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通关练习专题七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在6-12卢布/普特,而国家采购价格约4卢布/普特,工业制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

这说明( )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
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2.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
3.一段时间里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

这些政策的实施( )
A.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
C.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
D.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4.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

老农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这反映出当时苏俄实施( )
A.余粮收集制B.按劳分配制
C.农业集体化D.固定粮食税
5.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苏联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7.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 )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
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
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8.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
9.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10.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
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
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
1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
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收集制
1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

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

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答案:B 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农产品成本与国家收购价格的差距以及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远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可知,苏俄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不能保证农产品价格,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及实物配给制有关,故选A项。

3.答案:B 由“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可知,这是在分析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B 项正确。

4.答案:A 通过题干中老农的谈话,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征集制,在此种制度之下,“政府拿走的太多……反正都给拿走了”,故A项正确;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干得多,得的也多,这与老农的意思不一致,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实行于斯大林统治时期,与题干所给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实行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A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为了满足前线士兵生活和军需需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一切企业实行国有化,材料中的现象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工业化措施并不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工业化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6.答案:A 根据“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动,又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反映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故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项正确。

7.答案:D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故选D。

8.答案:B 新经济政策准许租借制和租让制,哈默才得以实现自己在苏俄租赁企业的想法。

故选B项。

9.答案:C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

10.答案:D 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故选D项。

11.答案:A 材料强调投机倒把活动与“正当”贸易区分不开来,这说明该领导人不主张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活动,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A项。

12.答案:D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经济政策是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的,而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以解决自身工业发展的不足,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只需回答“直接目的”即可,“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属于最终目的。

另外,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加强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属于苏联模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项。

13.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