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胡山林《文学与人生》课堂答问录选段
问:提起海明威,就会想起他的硬汉精神,提起硬汉精神,就会想起《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硬汉精神让人佩服,但有时候又感到似乎有点过分,不知您对此怎么看?
答:生活中的海明威是个硬汉,无论在哪里他都要做得最好,都要当强人。

在文学创作中,他把他的人格折射到作品中,就有了所谓的硬汉精神。

这种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绝对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
造,正因为此,作为一个关键词,它和海明威一道进入美国和世界文学史。

硬汉精神,是对人类生活中不屈的精神意志的一种提炼,也是一种提升,从此它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亮亮地辉映在人类精神生活的上空,给强者以激励,给弱者以鼓舞,成为人们奋斗拼搏的力量源泉。

但我认为硬汉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审美层面而不在现实层面。

在审美层面,硬汉精神让人兴奋,给人以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作为文学作品,能做到这一步就是成功,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它,感谢它.在审美维度上,我们可以受其感染,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从而无保留地赞美它、崇敬它;但是一旦转到实践领域,事情就变得相当复杂而不再那么简单。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困境,面临困境,难道只有一种选择,即勇往直前决不退缩是正确的吗?硬汉精神要求人们勇往直前,否则就是怯懦。

但问题是,有的困境经过顽强不屈的努力是可以征服的,而有的困境是无论如何也征服不了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让盲人当司机,岂不荒唐可笑!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局限.明智的人要敢于坦然承认并接受局限,聪明地避开局限,想办法在局限之外,即在可能性的领域里发挥自己主观意志
的力量与困境作顽强的战斗,争取最大的胜利。

这就是说,硬汉精神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不加分析、不顾具体情况的所谓硬汉精神是莽撞,而不是勇敢,其结果无疑是危险的。

在奋斗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对手。

对于对手,一定是打败之、消灭之而后快吗?硬汉精神要求是这样,但现代观念却不这样认为。

现代观念认为对于对手要区别对待,有的必须打败之消灭之,而有的则不一定。

例如掰手腕子,本来是个日常游戏,不必过于较真,而桑提亚哥竟然与对手瞪着大眼整整坚持一天一夜,两个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了,还不依不饶,实在太可怕了。

这种战斗精神似乎已说不上是什么勇气,而是逞勇斗狠,内里蕴藏的是凶狠和杀气.作品中的桑提亚哥只要想到对手——不管是人还是鱼,心里涌出的意念总是“弄死”“打败"“消灭”之类,他那著名的“名言”就是由这类词汇组合的。

老人不仅想弄死他的对手大马林鱼,而且由此联想到人还可以弄死星星、月亮、太阳,以证明自己是可以征服一切的硬汉.想一想实在让人感到有点毛骨悚然!
硬汉精神不仅蕴藏着对于对手的凶狠和残忍,甚至也包含着对于自己的凶狠和残忍。

在他眼里,身体不是作为宝贵的生命而存在的,而是为战斗而存在的,
身体是战斗的工具,战斗本身才是目的,为了胜利,无论怎样苛待自己的身体都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必需的,直至把它牺牲也在所不惜。

他这种对待身体的态度,既让人敬佩,也让人觉得似乎有点过于残酷和残忍.
还有,硬汉精神因其刚硬而显得脆弱,很容易折断。

硬汉精神的提出者和崇拜者海明威自身就是例子。

他一生刚硬好强,在任何地方都必须是第一,是强者,否则不如死去。

但他不可能永远刚硬,自然规律让他也有衰落的时候,当他生命力和创作力都不再辉煌的时候,他毁灭了自己。

当然,他的毁灭也很悲壮,是一种壮美,他有这样选择的权利。

他把硬汉精神贯彻于自己生命的全过程,让人赞叹不已.他以他的刚硬完成了自己的辉煌,但也留下遗憾。

人们从他的刚强中也看到了他的脆弱。

总之,在审美领域,硬汉精神因其单纯、强悍而美丽,而崇高;而在实践领域,硬汉精神却因其单纯、强悍而偏执,而片面.当我们从审美角度给硬汉精神以无保留地称颂和赞叹之时,请务必不要忘了在实践领域给以必要的保留、省察和批判,切不可盲目迷信。

