,国内旅游收入140.81亿元,同比增长69.55%;入境旅游11.2万人次,同比增长46.2%,旅游外汇收入3760万美元,
同比增长42.4%[10]。
2010年,
上饶市委、市政府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全力开展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建、旅游宣传营销、旅游行业监管、发展乡村旅游等各项工作。
2011年6月,三清山被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
2011年,婺源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2011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中,以“徽风婺色美”的美态定位,位居“中国十大美丽乡镇排行榜”榜首[11]。
品牌建设强势推动着上饶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上饶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上饶旅游业蒸蒸日上,但不能否认其产业内部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
首先,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发展失衡。
以2010年为例:从旅游人次角度,2010年上饶国内旅游人数为1975.6万人次,
入境旅游者为11.2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次比入境旅游人次为176.39ʒ1[11];江西省国内旅游人次比江西入境旅游人次为93.82ʒ1[12];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比全国入境旅游人次为15.70ʒ1[13]。
从旅游收入角度,2010年上饶国内旅游收入为140.81亿元,上饶旅游外汇收入为3760万美元,上饶国内旅游收入比上饶旅游外汇收入为56.55ʒ1;江西省国内旅游收入为794.8
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为3.46亿美元,江西省国内旅游收入比旅游外汇收入为34.68ʒ1[1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1258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为458亿美元,其比例为4.15ʒ1[14]。
可以得出,
上饶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发展严重失衡,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不仅远远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也大大落后于江西的平均水平。
其次,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
在上饶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资源缺乏整合,产品缺少组合,景点呈散状分布,绿色、红色、古色三色旅游产品独立性太强。
根据其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加上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全可以组合赣东北黄金旅游线,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虽然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资源整合,试图以行政的手段,串珠成线,但收效甚微,例如婺源县“通票制”夭折。
此外,景区各自为政,合作不够。
以龟峰为例,身处“三山一都一村”(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景德镇、婺源)等众多旅游热点的中心腹地,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势而为,享受热点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但现实情况是龟峰享受到的带动效应不大,反而处于周边的竞争压力之中,出现夹击效应。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他热点景区不太愿意同处于温冷线的龟峰合作;另一方面是龟峰对联合营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营方式缺乏活力。
再次,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偏低。
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必须考虑投入产出,讲求经济效益。
而旅游经济效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旅游者人数,二是人均旅游消费水平。
旅游经济效益是与旅游者人数正相关的[14]。
如果从旅游收入的人次弹性系数来研究上饶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我们知道,旅游收入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旅游收入的收入量变动对于该地区旅游人次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
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某地区旅游人次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地区旅游收入的收入量变化的百分比。
其公式为:旅游收入的旅游人次弹性系数=旅游收入变动率ː旅游人次变动率。
计算结果,
如果该弹性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地区一定时期内旅游收入的收入量变动对该地区旅游人次变动反应比较敏感,旅游人次增加一个百分比将引起该地旅游收入增加一个百分比以上,即旅游人次的增加对该地旅游收入的贡献较大;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其对旅游人次的变动欠敏感,旅游人次增加一个百分比将引起该地旅游收入增加不到一个百分点,旅游人次的增加对该地旅游收入的贡献较小;如果该系数等于1,
则说明
