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综合防治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 ①加 强农田水利建设,健全麦田排灌系统,控制田间湿 度;②科学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 合施用,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③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④清除病残体,减少 菌源。
2.选用抗、耐病良种 。
3.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 期的喷药预防。即扬花率10%左右第一次喷药, 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选用多·酮、咪鲜胺甲基 硫菌灵、戊唑醇等药剂,加水喷雾。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尤以湿润多雨的多部位均可受害,形成苗 腐、茎腐、秆腐、穗腐及白穗等多种症状类型,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或黄 色斑点,病轻时,只有个别小穗发病,在多雨潮湿 的环境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粉 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生育后期,病穗的颖片上常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 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图4.1.5-6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孢子
三.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病菌具腐生兼寄生的特性,可以在 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冬,麦秸秆和杂草残体是主要的 初侵染来源,翌年遇合适的环境条件,产生子囊壳 和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时,借助风、雨传播,着 落到小穗上,以残存于颖片表面的花药和花粉粒作 为营养基质而萌发,通过花丝、气孔、颖壳裂缝侵 入,引起发病。
图4.1.5-1 小麦赤霉病 秆腐
图4.1.5-2 小麦赤霉病 穗腐
图4.1.5-3 小麦赤霉病潮湿条件 下的产生的粉红色的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
子
图4.1.5-4 小麦赤霉病后期 蓝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子囊壳
图4.1.5-5 不同发病程度的小麦赤霉病
二.病原特征
病原菌无性阶 段为镰孢属真菌的 若干个种,主要为 禾谷镰孢菌,属半 知菌亚门,瘤座孢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