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过零丁洋》课件1 长春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4、诗中概括诗人两次抗元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
是:
• 5、《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
怀的语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6、《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 的变化的句子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
坚强决心。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 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 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国家。现在时 代变了,你将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国家 对人民的热爱?
课外补充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 例吗?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 的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3
谢谢欣赏!
(huáng)
过零丁洋
•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韵脚:诗句末尾蓝颜色的字, 押“ing”韵。
二、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己结合课下 注释理解课文含义
1、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 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见课文注释)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 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一、朗读诗歌。
戈
(gē)
寥落
惶
(liáo luò)
“风飘絮”比喻南宋无可挽回的败局;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 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 “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主题总结
•
作者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 问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 识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 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 中雨打的浮萍。
3、在惶恐滩上诉说着惊慌恐惧,在零 丁洋里叹息着孤苦零丁。
4、自古以来,谁没有一死?(我只愿) 留下赤诚的心来光照史册。
•首联:回顾生平遭遇 •颔联:国家个人命运 •颈联:不幸被俘的处境 •尾联:以死明志
研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 2、下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
个人命运的一句是(B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3、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从忧愤悲苦到慷慨激
昂的转变,这体现在哪一句?( )
D
A.第①句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3、颈联中“惶恐”、“零丁”有两层含义,请理解。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 喻什么?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4
。 朗读并识记下列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 1、从本诗பைடு நூலகம்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B)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 气。”
吴晗《谈骨气》
文天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含义。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 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 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 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 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 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 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 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 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7、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从忧愤悲苦到慷慨激昂的转 变,这体现在哪一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 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 语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