该地区旅游收入同旅游人次同等速度变动。
上饶市2010年旅游总收入的旅游人次弹性系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百分比ː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百分比=38.9%ː32.8%=1.19[11];江西省2010年旅游总收入的旅游人次弹性系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百分比ː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百分比=21.12%ː15.10% =1.40[13];中国2010年旅游总收入的旅游人次弹性系
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百分比ː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百分比=22.98%ː10.29%=2.23[14]。
从以上数据得出:第一,2010年,上饶、江西和全国的旅游总收入的旅游人次弹性系数均大于1,分别为1.19、1.40和2.23。
其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说明它们的旅游人次对旅游收入有一定贡献。
第二,2010年,上饶旅游总收入的旅游人次弹性系数均低于江西省的和全国的比值。
而上饶旅游总人次的同比增长率为32.8%,远远高于江西省的15.10%和国家的10.29%,说明,虽然旅游人次在一定程度上对上饶的旅游收入有一定的贡献力,但其贡献能力相对于江西省和全国来说还是偏低的,仅有旅游人次的较快增长而没有旅游收入的较大提高。
综合以上的分析,上饶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资源导向阶段,属于旅游业欠发达地区。
从现状看,这种资源导向结构,由于地区专门化水平低,致使资源优势还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发展上看,基于资源导向结构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
三、上饶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构建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选择的基本原理、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上饶市应当选择强化资源导向,并逐步向结构导向转化的旅游业发展之路。
为此,我们需要从优化资源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业态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一)资源的多极综合:优化资源结构,实现景区的共生共荣
1.“三色”旅游专区建设。
根据旅游资源分析结果,上饶旅游资源类别具有多极性,即“红色、绿色、古色”三极;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也具有多极性,即“东北部、中南部—沿梨温高速公路、西部鄱阳湖畔”三极;同时种类的三极同分布地区的三极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对称性,具体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红色、绿色资源主要对应中南部,古色资源主要对应东北部,而西部鄱阳湖地区则是“三色辉映”。
因此,我们建议将东北部作为古色旅游专区,以婺源为龙头,重点发展古村旅游,以突出乡村旅游产品来组织旅游线路,同时适当地搭配、融入绿色旅游产品,丰富和对接古村旅游;将中南部作为“红绿相映”旅游专区,以三清山、黄岗山、铜钹山、灵山、龟峰等名山和上饶集中营作为两大支撑,红绿协调,携手开辟沿梨温高速公路“红绿相映”旅游专区;将鄱阳湖畔作为综合旅游专区,由于其三色旅游资源分布的密度及品质的差异,应当以绿色为重点,其次为古色,最后为红色。
通过整合三色旅游资源,建设三色旅游专区,突出上饶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实现其优势互补[15]。
2.多极黄金旅游线建设。
在突出三色旅游专区形象的同时,我们还应做好专区之间协调与配合,努力组合多极黄金旅游线路,即丰富的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线路的多极综合。
一是构建上饶(上饶集中营)—三清山—婺源的南北通道,促使“三点成一线”,形成一条综合黄金旅游线路。
二是加快整合滨湖地区旅游资源,使鄱湖湿地风光和候鸟盛景、万年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余干鄱湖水战遗址组合起来,建设一条鄱湖观光休闲旅游线,成为沿海地区和省会南昌休闲旅游“后花园”[16]。
三是沿浙赣线、沪昆高速线、320国道线构建弋阳—横峰—上饶—铅山—广丰的山水绿色黄金旅游线路。
三极黄金旅游线路的建设,关键在于上饶市区域内部的合作,必须深化推广赣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壮大在婺源成立的江西省首个区域性旅游合作组织——
—赣东北旅游推广联合体。
(二)产品的多极综合: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能的高附加值
优化产品结构,主要是通过完善产品功能、深化产品内涵、优化产品布局、延伸旅游产品链来实现,即实现旅游产品的“加工增值”,这是强化资源导向、并向结构导向转化的一个中心环节[6](P191)。
1.从完善功能方面,丰富旅游消费体验。
目前上饶
产业结构变动视域下的多极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构建——
—
以江西上饶为例
图1上饶旅游资源多极分布对称图
(实线表示强,虚线表示弱)
241
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242
主要以生态观光游和红色教育游等传统产品为主,产品功能较为单一,应向度假、休闲、商务、探险、科考、文化等多种旅游功能转变,增加旅游供给,促进旅游消费。
2.从延伸产业链方面,
强化旅游购物环节。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链中相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一环,其生产与经营对延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有重要作用。
首先,
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属于非基本需求,弹性最大,旅游经营部门获益空间大。
