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建筑测量施工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建筑测量施工工法(CJQB04-07-2005)
常州市成章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前言
在建筑设计一贯坚持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下,随着不断发展的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在向着美观发展,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不断涌现。
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尽力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为实现设计者的理念、建造质量合格的建筑而努力,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建筑艺术的美。
我公司近几年施工了众多折线、圆弧、三角等形式建筑,直至在施工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大楼(角度为17°,建筑最小圆弧半径为314.023m)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圆弧等复杂建筑测量施工工法。
本工法2005年12月通过了常州市成章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工办审核、审批,以本工法关键技术实施过程总结的QC成果《提高圆弧建筑施工放线精度》获得2006年度常州建筑业QC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
——1 特点
以建筑CAD图为平台,通过对复杂建筑各轴线、主要特征点、框架柱等进行极坐标方式坐标定位;在实地测量时,确立测量基准点,使用先进的全站仪、红外测距仪进行放线测量。
相比较传统的经纬仪测量、放线,本工法实施过程方便、高速、高效,测量精度高(一般全站仪为全电子化测量设备,可直接输入点位坐标,或通过反射棱镜测量点位坐标,单个棱镜测量距离可达
1.5km,数字显示最小为1mm;角度测量精度为6"级),达到信息化测量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多层、高层建筑中的片筏式或箱形基础、大型设备基础等。
——3 工艺原理
在计算机AUTOCAD软件中精确绘制建筑施工图的轴线、主要特征点、框架柱等,确定放线基准点,再通过CAD软件中的标注功能对各特征点进行极坐标方式定位。
在实地测量时,根据确立的测量基准点,使用先进的全站仪、红外测距仪,直接输入极坐标进行放线测量。
在使用先进仪器、有效测量方式的基础上,基本达到信息化测量要求。
——4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
测量准备绘制建筑平面图在CAD图中量测极坐标、制表施工现场定点测量复核点位
5.1 测量准备
5.1.1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进行初步调配,并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项目工程师进行技术交底。
5.1.2勘察现场实际情况,了解现场四周建筑物位置,有无障碍物,对布设控制点有无影响,影响布设控制点的一定要排除。
5.1.3向业主和监理收集进行测量工作所必须的原始测量资料、施工设计图纸,接收规划单位提供的规划建筑线(如建筑物的四个角点及某条轴线的控制点等)。
5.1.4 由项目木工、瓦工班组预制测量工作需要的木桩、钢筋混凝土桩等相关材料。
5.2 绘制建筑平面图
5.2.1 在计算机中安装AUTOCAD软件,如R14、CAD2000、CAD2002等版本均可。
根据建筑、结构图精确绘制建筑平面图,图中必须体现出主要建筑轴线、框架柱、特征点等要素。
或者直接从设计单位拷贝施工图(如下图)。
5.3 在CAD图中量测极坐标、制表
5.3.1根据绘制的建筑平面图(或拷贝的建筑图)确定现场测量放线需要的基准线、基准点。
一般对称建筑以对称轴线为基准线,再在基准线上确立基准点,或者以规划建筑线为基准线。
现场基准控制点采用预制300×300,1.5m长钢筋砼方柱,用混凝土固定,钢管围护。
5.3.2根据确定的基准控制点,经过计算对该控制点至各横纵轴线交点的距离和角度进行量测,列表记录。
距离为直线距离,以mm为单位;角度以固定方向的角度,精确至秒,经审核无误后,进行外业施测。
(如右图)
5.4 施工现场定点测量
5.4.1根据业主提供的规划建筑线,测量人员使用全站仪,依据总平面图、首层平面图及地下室结构基础平面图,以极坐标法放样出建筑物的四角桩及主控线控制桩,自检合格后交由测绘院进行验线。
经测绘院验测合格后,测量人员方能进行主控网测设。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各横纵轴线交点施测采用全站仪进行,直接输入极坐标测量点位。
各控制线间距离采用红外测距仪:JM-AS检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
5.4.2 基础施工轴线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
控制桩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础平台投
测轴线(采用三点成一线及转直角复测),
再按投测控制线引放其它细部施工控制线,
且每次控制轴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
经校核元误后方可使用。
——5 操作要点
5.4.3 基础施工(即±0.00以下)采用悬吊钢尺法将标高导入护坡桩上,且基坑四周不低于四点(每一个方向不低于一点),校核无误后方可引测其它控制标高点,必须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点标高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5.4.4 ±0.000以上施工,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其它细部轴线。
如以下图为例:一层以上柱网点控制由1/9轴作为基准轴线(基准原点),通过E至1/A轴之间各柱间中点确立相应四个基准点测设(基准原点1-4);基准轴线两侧各
