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
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片断)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赞美了+表达了。
之情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赞美了+表达了。
之情
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五)记叙顺序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九)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十)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
(十一)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十三)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1、直接表明观点、态度。
2、真实。
3、作为线索。
第二人称:1、亲切,便于抒情。
附:
1.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文中词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语本身的在词典中的释义。
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所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紧密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解答好这类试题的步骤是: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
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题目考查的重点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地方。
二是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等
使用了修辞或象征手法的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应找准几个解释点,紧扣文章中心,一点一点解释,最后综合起来。
2.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怎样分析某些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其方法是:
A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B抓关键隐隐约约连用几个相同词性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理解整句含义;
C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D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
E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F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G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H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这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3.怎样分析某些句子的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一句话、一段话在开头、中间、结尾时的作用。
如果在开头,内容上:开篇点题(主题或话题),或抒发一种情感。
结构上:引出下文,统领全文,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如果在结尾,交代结局、真相,表现作者态度。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如果在中间,通常是承上启下,为后文铺垫、伏笔。
4.线索
记叙的线索有:以某个人物为线索的叫人线;以某一事物为线索的叫物线;以某一事件为线索的叫事线;以某个景物为线索的叫景线;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情线。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迅速地找出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多次阅读全文,再次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最后要还应该注意文章中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某个
词语和某个事物。
补充资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短语:
bunk beds share sth with sb. 与(某人)分享(某物) have a good time
be surprised to do sth./at say to oneself(自言自语) welcome to
class teacher 班主任work hard 努力工作come from 来自
the same 一样
far from 离……很远brush teeth 刷牙
wash face 洗脸
be late for… ……迟到
do morning exercises做早操
go swimming 去游泳go running 去跑步
go shopping 去购物
go straight
(down/on/along)一直走
need to do
want to do
decide to do
like to do/doing
love to do/doing
would like to do
stop to do停下来去做某事
stop doin停止正在做的事
forget to do(忘记要去做的
事)
forget doing(忘记经做了的
事)
remember to do(记得未做
的事)
remember doing(记得已经
做了的事)
try to do
hope to do
wish to do
learn to do
help to do
offer to do
plan to do
begin to do
want sb to do
wish sb to do (不能用
hope sb to do)
teach sb to do
tell sb to do
ask sb to do
would like sb to do
feel like doing (想做……)
finish doing
be busy doing
make sb do
have sb do (是指让某人一直做某事,强调动作的持续性、连续性或者动作的反复性。
)let sb do
see sb do/doing
watch sb do/doing hear sb do/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