其次,购物游本身就是一种旅游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客源市场。
再次,旅游商品是旅游产品中可携带回家的有形产品的主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强化旅游地的形象,延长游客的记忆,还能作为旅游地的义务宣传兵[17]。
为此,
江西上饶要开发具地域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德兴的铜基地开发系列铜工艺产品;依托婺源古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纪念品;依托横峰葛业开发葛系列产品;依托万年珍珠基地开发珍珠工艺品等,同时,要完善购物场所和购物环境。
3.从优化布局方面,
发展休闲娱乐业。
从大众观光到大众休闲无疑是旅游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休闲娱乐业处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担负着创造旅游吸引物、营造休闲环境、缓解传统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使命。
其发展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对缺乏、休闲与娱乐需求又相对旺盛的广东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以华侨城、欢乐谷为代表的深圳户外游乐业,以酒店夜总会(如“夜场”——
—晚上为客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为代表的东莞文化娱乐业,以温泉保健为代表的珠海保健休闲业,以早茶夜市为代表的广州酒吧休闲业等等,均已渐成规模,蔚为风气,正在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18]。
上饶应积极借鉴广东省发展休闲娱乐业的经验,加强娱乐场所建设,营造休闲氛围,增加体验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吸引力。
4.从深化产品内涵方面,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整个旅游产品内涵的构成主要有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四个方面。
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19]。
旅游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就上饶来说,首先,要优化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如旅游饭店、
旅游购物场所、旅游餐饮、旅游景区等;其次,要提供人性化服务,如创新旅游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个性化服务;再次,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技巧和能力,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
通过高质量、个性化旅游服务增加旅游附加值。
通过对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刺激旅游者消费,增
加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实现旅游产能的“增值”。
即通过提高旅游收入中的旅游人次弹性系数,增加对旅游收入的贡献。
(三)市场的多极综合:优化市场结构,实现产值的倍增效应
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外、国内国外这两对市场的需要,处理好两对市场的矛盾。
既要力争占领区外乃至国外市场,并占据相对有利地位,又要敢于开放自己的市场。
区域经济就是要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在高水平的比较和竞争中求得发展[6](P192)。
因此,
上饶必须实行市内与市外、国内与国外市场并举的发展方针。
在市域内,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旅游活动,刺激本地居民旅游消费。
在市域外,努力开拓省内、边际、长三角及海外旅游市场。
加强区域合作,构筑“浙赣闽皖”四省边际旅游经济圈,联手共建“资源共享、
产品组合、市场互送、效益共生”的旅游合作区,真正建立“无障碍旅游区”。
同时,整合优质资源,组合品牌优势,实行联合促销,扩大产品的招徕力和市场的影响力,真正接轨“长三角”,接受辐射,提高市场份额,实现产值的倍增效应。
(四)业态的多极综合:优化业态结构,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由于上饶国内旅游量远远大于入境旅游量,二者之间发展失衡,必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实现业态优化升级。
根据研究,我国入境旅游者一般依据差异性模式选择旅游产品,一方面受古老深邃的中国文化吸引,陶醉于我国的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则受秀美多姿、类型多样的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影响,青睐于山水风光型旅游资源。
而旅游路线的选择一般是按照形象导向模式进行,受旅游宣传促销影响很大[20]。
因此,上饶市要抓住三清山和龟峰已列入世界遗产的契机,充分发挥心理学中的“新近效应”对人们感知和选择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加强对海外的宣传促销,强化与沪杭甬国际航空港的联系和合作,实施“入境旅游促进战略”:一方面,针对入境旅游者喜爱文物古迹、偏爱山水风光的特点,凭借优质的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好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品牌建设,加强海外宣传力度,招徕、吸引入境旅游者。
借助赣东北旅游推广联合体的力量,针对国际旅游市场,集中力量推广“赣东北精彩之旅”精品线路,将其打造成为江西旅游拳头产品和在国际市场具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旅游名牌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