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自毁容貌综合征,也被称为BDD,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极度不满,常常认为自己面容或身体某些部位存在严重缺陷,甚至是毁容。
这种情况常常会对患者的
社交、职业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自毁容貌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多重因素参与其中,包括基因、神经生物学和环境等因素。
下面将从分子机制方面介绍自毁容貌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1. 基因
研究表明基因在自毁容貌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BDD患者的家族调查发现,其
一级亲属中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与正常人群相比,BDD患者存在一些基因变异,参
与了多种与神经调节有关的通路,如血清素、多巴胺等。
其中,与5-羟色胺输运体(SERT)基因的变异与BDD发病有显著相关性。
SERT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位于神经元突触前端,是控制5-羟色胺再摄取和释放的主要靶点。
SERT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自毁容貌综合征患者
5-羟色胺水平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神经元突触的传递和调控,进而导致BDD的出现。
2. 大脑区域
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BDD患者有大脑区域结构和功能异常。
研究者通过磁共振成像
技术发现,BDD患者的前扣带回皮层、岛层、躯体感觉皮层、扣带旁皮层等多个脑区存在
结构和代谢异常。
这些脑区与关注、认知、心理过程等相关,可能导致患者对自己外貌的
负面关注及过于敏感,即使外表看起来很好,也可能认为自己现在外表不够完美,从而产
生自毁容貌的心理。
3. 紧张焦虑和压力
研究发现,生活中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也可能是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之一。
一些
研究发现,BDD患者的外貌不满程度与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感相关。
神经调节方面,应激
激素皮质醇水平与BDD发病有关。
应激会导致皮质醇增加,高水平皮质醇会影响脑区结构
和功能,导致自毁容貌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
总之,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述因素仅仅是部分参与因素,其病
因仍然尚未被完全阐明,未来还需要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来深
入探究。
如果对自己的外貌或身体部位有过于强烈的负面感受,建议及时就医,接受心理
咨询、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的综合治疗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