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说课稿-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17、《长城》的第二课时。

《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生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学生搜集了长城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
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

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复习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像长龙,引出第二自然段近观长城高大坚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读、画和课件图片直观形象感受长城的特点及其作用。

为了实现“使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这一教学重点,我利用了课件:“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

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片,发挥想象。

学生在学习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并利用大屏幕展示给大家看,同时说说长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会进行表扬。

3)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为实现这一
教学目标,我采用朗读和激发想象的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这时我引导学生要结合整篇课文内容从多方面感受长城的伟大。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联系前一句话进行理解。

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袋玉米,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联系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

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回答这一问题时,我利用课件课文朗读和图片,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和感受来回答。

要答出: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建造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用双手建造了这样伟大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4、激发情感
最后这一个环节,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播放课文朗读以及师生情景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悟、感悟中激情。

5、布置作业
介绍长城
七、板书设计。

像一条长龙(远)
高大坚固(近)
17长城骄傲
血汗和智慧(联想)
奇迹
《长城》教学反思
中宁七小王玉娟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收获:
1、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

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2、、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

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并结合读写结合点,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于劳动人民力量的体会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不足: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

如在体会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一段时,“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学生读得没力,并不生动。

但如果抓住重点词语,如“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这样做,课堂气氛就能更有效的调动起来,开放课就不至于出现冷场的局面。

我在教学时,虽然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调动激情,但学生的情感有了,而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