(选白《文学与人生》,胡山林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对于“硬汉精神"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3分)
A.硬汉精神实质是充分发挥白己的主观意志的力量,在可能性的领域里与困境作顽强战斗的精
神.
B.硬汉精神要求人们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对于对手,要打败之、消灭之而后快。

C.硬汉精神是单纯的,强悍的,是美丽而崇高的,但同时也是偏执而片面的.
D.硬汉精神如果不讲条件的追求,其结果可能给人给己带来害处,无疑是危险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硬汉精神,是对人类生活中不屈的精神意志的一种提炼,也是一种提升.这种精神,在世界文学
史上独一无二,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
B.海明威本人的毁灭是一种壮美,他把硬汉精神贯彻于自己生命的全过程,让人赞叹不已,但他
也留下了遗憾.
C.硬汉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审美层面上的,而不是在现实层面。

我们不能只一味地赞美它、崇
敬它。

D.桑提亚哥的战斗精神有时已经扭曲,变成了一
种逞勇斗狠,内里蕴藏的是凶狠和杀气,还有对自
己的残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中有的困境经过顽强不屈的努力是可以征服的,而有的困境是无论如何也征服不了的,当
追求目标时遇到这种困境,不如彻底放弃。

B.现代观念认为对于对手要区别对待,有的必须打败之消灭之,而有的则不一定。

所以并不需要
时时处处都讲“硬汉精神"。

C.作者对“无论怎样苛待自己的身体都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必需的,直至把它牺牲也在所不惜”这
种对待身体的态度持并不赞成的态度,这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思想.
D.桑提亚哥联想到人还可以弄死星星、月亮、太阳,以证明白己是可以征服一切的硬汉,片面夸
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观点是有害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狄仁杰二三事
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成移对,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日:“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

”特荐为并州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罐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日:“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高宗曰:“善才情不
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①,徒、流及死,俱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又日:“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

”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日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白《大唐新语》)
【注释】①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本惊谢.曰谢:道歉,致歉
B.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绳:捆绑,制裁C.仁杰按.之,请付法按:按下,镇压
D.由是朝廷肃.然肃:庄严,有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日/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
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
之戒/
B.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日/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
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
来之戒/
C.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日/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
/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
之戒/
D.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日/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
/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
之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官府
来查案时,众人争相回答申辩,唯独狄,杰白顾
看书,不理睬公人,被责问时巧妙应对,因此脱
颖而出,被授予官职.
B.将军权善才将犯法的飞骑兵捉拿起来,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
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陷其砍伐昭陵的柏树。

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就在侍中张文璀挥动笏板执行行刑命令的紧急时刻,狄仁杰援引古例
强行谏劝,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
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要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
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
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县吏就诘之。

众咸移对,仁杰坚坐读书.(5分)(2)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
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_ ,____ "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在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
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之后,又从侧面利用周围
环境和景物来烘托的两句是“,
________ ."
(3)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
子是_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飞刀
■张国平
①高大威武的将军大步跨进莫五那低矮的剃头铺时,莫五正躺在太师椅里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

莫五那南腔北调的小曲跟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极不和谐。

②飞刀,将军要净面!跟在将军身后的警卫拍一把飞刀的肩,说。

莫五猛一回头,瞪着迷离朦胧的醉眼就看见了将军那杂草丛生般的脸。

莫五一个激灵,身体摇晃着问:“您要刮脸?”将军哈哈大笑:“刮脸!”
将军的声音如洪钟.将军说:“听见城外的炮声了吗?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刮完脸回到城外,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到底!”
③莫五知道城外的形势不妙,听说将军的人死了不少。

莫五的敬畏之情蓦然盈满了胸,他站起身去取剃刀,腿却软软的不怎么听使唤。

莫五喝得八成醉了.
④莫五是小城有名的剃头匠,那把剃刀在莫五手里玩弄得如魔术师的道具,头剃得又快又舒服,人送外号“飞刀”。

莫五手艺高到啥程度?一个葫芦变成俩,莫五的剃刀在葫芦上飞速旋转一圈儿,心是一个葫芦,皮放在那里还是一个葫芦。

那天莫五喝醉酒躺在太师椅上迷糊,要饭的疤瘌头喊他两声没吭声,以为他睡死了,伸手去捞莫五放在条几上的钱,莫五一把剃刀扔过去,不偏不倚正插在疤瘌头手指头缝儿里.吓得疤瘌头连连求饶。