3.03°半径上由基准点引测点,相互连通建立平面控制方格网,对一层以上柱网进行定位、校核(定位见下图),由引测点通过全站仪,极坐标法测设相应部位轴线、点。
——5 操作要点
5.4.5 ±0.000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
每层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入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
每层均采用首层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不得逐层向上丈量,且层层校核,因±0.000以上结构采用竖向与横向一次性浇筑施工,在固定的竖向钢筋上抄测结构0.500m控制点,以供结构施工标序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
5.4.6 内控点竖向投测采用在楼面预留200×200孔,具体定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如上图具体定位则由基准原点作圆心,至基准原点2、2/A轴距离分别作圆弧,交3.03°半径线为内控点预留孔中心(孔定位见上图),各楼层定位点采用铅垂线进行测设、复核。
5.5复核点位
5.5.1在基础测设时以可以以其他控制点对基础内各点位进行复核。
5.5.2 在±0.000以上建筑,则利用平面控制方格网中各内控制点相互交叉复核,复核测量方式与前述测量方式相同。
——6 材料及机具准备
6.1 一台计算机以及根据建筑规模相应准备常规测量所需机具设备。
6.2全站仪根据测量精度及经济状况考虑,一般品种有国产的有南方公司、苏州一光、北京BOIF 等,进口的则有日本PNETAX 、瑞士LEICA 等生产的全站仪。
6.3距离测量则采用红外测距仪、激光测距仪。
——7 劳动组织
一般情况下操作人员为以下组成:
序号 工种 人数 工作内容
备注
1 主管 现场指挥及调度 精通施工测量知识
2 技术员 绘土及辅助测量 能熟练操作CAD 软件
3 测量员 现场测量 能熟练操作全站仪
4 木工
5 砼工
根据
工程
规模确定人数 预制砼桩、各式木桩及测量所需辅助材料
——8 安全措施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发的《建筑安装安全技术操作规范》及《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9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要求
9.1 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9.1.1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20m,l/7000(相对误差);≤20m,±3对于轴线小于±3mm。
9.1.2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mm;标高小于±5mm。
9.1.3垂直度层高≤8mm,全高1/1000且不大于3mm。
9.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9.2.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9.2.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9.2.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9.2.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
9.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10 成品保护及注意事项
10.1 对测量基准点进行维护,一般采用钢管维护,严禁被破坏,主体结构中的控制点同时做好警示标志。
10.2对于测设的各轴线、标高点,在基础施工时标注于龙门桩上,结构施工时则用油漆刷(喷)于框架柱或剪力墙上。
10.3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拭,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
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动的车上。
仪器现场使用时,司仪员不得离开仪器。
水准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10.4 所有测量资料必须收集整理统一编号,分类装订成册。
——11 工程实例及效益分析
11.1 工程实例
序号项目名称
施工日
期
结构形式
建筑面积
概况效益
1 常州市
钟楼区
人民法
院综合
审判大
楼
2005.5~
8层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
地下一层车
库,建筑面
19825 m2
建筑体型平面呈弧
型,立面呈阶梯错
落,为17°角圆弧,
大弦长107.4145m,
宽37.10m
工程施工测量效速
度快、精度高,为
结构施工加快进
度。
——11 工程实例及效益分析
11.2 效益分析
11.2.1精度高:抽测了基础、独立柱基础等总共335个轴线点位,均在规范允许偏差内,基础轴线最大偏差仅8mm,墙、柱、梁轴线最大偏差仅
5mm。
11.2.2速度快:在完成内业制图及标注、量测、统计后,基础外业测量在一天内完成了,经过第二天复核仅调整两个点轴线位置。
11.2.3经济效益:全站仪的费用比较高,基本要达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但使用过后相比较经纬仪等在复杂建筑测量中效率将会有明显提高。
11.2.4社会效益:通过在计算机AUTOCAD软件中精确绘制建筑施工图,再通过CAD软件中的标注功能对各特征点进行极坐标方式定位。
在实地测量时,根据确立的测量基准点,使用先进的全站仪、红外测距仪,直接输入极坐标进行放线测量,基本达到信息化测量要求,得到监理、建设单位的好评。
本工法在折线、圆弧、三角等各种形式的复杂建筑,以及各种形式的构筑物的施工放线、测量中将会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主要完成人:罗智伟、金志惠、周春、鞠柳婷
谢谢各位专家、评委及同行
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