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

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

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

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

”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
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2.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3.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

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

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

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
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榕
①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

也有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②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

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

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

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③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

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

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

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④网络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

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

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⑤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

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
发布微博信息。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

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B.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

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C.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

D.网民传播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C.第四段中,作者列举“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D.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过虑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B.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

C.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

D.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

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

弘治九年成进士。

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同年生陆昆抗疏救。

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录囚畿内,平反三百九十余人。

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知府。

刘瑾衔麟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罢为民。

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因寓湖州。

瑾诛,起补西安。

遭父忧,乐吴兴山水,奉父框葬焉,逐居湖州。

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

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

会陕民诣阙诉,得寝。

寻迁云南按察使,谢病归。

嘉靖初,召拜太仆卿。

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

中官耿忠守备紫荆多纵,麟助奏之。

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通课以偿,皆报可。

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

再引疾归。

起大理卿,拜工部尚书。

四司财物悉贮后堂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

帝称善,因赐名“节慎库”。

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冒破钱,中贵大恨。

及显陵工峻,执役者咸觊官。

麟止拟赉,群小愈怨。

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

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

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职。

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

居工部,为朝廷惜财谨费,仅逾年而罢。

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

中为筑一台,令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

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

年八十七卒。

赠太子少保,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刘麟传》)
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言官庞泮等下狱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 寻迁云南按察使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
C. 征道课以偿,皆报可求人可使报秦者
D. 追论麟,落职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1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 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 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D. 执役者咸觊官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麟恪尽职守,为官清廉。

任职刑部主事时,刘麟甄别核察囚犯,为三百九十多人平反,罢职绍兴知府后,对百姓凑钱赠送的路费,刘麟分文不取。

B. 刘麟不附权贵,指斥不端。

因为不拜谢权宦刘瑾,刘麟出任绍兴知府五个月后便被革职为民,守备紫荆关的宦官耿忠为人骄纵放肆,刘麟上奏弹劾。

C. 刘麟直言敢谏,恤民体国。

担任陕西左参政时,都御史邓璋奏请加征赋税,刘麟极力争辩,任职工部时,刘麟主张节约财用,并淘汰内府所贪财物。

D. 刘麟从容闲居,执贫自足。

罢官居住南坦时,刘麟以赋诗筑台、修堂自娱。

刘麟晚年喜居楼阁,因无力修建便在屋梁上悬挂篮舆,曲身其中自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

(2)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夜咏怀①
【唐】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B.颈联写作者闲居,自由自在,只想长寿,表现出作者因亲友的去世而颓丧。

C.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D.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不得不动情。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 ,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手可摘星的夸张写法写出山峰之高的两句:________ ,__________。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
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________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杭州地铁是杭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XX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XX年10月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新世纪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必将推动杭州城市发展真正迈入“钱塘江时代”,使“大都市、新天堂”由理想成为现实。

请你为杭州地铁写一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富有文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请根据相关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下列文字中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说明书:本产品常温保存,置于通风阴凉干燥处,不要阳光直射。

改为:
(2)邀请函:您是战疫英雄,传递了榜样的力量。

若能来到我校作报告,将对我校师生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和精神上的洗礼。

改为:
(3)解说词: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国家森林城市”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 是三明的特色名片。

我是导游小张,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

改为:
四、写作(60分)
19.作文
材料:
对于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史铁生认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芥川龙之介认为:“英雄之器窃以为,知天命,英雄者,乃敢与天斗之人也;犹与天斗,方为英雄。

”北岛认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郁达夫认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

”郭台铭认为:“真正的英雄,早就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跑回来拿奖牌的人。


当今时代呼唤英雄,需要英雄,依然存在英雄。

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同学、教师等的真实姓名和班级名称等信息;③不得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