⑤莫五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小酒。

只要有酒,天塌下来莫五也不会躲。

城里的年轻人都拎着刀随将军到城外跟日本人血拼了,这几天来剃头的人极少,莫五又饮了几口小酒。

⑥莫五在那块黑糊糊的磨刀布上擦拭着剃刀说,将军您坐好了,俺要给您好好剃。

莫五摇一下头,驱赶着酒劲儿,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小屋在一摇一晃的。


五知道自己喝得太多了,捏着剃刀不敢下手。

⑦将军瞥一眼莫五说:“莫五你快些剃,城外的炮声在催我呀。

”莫五“噗噗”在脸上拍几把冷水,觉得清醒了许多,莫五的剃刀就在将军头上行走如飞。

莫五看见将军的眉头上拧成了疙瘩,知道将军一定还惦记着城外生死未卜的弟兄。

将军说,莫五你快些,拿出你的看家本领.莫五说好咧,就转身又取出一把剃刀。

莫五有一手绝活,双手使刀,两把剃刀在莫五手里一起一落上下翻飞,眨眼工夫,头发已经剃了个精光。

⑧莫五想,既然将军让他露绝活,就一定让将军满意而去,但今天莫五的手却没有往常那样灵便,剃刀在莫五手里一顿一顿的.警卫看出来了,就说,飞刀,你小心点儿。

莫五看看警卫紧张的脸,心里便有些长草,手里的剃刀更不听使唤。

将军呵呵地笑,尽管剃,快些就好。

⑨莫五的心绷得紧紧的,谨小慎微.终于剩下最后一刀了.莫五心里一松,就在将军的脸上留下一道血印。

警卫拔出枪,大喊,莫五,你混蛋!莫五两腿发软,“扑通”跪在将军面前说,莫五该死。

⑩将军抹一把血,笑道,算不了什么,男人哪有不流血的?将军拍着莫五的肩膀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啊,又回头对警卫说,拿二十块银圆来。

莫五惊恐地说,莫
五不敢.将军呵呵地笑,钱一定给你。

莫五说,太多了。

将军说,我留着啥用,这次返回战场也许就跟小鬼子同归于尽了。

将军让警卫在每块银圆上拴一根线绳,说:“也不轻易给你,你拎在手里,我每走二十步放一枪,打不落算奖你的,打落的只当你替我保管着。

"
11弹无虚发,将军的人影变成了小黑点,二十枚银圆也全散落在莫五脚边。

莫五提着空绳的手还在哆嗦,将军骑着枣红大马已绝尘而去,但笑声还震动着莫五的耳膜。

12城外的炮声更响更急了,震落的树枝砸在莫五头上,生疼。

摇摇欲坠的夕阳把天际染得一片血红.
13莫五的酒一下醒了。

莫五蓦然站直了身板,拍拍膝盖上的尘土,转身回屋取出那两把飞快的剃刀,直奔将军去的方向而去。

14莫五扯破了嗓子大喊-—
15将军,等我!
(选白《亲吻一棵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写莫五哼的小曲跟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极不和谐,实际上暗示了莫五此时内心极不平
静,为文末莫五追随将军埋下伏笔.
B.战斗形势不妙,听说将军的人死了不少,莫五对将军心生敬畏之情;又因饮酒过多,手脚不听
使唤,以致连绝招也没有发挥好。

C.“莫五的心绷得紧紧的,谨小慎微”这句描写表现了莫五此时的紧张心理,也从侧面映衬了将军
这个人物形象。

D.第12段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
的追求.
E.将军用枪射落银元这个情节的设置,增加了情节波澜,很好地丰富了将军这个人物形象,并引
出了下文莫五的举动。

(2)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将军这个人物形象?(6分)
(3)有人认为小说的第4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阐述理由.(6分)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莫五还是将军?请说说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

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

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

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
阵地。

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

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

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

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

”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

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卖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

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

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
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

”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

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

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

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
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

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

”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

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